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发散思维
时间:2022-09-06 11:50:56
导语:初中作文教学的发散思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于初中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而作文训练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愁眉苦脸,咬断笔头仍无从下手;一部分学生网上搜索,简单抄袭;有的学生东拼西凑,应付了事。作文的通病有:中心不明确,立意不高;素材单一,无病呻吟;语言直白,表达不畅等。实践中,少有立意高远、中心明确、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佳作。基于作文教学的这些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时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并进行分析思考训练
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积累的素材贫乏,然而题材丰富、选材新颖正是写作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以课本为依托,结合教材中的经典名著,让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积累写作资源,并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我国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教师让学生按美学、哲学、史学、文学等分类进行选择性阅读。美学、哲学类作品要求看入门书籍,了解基本的知识架构;史学和文学类作品要求比较深入地阅读,并按照爱国、亲情、爱情、景物、审美、科学、送别等主题分类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读书动手也是在动脑思考,勾画圈点、批注、评点,都是很好的思维训练,每个学期完成两三个主题,并积累一定的素材,持之以恒,便能聚沙成塔。比如,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可让学生尝试“分门别类辑古诗”,选定一个专题,如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湖光山色、离愁别绪、名胜古迹等。将相关古诗词辑录起来,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给每首古诗词作注释,撰写简要的赏析、评点文字,还可以配上一些插图,凸显诗词的意境。辑录完成后编订成一本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和其他学生相互传阅、交流、补充,共享“编书”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复习巩固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又在“编书”的过程中体验了“创造”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中蕴含的哲理,写出自我
建造房屋要有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写作文也需要有材料,材料一方面源自书本知识的阅读和积累,另一方面则源自生活。学生每天都在接触人,接触事,这些却是学生所要加以选择、提炼而构成文章的材料。对于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重视积累的人来说,生活是作文鲜活素材的第一源头,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平时容易忽视的人、事、景和情的细微之处,用心体悟才能领悟到别人看不到的本质或深层次的思考,才不至于在写母爱时,除了雨天接送上下学母亲衣裳被雨淋湿“我”却衣着完好的事迹,就是病床前母亲守候一整夜“我”病情趋稳的情节,81写老师时,不是老师带病上课,就是深夜批改作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欣赏晚霞落日的美,体会湖中荷叶莲花的春华秋实,在四季变化中感受万物生长与凋零,在亲身体验之中,增加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捕鸟的整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揣摩“雪地捕鸟”的精彩,可带领学生走出户外模拟这样的过程,分几组进行,还原文中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能为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三、以仿写作为切入点,巧妙构思,多做练习
作文课上,教师刚布置作文,一些学生就拿起笔来动手写作,其实,动手写只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好比建造房子,盖房的第一步并不是砌砖垒墙,而是设计房子的蓝图。作文也一样,没有“十月怀胎”,就没有“一朝分娩”,没有动笔前的大量准备工作——静默观察和凝神细想,就不可能一挥而就。《李笠翁曲话》中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正是对写前构思重要性的形象表述。作文构思训练可以从仿写开始,让学生认真揣摩范文的立意、写法、结构、语言、选材等方面的特点,精准模仿,反复练习。比如,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型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学生可以借鉴其具体写法。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穿全文,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等。在反复的仿写训练中,学生可以掌握并能逐步熟练地运用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取得作文的进步。另外,构思训练可以从审题、立意、选材、过渡、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不要着急下手,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分析题目的要求和重点,在纸上列出能想到的所有的写作方向(如能选择的主题、罗列相关的事例等),然后选择最新颖的主题和最新鲜、最熟悉的材料,再斟酌材料的详略和先后,随即列好提纲,作文便水到渠成了。比如,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篇作文。对于这一个题目,审题不难,围绕“家乡”,重点写“变”,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呢?一条条大路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一幢幢小楼平地起,一辆辆汽车满新村。这是许多学生的立意,歌颂党的富民政策,主题积极,但是千人一面,难以出众。换个思路,观察村里的现状,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全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活力,这个立意独辟蹊径,有更深层的思考和忧虑,显而易见更胜一筹。再往深处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写“乡村振兴”的主题,包村干部和党员先锋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推动产业发展,培养乡村人才,筹集建设资金,带动农民工和年轻人回流乡村发家致富等,这样的立意显然更具匠心,有时代气息,主题积极向上,是许多人看到了又写不出来的。
四、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不能局限在事物的表象,拘泥于一种答案,而要力求摒弃常规思维,发挥想象和创造,从深度挖掘,寻求与众不同的方向。尤其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更要打破惯性思维,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比如,以“话说信纸”为话题,教师可以先展示一页信纸,让学生观察,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从眼前看到的信纸延伸开去,尽情大胆设想:形状、色泽、质地、声音、来历、历史沿革、文化承载;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散文等。只要学生打开思路,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教师针对性地指导结合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会大胆创新,勇于挑战,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打破惯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作文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随着作文片段(小作文)成为中考必考内容,作文教学也越来越重要,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学习和生活体验相结合,运用发散思维,多在构思上下功夫,假以时日,定能写好作文。
作者:王军 单位:山西省壶关县实验中学
- 上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审计路径
- 下一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