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

时间:2022-09-01 11:08:59

导语: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

【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创伤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都进行MRI及CT检查,比较MRI及CT脊柱创伤检出情况,并总结MRI及CT表现特点。结果MRI脊椎骨折、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碎骨片检出状况明显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共检出脊椎骨折62例,均伴有后缘碎骨片移向椎管,椎体中均出现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韧带损伤有44例,神经根损伤有12例,椎旁软组织损伤有46例;CT共检出脊椎骨折56例,均伴有椎体楔状压缩变化或椎体变形,有3例没有显著骨折征象、3例表现为颈椎滑脱,其中,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韧带损伤有7例,神经根损伤有10例。结论MRI在韧带损伤与脊椎骨折检查方面优势显著,CT在脊柱创伤患者碎骨片移位状况的检查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实践中可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使用MRI及CT这两种检查方式。

【关键词】脊柱创伤;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特点

脊柱创伤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会造成残废,甚至威胁生命[1]。临床一般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X线、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颈静脉加压试验等方式检查此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有MRI及CT检查[2]。MRI能准确鉴别脊髓损伤情况,可将早期脊髓损伤的出血、水肿等状况及诸多病理变化显示出来[3]。CT在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判定方面优势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脊柱创伤患者MRI及CT表现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2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没有认知功能障碍;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均行MRI及CT检查;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有精神疾病;③伴有严重脏器病变。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9~71岁,(47.26±5.33)岁;21例重物砸伤,29例车祸撞击,12例高空坠落;损伤位于胸段10例,颈段21例,腰段31例。本次研究经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会审核同意。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检查,具体方法如下:①MRI检查:选择GE磁共振成像仪1.5T,对脊椎损伤处进行常规的矢状、轴位扫描,同时根据病患实际病情实施冠状位扫描。将矩阵设置为256×256,层间距、层厚均设置为4mm。选择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T1weightedimage,T1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20ms,重复时间为450ms,选择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之后选择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序列(T2weightedimage,T2WI),之中恢复时间设置为105~120ms,重复时间设置为2330ms。将数据上传到对应工作站,由2位资历较高的医师共同阅片。②CT检查:选择GE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机Light-speed,横断位扫描病患病变脊椎,管电流、管电压设置为220~300mA、120kV,层间距、层厚均控制为3mm,与患者实际状况相结合,重建矢状及冠状位等进行图像。1.3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表示用(x±s),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用[n(%)],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RI及CT脊柱创伤检出情况比较:MRI脊椎骨折、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碎骨片检出状况明显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MRI诊断结果及表现特点:MRI共检出脊椎骨折62例,均伴有后缘碎骨片移向椎管,椎体中均出现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这同CT的表现一致;韧带损伤有44例,表现为T2WI表现出片状或条状高信号、韧带增粗、T1WI间断低信号,与此同时损伤处的高信号同附近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神经根损伤有12例,其中包含18处碎骨片压迫及4处肿胀部位附近软组织挤压;椎旁软组织损伤有46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及T2WI斑片状高信号。2.3CT诊断结果及表现特点:CT共检出脊椎骨折56例,均伴有椎体楔状压缩变化或椎体变形,有3例没有显著骨折征象、3例表现为颈椎滑脱;椎管容积改变有28例,主要表现出碎骨片占领椎管及椎管狭窄;韧带损伤有7例,表现为后纵或前纵韧带增厚明显,不能清晰的将断裂状况显示出来;神经根损伤有10例,包括10处椎体后碎骨片挤压及8处碎骨片挤压。

3讨论

脊柱创伤会引发脊柱力学不稳定[4],会使脊柱不能负担正常载荷,严重者还会出现畸形,且不可逆转。CT为检查脊柱损伤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手段,它一方面可全面显示骨折部位、移位状况、椎管狭窄及骨折类型等,另一方面还能准确判断脊髓状态。经临床表明,CT能够辨别大部分陈旧性骨折[5]。CT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新鲜骨折的部位及骨折线,同时经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还会表现出椎体密度、形态的变化情况[6]。MRI自身拥有高技术分辨率、快速成像、高诊断准确率等优势,所以它已经是多数疾病的检查手段。其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是由于经脂肪抑脂、T2WI、T1WI序列实施新、陈旧骨折辨别[7]。临床中,脊柱椎体被损伤属于隐匿性损伤,损伤引发的锥体中局部性水肿及出血属于常见的病理学变化,但CT、X线不能清晰显示骨挫伤导致的病理变化。MRI能够比较敏感地显示组织内水分变化状况,表现出轻度水肿病灶,目前,MRI是唯一一个能显示骨挫伤其关节附属结构情况的影像学方式[8]。本次研究表明,CT检出碎骨片的数量明显多余MRI,韧带损伤及脊椎骨折检出率明显低于MRI,这说明CT可更有效地检查出碎骨片,MRI于韧带损伤及脊椎骨折方面优势明显。这主要是由于MRI能够经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等较为准确的定位且清晰地显示脊柱损伤。CT在检查骨松质与骨皮质方面敏感度较高,且能够较为灵活的设定窗宽窗位,所以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碎骨片及骨折线走向。但是MRI探查期间,由于信号较高降低了骨折线的清晰度,进而不能辨别结构复杂且体积较小的锥体。本次研究还显示,韧带损伤于CT检查时后纵或前纵韧带增厚明显,然而不能准确显示断裂状况,但是韧带损伤于MRI探查时表现出韧带增粗、T2WI高信号、T1WI间断低信号等特征,所以与CT比较,MRI优势更加显著。综上所述,MRI在韧带损伤与脊椎骨折检查方面优势显著,CT在脊柱创伤患者碎骨片移位状况的检查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实践中可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使用MRI及CT这两种检查方式。

作者:李超 蔡玲 褚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