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儿童文学译本分析

时间:2022-08-31 10:50:48

导语:青铜葵花儿童文学译本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铜葵花儿童文学译本分析

【提要】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而且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变译理论考虑译语读者的特殊需求,要求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通,以便于译语读者阅读。本文以英国译者汪海岚(HelenWang)《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结合变译理论,从“增、减、编、缩、改”五方面分析变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变译理论;曹文轩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既具有文学的特点,也具有儿童本身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还要具有趣味性,以此吸引儿童读者阅读。在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儿童读者的特定需求,灵活变通,以减少儿童读者的阅读障碍。变译理论尊重儿童读者的特殊需求,能够为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提供理论依据和变通方法。因此,将变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结合,有利于提高儿童文学的翻译质量,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实现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与“引进来”。

一、《青铜葵花》及其英译本

《青铜葵花》是由当代作家曹文轩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18万字,讲述了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的感人故事。作者用简朴生动的文字和散文化的描写,让读者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人性和生命的美。文章充满童趣,故事旋律唯美,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美学研究价值较高。《青铜葵花》英译本BronzeandSunflower是由英国汉学家王海岚(HelenWang)所译。她汉语功底扎实,语言精炼。《青铜葵花》现已实现19国版权输出,其英译本2017年获得“麦石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奖”,好评连连,成功地“走出去”。“儿童情趣的创造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徐德荣,2004),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保留原文本的“童趣”和风格。而译者汪海岚在翻译时灵活变通,保留了原文风格和情趣,使译文符合外国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变译理论

黄忠廉教授(2002)最早提出变译理论。他根据译者在翻译时对原作内容与形式保留程度的不同,将翻译进行划分:力求保全的属于“全译”,既有取舍又有改造的属于“变译”。译者在翻译时受文本类型限制,有时无法兼顾原文形式和内容的传达,而“变译”则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变译理论的本质是译者根据读者不同的需求,灵活运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七种变通手段来提取原文中心内容,使译文更通顺,提高译文可读性。他认为其“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灵活掌握”。变译理论体现了翻译的价值,“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内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变通,才能入得原文,化为己有”(黄忠廉,1999)。变译理论是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代表之一,体现了翻译的一般规律,能够运用于真实的翻译活动,能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思路(车明明,2020)。

三、变译理论视角下的《青铜葵花》儿童文学译本分析

下面将从变译理论中的“增、减、编、缩、改”五方面对《青铜葵花》英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析变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增增,即对原文的内容的增补。增译分为释、评、写,即对原文内容进行解释补充,对原文内容进行批评议论,或在译文中添加与所译内容相关的内容。(1)牛蹄叩击青砖的声音,清脆悦耳。译文:Thebuffalo’shoofsclatteredonthegreybricks,crisplytappingoutthegoodnews.原文描述的看似是牛走路的声音,实则是主人公内心喜悦的声音。原文“清脆悦耳”暗含了主人公的喜悦心情。汉语是含蓄、隐性的,而英文则是显性的,译文中增译了“thegoodnews”,将原文的内涵意义外显出来,能够帮助小读者抓住原文中的情感,并减少阅读障碍。(二)减减,即删减去原文部分不重要的内容,以小见大,目的在于让有用信息的价值充分展示。(2)大河,一条不见头尾的大河。流水不知从哪里流过来,也不知道流到哪里去。译文:abigriverwithnobeginningorendinsight,neverending.译者删减了原文的“不知……,也不知……”,直接用“nobeginningorendinsight”和“neverending”来描述这条不见头尾的大河,避免重复,使译文语言更加精炼。(三)编编,即编辑。译者重新编辑原文内容,调整原文语序,其目的在于使译文更条理有序、主旨更鲜明,结构更紧凑。译文通过编译,更便于译语读者阅读。(3)草是潮湿的,花是潮湿的,风车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葵花穿过潮湿的空气,不一会儿,从头到脚都潮湿了。译文:Everythingwaswet:thegrass,theflowers…SoonSunflowerwasdrenchedtoo.“潮湿”一词重复。中文喜欢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语气和情感,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反复的手法能够表现出童趣。然而,英文往往避免重复,且这种重复性的语言通常出现在婴幼儿绘本读物中。此外,原文为排比句,而英文注重句法结构的紧密性。译者巧妙运用编译,将原文分散的内容整合,调整了语序,省去了原文排比句式,删减冗长内容,采用英文中两个不同程度的“潮湿”来翻译。(四)缩缩,即压缩,对原文内容的压缩。译者用凝练的语言对原作进行压缩,让译文语言更加简洁,表达更加精炼。(4)几只蜜蜂,围绕着他的脑袋在飞翔,嗡嗡地鸣叫,使他有点发晕。译文:Beesbuzzedaroundhisheadandmadehimfeeldizzy.原文用“嗡嗡”形容蜜蜂的声音,形象生动,使小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书中的情境。译者对蜜蜂飞翔和嗡嗡鸣叫进行压缩融合,采用了英文拟声词“buzzed”,便于小读者理解,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五)改改,即改变。译者根据特定要求,改变原作内容或形式,让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5)青铜将跟着葵花,将她所认识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译文:Bronzewashungrytolearnandgob-bledupeverycharacterSunflowerknew.这里译者将“吃进心里”改译成“washungryto”,改变了原作内容,将青铜想要学写字的急切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直接翻译,则会让人不知所云。译者巧妙地变通,使用简单又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小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总结

儿童文学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童趣和风格,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固定或通用的翻译方法。《青铜葵花》畅销海外,好评连连,译者在《青铜葵花》英译本中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特殊需求,注重译文的实际效果,灵活采用变译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不仅减少了外国儿童读者的阅读障碍,还成功地让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变译理论虽然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但却是从古今中外的实践中得出的。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以变译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原作进行一定的保留和变通,能够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黄忠廉1999《变译(翻译变体)论》,《外语学刊》第3期。

黄忠廉2002《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国外外语教学》第1期。

徐德荣20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韩玉倩2019《基于目的论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作家天地》第22期。

车明明2020《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意象和意境再现——以许渊冲古典梅花词翻译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作者:郑洁 王卓 张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