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数学方式
时间:2022-09-05 09:00:19
导语: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数学方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开发合理的评价工具,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有机结合,建立多元目标,方式多样,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教科书加黑板再加粉笔,偶尔可以利用一些教学模型,教学方式单一低效,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学生学习热情大打折扣,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的缺陷,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有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接下来我将就我的一堂数学课《等差数列》来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平板;等差数列;传统教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教师教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改善学生学习环境,集文、像、音于一体,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老师的教学“精彩”起来.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导入环节,调节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以往的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枯燥单调的课堂内,用最原始的口述方式讲解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因听不懂而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对数学缺乏兴趣,产生畏惧感,厌恶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每节数学课都是一首催眠曲,数学老师一上课,马上进入梦乡,数学老师一下课,马上精神十足.“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好的导入犹如磁石,能把学生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利用好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导入新课,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更精彩.比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书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等差数列》的这节内容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出发,从生活中取景: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一起逐步挖掘其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等差数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引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等差数列.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引入几个例子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个常数”,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概念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渲染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运用信息技术设置抢答环节,化静为动,促学乐学,形成师生愉快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让老师更好的获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教师为驾驭者提出问题,由学生去回答,但很少学生会主动举手,有的只是固定几个,若没举手而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总是战战兢兢,深怕答错会被批评,或者答非所问,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老师针对他,提问他就是让他出丑,这样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每堂课的主旨.利用平板设置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展开提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等差数列概念中有那些关键词,如何利用概念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当学生准备点击“开始抢答”,全班几十个同学一起戳屏幕的时刻真是紧张又刺激!大大地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有些课堂上从来不说话的孩子也积极加入抢答行列,因为他们认为抢到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他们乐意动脑筋思考问题,乐意表现自己,畅所欲言,充分展示所思、所疑、所惑,点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方便老师迅速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对课堂教学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解决他们的困惑,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真正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学以致用.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直观的分析题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等差数列》这堂课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利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推导通项公式.学生会怎样推导通项公式呢?常见的推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猜想法,一种是累加法.学生会不会想到这两种方法?这两种的方法的区别在哪里?累加法的格式规范吗?或者还有其它巧妙解法吗?让学生在黑板进行演示、板书,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通过黑板展示暴露出一些问题,让老师当堂备课,改变课前备课的一些偏差,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想法美美的,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让某个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时,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老师再对学生进行讲评,且慢?等他写完,如果一道题目步骤较为复杂,或者这位同学的思路较为复杂,又或者他根本没有思路,那岂不是要等很长时间,从老师到其他同学,全都在被动浪费时间.况且他的解法也只能独家一法,无法集思广益.如果特意叫几个同学事先板书,时间一长,难免让学生产生厚此薄彼的想法,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老师推送题目,学生写在纸上,然后学生利用平板拍照功能拍照上传,老师在讲台上就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进度,形成答题过程可视化,及时帮助学困生拓展解题思路.在学生解完题后进行收题,可以把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及时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取长补短,收获知识.同时也帮助老师迅速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分层教学.本节课正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并理清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是采用了归纳———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提交的推导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猜想通项公式,一种利用累加法推导出通项公式,老师有针对性地针对学生做法进行讲评,(1)归纳猜想而求得的通项公式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谨,严格的证明需要用数学归纳法的知识加以证明.(2)累加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利用学生提交的累加法方案进行面批,进一步强调累加法的格式,记得分n>1与n=1,从而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式的形成过程,记住公式的四个基本量:an,a1,n,d,体会归纳、猜想在得出新结论中的作用,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感.
4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课堂练习氛围,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一个数学家说得好:“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此话真实地道出了数学练习的重要性.课堂练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回顾和加深,是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老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短小精悍,包含大智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数学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又相对比较抽象,一堂课上到三四十分钟以后,学生已经感到疲惫,有些心不在焉,再让他们面对枯燥无味的练习题,为练习而练习,更是觉得数学索然无味,收效不高,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样也就失去了课堂练习应有的作用,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不是靠老师反复地讲解就有用,关键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及其自主学习的程度.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不是枯燥的练习,有效的课堂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中,可以丰富练习形式,变枯燥为有趣,借助平板系统中的测试功能,老师推送题目,学生做完直接在平板上提交,在提交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查看到那些学生还没提交.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07):24-29.
作者:林巧红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养正中学
- 上一篇: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学生资助档案管理方法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