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

时间:2022-09-02 11:36:22

导语: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

摘要:人格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对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保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式的课程目标与考核标准,健康人格培育方案和实施过程,可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健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备受全社会关注,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作为某学院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2015年教学改革至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传统的“大班授课”到“大课讲授、小课研讨”,再到目前使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师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方面,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以该课程为例,对武汉学院这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思考,希望以实际经验为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和考核标准

其课程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学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切实培育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武汉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主动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培育健康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全人”。[1]课程学时数:线上4学时+线下12学时+实践16学时,合计32学时,2个学分;课程最终分数来源:线上(20%)+线下(30%)+期末考试(30%)+实践(20%),整个课程内容都是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线上自主观看课程视频并做完相关测试。线下翻转课堂体验活动,以心理剧、情景剧、绘画技术、行为雕塑,案例分析等方式探讨学生发展性议题;实践环节包括参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影视欣赏、班级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等;课程目标的设定、课堂任务发放以及课堂的参与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大学生在自身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2]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获取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人格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培养目标和创新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人格教学的实施方案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带着问题,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去模拟和角色扮演,从中体验与感受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惑类型和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把所编制的剧本或者模拟的情景带到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角色扮演过程的感受与领悟。最后,再由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讲解与引导,促进大学生认识课程、自我探索,走进心理、实现自我,认识情绪、修炼人生,认识自我、健全人格,良好交往、和谐共处,挫折应对、压力管理,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第一步,教师团队在开学磨课期间,根据平时咨询案例的经验以及访谈学生们自己觉得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主要心理困惑有哪些,确定线下课程每章节体验活动主题。第二步,任务分组。把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各类心理困惑进行分类,同时把本课堂上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抽取涉及某一心理困惑的主题。第三步,布置课外作业。让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就自己小组所抽到的主题,编写心理情景剧剧本,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整个过程大概5到8分钟,需要有故事情节,包括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有效解决的方法。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须参与其中,以便每个学生能够从中有所体验和收获,同时促进同学之间的交往。第四步,剧本展示与分享。在随后的每堂课开始前,先留出部分时间让表演相关主题的小组展示,展示完后,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或几名代表跟大家分享自己参与这一作业的收获与感受。第五步,点评与引导。心理情景剧展示完后,要求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教学内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取的方式构建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使学生们领悟自我心理的积极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其心灵获得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成长的经验,达到普及健全人格教育的目标。[3]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人格教学的开展

健康人格是心理学研究范畴,主要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4]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人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民办高校在构建“健康中国”和谐的大背景下,切实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武汉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人格教学线下体验课程开展情况如下:

(一)第一讲:认识课程、自我探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通过认识课程,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培养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我的三件小确幸”“画期待树”和“呵护爱心小天使”活动,从个体内部心理结构构建健康生活的信念和积极心理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意志品质等积极能力与健康人格特质。

(二)第二讲:走进心理、实现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特别是“00后”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以往大学生所没有遇到的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如独生子女的抗挫能力,物质条件丰富背景下的生命意义等。为此,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心理剧”。心理剧中的“剧”来自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也来自学生自身的能量,最后的分享也是学生真实感受的流露,老师只是引导和推动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在线下体验课堂中促进学生认识心理问题、关系改善、认知调整和行为改变等方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应用上的创新,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培育健康人格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讲:认识情绪、修炼人生

本章节以积极心理学萨提亚模式为导向设计课程,皆在提升学生的价值感、希望、自我接纳、充满能量及负责任和选择的能力,课程内容主要有“天使与魔鬼”“应对方式”,通过课堂情景剧的模拟,让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接纳和理解周围人对情绪的期待和渴望,旨在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内在积极心理力量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相契合。

(四)第四讲: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通过本章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通过“种子冥想”“种子画”“办画展”“大自然冥想”,人本主义理念让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其内在的资源和选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这都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健康人格管理和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树立其自信自尊的健康人格。

(五)第五讲:良好交往、和谐共处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盲行”“社会支持体系”“我说你画”体验自己与他人身体触碰中的感受,从中了解自己身心一体的感受。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体验活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完善,通过培育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六)第六讲:挫折应对、压力管理

通过对一名学业困难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应用萨提亚模式治疗技术“行为雕塑”和“压力圈圈图”,学生通过当事人面对不同压力可视化的感受,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课程坚持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注重“思政课堂”“课堂思政”的“双促进”“双提升”,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保障。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健康人格影响的实践效果分析

(一)设置目标,启动体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探索武汉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变传统单一教师课堂讲授模式,尝试以体验、感受与启发相结合的视角,将教学立足点放在学生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质上,通过关注人内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和积极潜力等,以增进学生的体验为核心,促进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在体验中去获得成长为最终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理念,使原本片面、单向传递、指向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全面、更合理、更有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心理学之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是教育本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深化。

(二)融入体验,分享心得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提升

通过活动的开展,参与者在模拟情境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团队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进入状态,不断激励自己,参与团队合作,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有学生在活动手册中写到:“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一些事情坦白地说出来。”

(三)感受体验,感受心灵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发展

在教学模式上,大力推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渗入,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典型心理冲突和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助、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自编自演,对情境和冲突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学会如何有效调适负面情感和非理性认识,发展、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进而思考自身价值、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四)感悟升华,双向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自我成长

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热情高涨,即使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课本的理论不会清晰回忆起来,但是参与过的活动难以忘记,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学生在活动手册中写到:“通过上心理课,在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学会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要学会感恩。”把大学生全面健康和全面发展,成长与成才相结合,抓住了“育人”这个牛鼻子,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育人机制。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不足之处

该校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更全面、更合理探索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团队认为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完善和修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部分班级还是合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常常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集中度差,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做白日梦”,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小组心理情景剧参与讨论时,不能让所有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无法使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多项互动能力,更无法激起学生们的激情和带动班级整体氛围。[3]无法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受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干预学生心理障碍的固有概念的影响,导致课堂在开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如教学目标、教学指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没有大胆突破这种局限。[3]例如体验式教学主要偏向于心理健康问题、压力和情绪方面的识别、应对与预防,没有把这些议题与积极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乐观、自信及韧性内容结合起来。对于个体的优势开发和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较少。这些涉及大学生当下恋爱、学习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议题,与积极心理资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教师团队一起学习和探讨,课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线上学习环节执行力度不够,拖拉现象明显,学习质量不能保证,出现听而不闻,学而不知,使大学生无法在自主学习中达到知情合一、知行合一、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不吻合。[3]

参考文献

[1]甘琳琳.“五位一体”教学体系构建在心理学通识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1(33):102-105.

[2]李柯柯.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4):164-166.

[3]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32):62-64.

[4]倪梅娟.民办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文教资料(上旬刊),2009(2):217-218.

作者:甘琳琳 单位: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