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时间:2022-09-07 10:31:44

导语: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要:“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有其必要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职业本身内在发展、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要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依据教材拓展课程思政内容,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构建课程思政资源保障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新“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设课程思政自我学习体系,创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师德师风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尊重,但作为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者,社会同时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师范教育类专业与其他类型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表现之一是特别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1]因此,师范类教育更应该根据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依据其课程规划,开展有其自身特色的师范类课程思政教育。

一、“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政策与法规”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我国主要的政府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规范。该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是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二是该课程内容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要素进行融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进行了明确[2]。据此,在“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其最根本的使命就是为国育才、立德树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其基本要求。高校育人,主要是围绕课堂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展开。“教育政策与法规”作为教育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落实总书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本身内在的需要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做出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的全过程[3]。但遗憾的是,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曝光的教师违反师德事件屡见不鲜,这是当下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进入岗位的教师基本素质素养不够,当然也包括师德方面。许多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上,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欠缺。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应该成为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双重引擎”。因此,在“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融合,在开展教育政策和法律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师范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德法兼修,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师德,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打好基础。

(三)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开展以“金课”、“省部级一流课程项目”等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建设,强调根据新的时代和社会要求,把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等内容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特别提出:师范院校应本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把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素养,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政策与法规”作为师范专业必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于教育政策法律知识的课堂讲授,内容枯燥,着眼于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推进该课程建设改革是非常急迫的要求迫在眉睫。我国《教师法》对于相关从业人员不仅要求其知法、遵法、守法,更要求其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践行党的教书育人方针。因此,“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开展新课程建设,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设一流课程,更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未来教师的师德师风。

二、“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课程思政可以覆盖一所高校各专业的全部课程,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把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政策与法规”原有课堂教学方式不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从内容、方法、资源、师资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同时和学校的课程思政整体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一)融入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并非仅仅是本课程教师的单打独斗,要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高校、学院两级规划下,与高校教务、学工、团委、培训、后勤等机构进行对接。学院和教师要与其他机构合作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计划。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执行与评价标准、成果验收、常规考核等工作由教务部门负责,课程专任教师的外出培训、进修访学等工作由培训部门负责,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应与学工、团委、后勤等部门协调。通过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设计,多部门实现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育政策与法规”全参与、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

(二)依据教材拓展课程思政内容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内容囊括了国家为落实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而制定认可的各项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对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讲授,更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懂政策、知法律,扎实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预备人民教师。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授政策法规内容,更要结合每一个知识点挖掘、设计每一个对应的思政元素。例如《教育法》章节,可以结合《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我国教育方针,向学生阐述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使学生明白“教书育人”乃师者天职,作为教师不仅要清楚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更要清楚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教师法》章节,可以结合教师资格的取得和撤销,以社会上出现的教师行为失范案例为抓手,向学生重点讲解师德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法》章节,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可以结合支月英等老师的典型事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三)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但就“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而言,教师方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目前该课程主要是在师范教育类专业开设,任课教师以教育学专业出身为主,既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对思政教育也缺少系统认识。教师的理念认识程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对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具有清晰认识,则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反之则起到反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为了实现通过“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只具有专业的课程素养和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教育角色,承担思想育人职责,通过学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课程教师平时除了专业学习外,要多加强理论学习。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加强思政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真悟透,这样才能将其系统讲授给学生。其二,加强专业思政教育能力培养。如前述,由于当前大部分“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任课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对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了解不多,因此应积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专门培训。例如适当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自身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明辨错误思潮的能力,认识引导学生思想问题的能力,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三,提升教师课堂思政业务能力。教师要结合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教育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等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社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每章节的知识点都蕴涵思政元素在内。但这些都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进行积累,然后依据专业知识进行挖掘,再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水乳交融”式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

(四)构建课程思政资源保障体系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必须构建相应的体系,来保障和发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作用。课程思政资源一般分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校内资源保障主要是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要保障专款专用,投入“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各方面建设,如教师思政文本资源、购买网络资源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新的教学评价系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相关课题申报研究与成果发表等,使教师能够获得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校外资源指的是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而需要的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如学生实习见习基地、模拟审判基地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理解,达到提升他们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

三、“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光有课程思政体系,仅仅是前提,不一定能实现“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目标。必须创新“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培养三观正确、有良好师德师风的师范生。

(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推行课程思政,需要创设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于专业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可根据不同院校实际情况,采用下列的方式进行。一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电脑、手机等智能产品成长的一代,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为此,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教学;可依托学校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网页,作为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平台;利用QQ、微信群等工具,开展网络辩论、案例讨论等活动;亦可通过抖音、B站等视频网站,发布新颖有趣的课程思政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法庭、观摩审判、学生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教育事业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

(二)创设课程思政自我学习体系

“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因此“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重点要放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上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全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很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要使课程思政真正达到效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教学和实践中去。例如在《义务教育法》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撰写阅读感言,体会自己的教育感悟;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教师的感人教育故事,以晚会、演讲、视频发布等形式来演绎,加深学生对师德师风的体会;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代私塾、贡院等教学考试场所,对比古代与现代接受教育的条件,体会义务教育制度的来之不易。通过创设自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教育的不易,使师德师风教育真正进入内心,以期未来形成教师责任感和博爱精神。

(三)创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评价,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其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系部和任课教师都是评价参与者;其次其评价客体具有多样化特点,教务部门对一门课程整体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学工部门侧重学生思想表现,系部和任课教师更要追踪之后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的表现。这就决定了评价体系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而应该从整体出发,围绕学业成绩和育人成效,评价的对象既是学生既要评价学生,也要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也不例外。其一,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仍应保留,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掌握其对教育政策法律和师德师风的理解程度。二是日常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生活学习表现,给出德育分数。三是追踪型评价,对学生毕业后一定年限的从教表现进行收集整理,特别是对优秀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对在校学生形成激励。增加课程思政的评分项,形成包括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同行、管理者等主体对教师、学生及其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和任课教师应主动探索该课程教学改革,调动好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拓展“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切实提高师范教育育人成效。

作者:邓乐 李妮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南昌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