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对农村科技传播的成效
时间:2022-08-31 11:38:45
导语:栏目对农村科技传播的成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顺应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强化新时期乡村科普宣传需求,福建省科协开办《乡约科普》栏目,截至目前已制播250多期,受到农民朋友喜爱。《乡约科普》栏目配合农时农事,适应农民作息,知识信息量大,更替周期适宜,内容深入浅出,画面形象生动,便于学习应用。该文分析了《乡约科普》栏目的组织实施与收视成效,探讨福建省在乡村远程培训与科普宣传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进一步办好《乡约科普》栏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约科普》;实施成效;科技传播;对策
一、开办《乡约科普》电视栏目的必要性
根据“乡约科普,提升科学素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栏目定位,在栏目框架设计与组织实施计划中,主办单位一方面围绕福建乡村十大千亿特色产业,邀请专家或做客演播厅,或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知识传播与农技培训;另一方面因时因势因需制播防疫抗疫、乡村文化、医疗卫生健康、气象灾害防御、农业金融信贷、美丽乡村建设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科普,力求以科技服务与知识传播的方式引导农民创业增收致富,以保障服务与科普宣传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让科学知识渗入百姓生活,让更多农民了解政策导向,让科普教育丰富农家生活。
(一)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资源丰富,但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加之受季风气候及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林、牧、渔多种病虫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之局部地区依旧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从科学普及入手,《乡约科普》作为“科普之窗”媒介平台之一,可以很好宣传推广福建省农作物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模式、新型栽培技术,从而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高质量现代化建设。
(二)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美丽农村振兴发展
现代农业经济的关键是农民科学素质的广泛提高。《福建省“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福建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6%,高于全国“超过15%”的发展目标[3]。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科普群体依然是农民,因此要充分激发农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让“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这是巩固脱贫攻坚和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乡约科普》制播内容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展开,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成果、思想理念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给农民,帮助农民转变固旧思想认识,助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科普支撑。
二、《乡约科普》的传播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一)成效分析
1.新农技术在农村得以有效推广应用。《乡约科普》高度重视内容安排和宣传推广,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福建农业农村现代发展重大需求,邀请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淡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科研工作者,或做客演播厅,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专家通俗易懂地讲授,展示福建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种植培育概况及智慧农业大棚、优良瓜果蔬菜等先进栽培技术和品种,为福建发展特色农作物、食(药)用菌、特色园艺(林)植物、特色林木等提供技术支持[4]。另一方面,栏目视频借力“互联网+”新媒体宣传平台,探索以农民为重点宣传群体,通过多平台、多方式、多联动的渠道和形式推广福建先进农业栽培技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群体的阅读需求,让更多农民朋友对新品种、新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推动新农技术在农村落地应用。专家授课之后,留下联系方式并建立互动网络,无形之中构建了科技传播与技术辅导平台,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结合,促进了专家与农民联系,打破了原本科技资源与受众主体相互隔离的格局,形成了开放性、连续性的乡村科普讲坛及远程科普服务网络。2.助力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再上新台阶。《乡约科普》每期视频在“福建科普”微信微博、科普大屏、科普中国等平台进行内容定制化发布,各平台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也收获了一定数量的科普“粉丝”。目前,已有“福建科普”“福建教育电视台”等40家公众微信号推送《乡约科普》栏目相关视频;南平一套台、莆田一套台等10多家电视台开设“科普之窗”播放栏目视频;全省科普e站、科普大屏也能实时观看每期视频,全省近5万名科普信息员随时接收、转发。多渠道、多平台的媒体传播,解决了农民朋友农业信息获取难、获取不及时等问题,提升了农村科技传播效果。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底,福建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1.51%,居全国第7位,超过10.56%的平均水平[5]。《乡约科普》为助力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3.成为福建省科协农村科技传播有力抓手。福建省科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主要以开办、设立线下农村科技教育培训班、科普画廊、科普e站、科普大屏、科普大篷车等方式或平台传播科技知识。受疫情影响,进村入户的科普方式不适宜当下,农民信息的获取大部分通过电视媒体、手机、广播等社交软件工具。《乡约科普》作为福建省科协全新推出的一档惠农科普电视栏目,为进一步开展农村科技传播注入新鲜血液,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收看防疫知识和农技生产要点,不仅助力疫情防控也服务了春耕生产。《乡约科普》主题选择、录制形式、播出时间等都紧扣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搭建起农业科技与科普的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
(二)存在的不足
1.基层组织对栏目宣传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科学素质偏低,先进科学技术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基层科协对农村科技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面向农村开展科技传播的专(兼)职人员。《乡约科普》甫经推出,虽获得很好关注度,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科普引导,时常出现农民收听收看栏目时提出的需求未能及时反馈到栏目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栏目组的选题组织与优化调整,同时也制约了供需对接,有效性有所减弱。2.栏目专职科普人才不足。主要表现有:一是栏目制作团队专业性不足。目前,《乡约科普》栏目固定班底(视频编导5人,栏目主持3人)虽然都是播音主持或影视编辑专业出身,但对农村科技传播工作未有深刻了解和认识,也缺乏田间管理操作等经验,在录制过程中台词解说空洞抽象、照本宣科;二是受邀参加栏目录制的专家大部分是科研单位的工作者。这些人员日常需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只能通过远程视频、栏目录制及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讲座教学,走进实地场地的技术指导较少。3.栏目供需对接及时性不足。栏目定位是在农忙时传播农技知识,农闲时传播节目节气科普。每年4—6月是春耕农忙时节,《乡约科普》推出水稻春耕、蔬菜育苗、棚栽番茄、春茶采制等关键栽培和种植技术。栏目制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时需求,但对敏锐性农业信息提取较慢、数量不足,供需及时性有待提高。比如,对恶劣性天气导致农田瓜果大面积受灾未提前预判,收到农户反馈后才推出相关内容。4.栏目制作推广经费不足。《乡约科普》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费从科学技术普及专项资金列支,来源单一,投入较少。经费缺乏导致栏目形式受限,大部分制播工作在演播厅完成,各类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录制的画面较少。同时,科学技术传播还需配套相应现代技术装备,因经费有限,现代技术设备进村入户不易,推进困难。
三、进一步办好《乡约科普》的对策
(一)多方联合,营造良好氛围
农业兴方能百业兴。《乡约科普》不仅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宣传支持,而且为帮助农户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品种、实施新模式提供学习平台。对此,需有效融合政府农业部门和农业推广单位、各级农业学会、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该栏目在农村科技传播工作的开展。
(二)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一方面,提升《乡约科普》制作团队科学素养,夯实制作基础,提升科普知识,让这档乡村科普节目,更加贴近农民生活,更接地气;另一方面,建立科普专家库,组建一支涵盖各级农林牧副渔部门、各类院校及科研院所等,能充分了解本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掌握农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又对农村发展有很深情怀的高水平科普传播队伍。
(三)供需匹配,下沉乡村一线
坚持内容导向,注重农村科技传播的科普语境,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首先,制播内容紧扣春耕备耕、防灾减灾等与农时农事农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其次,加强信息时效性传递,加强各部门联动,快速收集、积极响应农民需求。再次,着重关注农业生产生活、中医药健康等科普,力求覆盖民众生活、工作及学习的方方面面。
(四)加大投入,拓展传播渠道
办好《乡约科普》栏目需要多部门的支持。可考虑在扩大主办单位队伍的同时,共同为栏目增加投入经费。邀请相关龙头企业与公益组织参与栏目的协办,形成合力,使其从农业延伸到家园、农村,从生产拓展到生活、生态,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承载更多的内容,构建更大的平台,实现做强做大。另外,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科普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农村科普资源的供给,充分利用科研单位人才资源,全力推进科学普及工作。
四、结束语
《乡约科普》栏目在农村科技传播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长远看还面临许多挑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必须清楚认识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传播的道路是曲折的,城乡差距形成的巨大的数字化鸿沟不可能短期消失,农村科技传播工作任重道远[6];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潮流,倾听农民诉求,遵循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继续办好《乡约科普》,让这个栏目在福建农村科技传播中真正发挥作用,办出福建特色,让农民朋友在绿色生产发展、美好生活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诸方面获得更多知识与力量,为科普在福建的进一步普及,为福建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林秀燕 单位:福建省农村科普服务中心
- 上一篇:异省即购跨省代购平台设计分析
- 下一篇:学术出版规范插图行业标准执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