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课程多元教学模式分析

时间:2022-08-31 11:13:23

导语:中药鉴定学课程多元教学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药鉴定学课程多元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本课题组成员合理利用本学院现有软硬件设施,采用传统鉴别方法、现代鉴别方法和前沿技术融入法等多元教学方法,对中药定学理论课学习进行一种辅助性教学改革和实践,旨在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熟练掌握中药材质量鉴定技巧和方法,理论应用到实际,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用所学技能服务社会。

[关键词]多元教学手段;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专业素养;自主性学习

中医药是数千年来各族人民与疾病斗争中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其理论体系完善而独特,历史悠久,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国家尤其重视发展中医药,强调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近几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SFC)资助项目中,中药鉴定学学科资助方面出现增长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方法上,且以分子鉴定这种热门技术居首[1]。2020年12月25日,国家药监局提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在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要强化中药质量源头管理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目前,我国中药材面临产地不明、真伪混淆等原因造成质量无法保障,也将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鉴别中药真伪、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传统中药鉴定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3]。我院中药鉴定学课程开设两个学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药材质量鉴定技巧和方法,能够理论应用到实际,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用所学技能服务社会。

1中药鉴定学课程学习现状

中药鉴定学是集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目前,现代中药鉴定方法有中药指纹图谱、电子鼻和分子鉴定技术等,但是由于这些技术标准难以统一,掌握难度大,且因费用较高而仅用于贵细中药材的鉴定和科学研究。因此,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根据性状鉴定中药鉴定方法鉴别[2]。目前,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其鉴别要领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中药鉴定学授课内容偏多,中药性状描述抽象,记忆繁杂,完全靠传统记忆容易遗忘且造成药材辨认混淆;二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中药材全部延伸讲解比较困难,教师往往以传统“注入式”进行讲解,照搬生硬的方式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很难掌握要点[4];三是学生在中药鉴定理论课堂上听讲不认真,实验课上观察不到中药材特征,一小部分学生就按照教科书上进行描绘作图,敷衍了事,对显微鉴别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对理论理解不足,无法反哺理论学习;四是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知识量大且零碎,中药材鉴别要点之间区分不明显,因此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否则极易出现单调乏味的“灌注式”教学。

2中药鉴定学课程中多元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目前本院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法,课程组在总结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中药鉴定学知识学习。结合其它中医药院校该学科的改革方式和本院现有的硬软件设施(包括配备的40台Leica一体机显微镜,194种中药饮片,259种中药材等)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2.1形象教学法

性状鉴别采用形象语言来表述药材的外形特征。一是根据药材形状进行辨认,巴戟天因皮部形似连珠或鸡肠状,习称“鸡肠风”;二是对饮片断面特性[5]进行识别,比如“金井玉栏”“菊花心”,指根类药材的横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包括桔梗,黄芪,甘草和板蓝根等,将这些具有相同性状的药材集中放置,除了这种特有性状外,分组(2~3人为一组)观察和对比分析每个药材的颜色、气味、折断面、粗细、条纹等,并总结其异同点,从而理解专业术语;另外,将一药多来源的药材进行对比观察性状,通过其专有特性进行鉴别,例如黄连,分为味连、雅连和云连,根据其差异性状(鸡爪、勾状、过桥长短等)来进行鉴别和记忆,并总结药材长短、颜色、表面颜色这些特征进行分辨学习。

2.2对比教学法

临床上容易将外形和名称相似的中药混用,对某种疾病起不到相应的治疗功效。例如西红花和红花,临床上因名字相似而易混用,两者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来源不同,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西红花是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二是两者功效有差异,两者都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但西红花又有解郁安神的功效。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红花和西红花的性状特点,通过水试实验将两者进行鉴别。将这些具有名字相似、功效相近的中药集中放置,在理解功效的前提下进行中药材性状鉴别要点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记忆效果有很大帮助。本课程主要目的是去伪存真,保证药品质量。在理论课中,教师将真伪品药材带到课堂中,先对药材特征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分组(4~5人为一组),根据掌握的性状特征进行对比区分,掌握真伪品主要鉴别点。在栀子和伪栀子学习中,通过粗略的外观形状很难将两者进行区分,需要细致观察才能区分两者,在此过程中对比学习,小组成员总结异同点,掌握栀子显著的鉴别要点,在鉴别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又增加了自信心。

2.3显微观察教学法

显微鉴定是一项推进提高评判中药材优劣的技术,对中药材的标准制定尤其重要。可以根据中药材特有的显微特征来进行鉴别,深刻理解药材的药用部位和粉末的特征描述,比如树脂道、导管、淀粉粒(单粒和复粒)和晶体等,在微观结构下科学地理解宏观现象,例如,何首乌横切面皮部存在多个异常维管束,在宏观上形成“云锦状花纹”的特殊性状;茅苍术横切面存在很多油室,才会在肉眼下观察很多油点(“朱砂点”),暴露时间久会析出晶体(“起霜”)。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和肉眼所见的宏观现象结合,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从而激起自主学习能力的兴趣。

2.4理化鉴别方法

中药质量标准落实在有效成分的含量上,是临床上发挥治病救人特别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直观评价药材优劣的标准。近几年国家致力于提高院内制剂标准,药材基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对标准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实验课上加大理化实验的时间比例,将有效成分的分类和中药的功效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中药鉴定的目的与意义。使用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硅钨酸试剂和饱和苦味酸等常见生物碱沉淀试剂对一些中药材生物碱成分进行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用盐酸镁粉反应进行定性;皂苷类化合物加水溶液经强烈振荡产生永久性的气泡来定性。除了常见化合物类型的经典反应外,合理设计实验,规划提取方法和鉴定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对中药的某一成分用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更加直观和明确地将某一成分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例如,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上焦虚热,其中将成分含量较高的黄酮类成分黄芩苷作为评定黄芩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成分[5],也是判断黄芩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通过8学时的高效液相仪器操作,对黄芩进行定量研究,学生不仅掌握药材含量测定方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2.5前沿技术融入法

在传承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同时,也要将关于中药鉴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中药鉴定内容的同时,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为后续的深造打下基础。在科学研究中,采用电子鼻检测技术通过气味检测和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模式,对贵细饮片进行准确、快速的鉴别[6];另外,采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鉴别多种同科属植物和正、伪品,例如,许丹芸等[7]采用3对DNA条形码通用引物对22种樟科植物的DNA进行扩增测序后通过比较基因序列的特异碱基位点成功鉴别出其中20种植物;良良等[8]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将ITS2序列作为悬钩子木及其混伪品的鉴定的依据。目前,国家药品抽验工作中采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对中成药处方药材进行基原鉴定[9],并证明此技术的可靠性和推广性。科研方法技术及相关行业所采用的中药鉴定技术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科学思维,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学业或者事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阶段性探索结果分析

采用实验考试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实验考试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259种中药材中选取100种(其中,根及根茎类中药38种,茎木类中药3种,皮类中药6种,叶类中药2种,花类中药5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2种,全草类中药13种,藻、菌、地衣类中药3种,树脂类中药1种,动物药类12种,矿物药类5种)进行辨认,并给出判断依据;二是将8种中药粉末(肉桂、番泻叶、金银花、五味子、麻黄、黄柏、薄荷、丁香)选出5种进行充分混匀成3组进行显微鉴定考核。结果如下表1所示。从表1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平均成绩和标准差数据来看,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很接近且分数段分布比较相似,70~90分数段之间人数较多,占比较大,分别是73.24%和84.51%;理论成绩中等成绩段占比较大,而实验成绩中等和良好成绩段占比一样。然后,通过用SPSS20.0软件对两个变量(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实验成绩对理论成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是很大(相关系数为0.354,显著性p<0.01),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方面是样本量太少,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不一,造成数据偏差较大,多手段教学对中药学鉴定理论学习的作用没有通过数据凸显出来;第二个方面是实验课时紧张,实验课堂上仅能安排显微观察重要中药材的切片,数量相对较少,不能观察到所有讲授中药材的切片特征,但是通过试卷分析,学生对观察到的切片特征记忆深刻,正确率高;第三方面是切片及粉末特征画图时间较长,造成药材、饮片辨认和理化时间较少,不能多方面理解相关药材;第四个方面是多元综合性教学手段初次探索,在时间分配、考核要求及指标等细节未能准确把控,在后续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明确考核要求。

4结语

随着中药鉴定方法多样化及现代化,本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鉴别方法的同时,也注重对药材质量控制和鉴定、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用以创新中药鉴定方法。另外,我校所处地区民族药资源丰富,但是因产地不同造成药材质量差异较大,缺乏专门的中医药人才。本院中药学是兵团一流建设学科点,对中药鉴定学课程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加大在中药鉴定学方面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政和专业素养,致力于培养一批专业性较强和品德兼优的中药鉴定人才,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质量保障,增加药材应用和产品转化,为保健品或药品的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和质量保障,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本课题组成员采取多元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兴趣、增强记忆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通过此次探索,学生学习中药鉴定的兴趣显著提高、熟悉并理解专业术语、培养了专业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课题组成员将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优化时间配比,探索出一条适合本院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谭新宁,吴文如,来慧丽,等.201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鉴定学学科项目资助概况及热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08):22-28.

[2]杜鸿志,王莹莹,张秀桥,等.《生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差异性[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06):1473-1474.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256.

[4]高申蓉,崔达,王新桂,等.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实际应用及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5):53-55.

[5]张璐,冯文豪,刘瑞新.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及方法探索[J].光明中医,2019,34(20):3212-3215.

[6]张路.断面特征观察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2019,43(04):50-51.

作者:孙亚坤 朱芸 唐辉 赵文彬 刘青广 李心雨 刘杰 单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