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9-05 09:20:40
导语: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研析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七个方面基础上研究其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其理论创新发展研究有: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需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五大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其实践创新发展研究有:引领和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我国系统协同精准治理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共谋与践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为美丽中国建设带来了强大能量。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实践;创新;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三个重大问题。这些理论为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指出实践方向,也为美丽中国建设带来强大能量,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七个方面研析
(一)生态文明“兴衰论”研析
从唯物史观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生态环境的兴衰密切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提是人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判断标准是人类拥有幸福生活,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提出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积极反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兴衰论”是以人类发展的宏观视野作为出发点,将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谐共生作为基础,对生态与文明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概括,从认识论角度发展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
(二)生态文明“两山论”研析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形象表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山论”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一直存在矛盾,而生态文明“两山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方案。“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的。由此可见,“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生态文明“和谐共生论”研析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源于自然。人类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之上利用、改造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生态文明“和谐共生论”即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和谐统一体,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源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也符合生态学上的“共生理论”,打破了人与自然“中心主义”观点,而且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是中国生态智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四)生态文明“民生论”研析
执政的关键在安民,安民的关键在惠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条件、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让人民更好地生活和生产,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将民生与生态关系揭示出来,从执政为民的角度,强调生态惠民的价值取向,不断促进生态惠民时代内涵丰富。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需求。
(五)生态文明“系统论”研析
“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生态文明建设属于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如科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需要多个行业、部门、社会组织通力合作。我们要从系统论视角把握认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重视制度保障、统筹计划和顶层设计的同时,重视改革协调性、系统性[2]。另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是生态文明“系统论”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有系统思维,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建设生态文明,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对待资源环境问题。
(六)生态文明“法治论”研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同时在加快立法进程基础上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力度,这使得全民环保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使得我国生态环保取得显著成效,更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可见我们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中遇到的问题。生态文明“法治论”是使法治成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最大公约数,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法规约束力。
(七)生态文明“共同体论”研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是人类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世界融合度越来越高,愈发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立足当今世界局势,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探究而提出。为了人类这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国努力拿出全球环境治理的方案共享,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体现了中国的政治智慧。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创新发展
(一)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
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科学概括出的“六大原则”,分别是:坚持基本民生观、坚持绿色发展观、坚持严密法治观、坚持科学自然观、坚持整体系统观、坚持全球共赢观。其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关系的本质所在,这是实现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时代要求和根本保障。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促进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和谐,继而实现人类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其二,我们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其三,我们只有坚持基本民生观,才能让人民享受到绿色福利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其四,我们只有坚持整体系统观,整体施策、多策并举,才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其五,我们只有坚持严密法治观,才能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4]。其六,我们只有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才能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二)需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五大体系”
生态文明“五大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保障。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其一,坚持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良好的生态文化体系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5],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二,坚持和完善生态经济体系。我们只有坚持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能促进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形成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其三,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用生态文明法治观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四,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核心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环保目标,将领导干部视为关键,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其五,坚持和完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事关国泰民安,加强顶层设计、科技支撑和国际合作,重视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才能促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上,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环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坚持求真务实,在绿色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发展导向,是一次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我们大力倡导“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绿色发展方向即是“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践路径。用严格制度、严密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发展轨道。
(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揭示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辩证统一的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揭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辩证关系[6]。这深刻概括为一句话,“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二,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承载依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一旦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资源环境问题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其三,论证社会经济财富与自然财富辩证关系。得出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还是经济财富,提出将绿水青山中蕴藏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持续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其四,创新提出以系统观和整体观治理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协调、科学精准地治理生态环境。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方面创新发展
(一)引领和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和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其来源于实践,具有强烈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在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中不断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重点是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改造绿色技术体系,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7],形成绿色经济,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浙江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广应用竹缠绕复合材料,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二)促进我国系统协同精准治理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系统协同精准治理生态环境是为了破解环境困局,也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例如推动区域协同和流域协同,通过区域和流域协同,能够精准治污,合力提升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长江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事实证明,我们只有坚持好系统观念,不断探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才能完善好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才能推进好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8]。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
制度和法治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是通过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治理生态环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通过制度执行、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见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力度和成效大,我国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可见我们要让制度法治成为刚性高压线,要让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四)共谋与践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面对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的地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通过我们人类共同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才能共谋和践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责任。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说明今后中国将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更加积极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发展包括引领和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我国系统协同精准治理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共谋与践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定能够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作者:包小燕 单位:中共怀宁县委党校
- 上一篇: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 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