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路径

时间:2022-09-08 10:42:19

导语: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路径

近年来,公立医院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但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管理不到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特别在“放管服”系列政策下,鲜有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监管[1]。本文立足于“放管服”政策,阐述公立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科研经费审计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

“放管服”改革是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深刻变革,关键要点在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2]。具体来说,简政放权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放管结合就是转变创新监管方式,以公正监管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服务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重构政府运行和管理方式[3]。“放管服”改革的落脚点是通过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助力社会经济体系高效发展[4]。在此背景下,2016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见表1)。这些政策文件体现了科研经费项目自主管理权限逐步扩大,提出要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简化科研项目验收环节流程和报销管理制度等,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在精简放权的同时,强调对科研项目监督管理的责任。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政策,对宽松公立医院科研环境、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性和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公立医院加强科研经费审计指明了方向。

2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的重点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类: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经费,承接社会企业项目、开展科研协作的横向经费,以及医院自筹的科研配套经费[5]。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为公立医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但是同时,原有的科研经费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新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被动应对外来检查,缺少自主监督的动力;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或未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或仅以简单的审签制度敷衍了事,难以对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评价[6]。“放管服”政策下,科研项目简化预算编制并强调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客观上要求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关注综合绩效评价、资金结余管理、科研诚信状况、创新产出质量等方面;同时,科研经费审计在“放管服”政策下更应侧重于绩效审计、政策审计和项目资金收支审计,强调事后审计监督与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

3公立医院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的不足

3.1放权后权责不明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提出要“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公立医院作为实施岗位管理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何确定财务助理人员的性质以及打造专业的助理团队,是当下的一大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指出,“对国内差旅费中的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难以取得发票的住宿费可实行包干制”,“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这些政策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是知易行难,例如在实践中政策导向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科研负责人在财务报销和设备材料采购时往往难以把握尺度。

3.2监督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如科研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日常审核监督流于形式,多数仍实行单一的预算支出控制审核,忽视与科研项目相关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审核;另一方面,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如监审处)多以事后审计监督为主,事前和事中不进行审计干预,没有专门的医院科研经费审计制度,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负面清单”,导致通用的审计方法、程序和内容在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中效果不显。同时,科研负责人对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的理解容易产生错位,增加违规使用经费的道德风险,而医院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的审核失之以宽,财会监督的弱化无形之中增加了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的难度。

3.3服务意识不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尊重科研人员,密切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科研服务有限,加上结题手续繁琐、经费报销困难、检查频繁等原因,大大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间接削弱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实际执行效果远远偏离绩效目标。

4科研经费审计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科研经费审计是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项目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公平的监督评价是其职能职责所在,目的是促进临床科研与临床诊疗协同发展,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4.1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指由国家授权的有关机构、内部机构或者委托第三方,运用相关审计理论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公立医院的审计监督应以内部审计为主,国家审计和第三方审计为辅;“放管服”政策下,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为公立医院和项目负责人,对其进行监督是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责,着力点在于对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和结余的监管。(1)科研经费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目的在于审查评价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和预期效果。对公立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如科研处)在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落地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公立医院在政策“上传下达”过程中是否通过各种平台、方式进行宣传讲解,是否响应“放管服”政策并出台与科研管理协调一致的配套措施,是否依据新政策制定或者修改符合新形势的医院科研规章制度,以及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落实改进措施,最终是否达到科研转化成果应用于临床医疗的目的,等等。(2)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专项审计的一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应坚持风险导向原则,以此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风险控制点。例如在内部环境上重点关注公立医院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科研业务流程是否简洁清晰,科研环境是否诚实守信、风正气清;在风险评估上重点关注科研项目从立项论证、设备耗材采购到合同签订、报销使用的风控点是否明确,科研经费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是否建立;在控制活动上重点关注科研预决算制度、项目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否有利于切实扩大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信息与沟通上重点关注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信息传递和公开情况;在内部监督上重点关注是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及检查执行情况,是否充分落实“放管服”政策。(3)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建立在审查科研经费收支的基础上,具体从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两个方面来重点关注科研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科研经费的来源、金额以及去向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下、设备采购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对科研课题科研产出进行综合审查,等等。

4.2提高服务质量

除了加强审计监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助力科研经费管理的另一重要路径是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将科研经费监管的重心由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价前置到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为科研经费管理放好“前卫哨”。(1)加强政策宣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全面梳理和学习科研领域“放管服”政策,深刻理解政策精神,结合不同来源经费的特点以及医院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区别,深入到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中进行政策宣传,强调重点关注的事项和风险控制点,指导如何合规合法地进行科研报销、合同签订、设备耗材采购等,使科研人员掌握政策,不碰红线。(2)改进技术方法。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适应并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科研服务方法,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通过审计专题的微信公众号即时发布最新政策信息,既简化审计流程又减少科研人员工作量。同时,优化审计模式,综合考虑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在成本效益最优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对上年度医院科研项目进行抽样审计,从而相对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3)加强协调合作。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物资、药学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服务于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整合优化涉及科研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流程规划及系统平台等。同时,对政策理解的盲点,内部审计部门要会同科研部门主动服务,根据科研管理的客观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4)提供咨询建议。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要充分听取科研项目人员的意见,从审计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减少科研人员迎检工作量;对周期性科研项目实行灵活的审计检查。建立科研人员信息管理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或红线管理,对科研人员统一信用评级,对审计发现的弄虚作假、套取经费、挪用支出等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从源头上防范科研经费使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缪启军,王跃堂.风险导向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2015(7):65-68.

[2]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23-25.

[3]张莹,杜伟钊.医学院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控制关键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8):90-92.

[4]姚俊生,袁仁淼.“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9(8):139-146.

[5]曹广喜,高升,孙会荟.“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管理新举措[J].教育财会研究,2018(1):31-35.

[6]何延平,陈彦芳.风险导向视角下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探析[J].审计月刊,2019(1):17-20.

作者:邱英 邱林 刘渊泉 詹俐 王俊翔 黎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