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及筝乐作品分析

时间:2022-08-31 09:10:42

导语: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及筝乐作品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及筝乐作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古筝协奏曲《婵歌》,论述此类以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形象为题材的现代筝曲及中国古典文学与古筝艺术的关系。笔者在研读了一系列关于古筝协奏曲《婵歌》的论著后,将从文学取材、整体框架、乐曲材料等方面,解析现代筝曲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层层关系,帮助演奏者及听众深入了解此类筝乐作品的文化根源及精神内涵。

【关键词】古筝协奏曲;中国古典文学;《婵歌》

一、《婵歌》音乐分析

(一)作品背景概述

《婵歌》是以中国四大美女中的“貂蝉”为主题的现代筝乐作品,并以古诗词中的《蝶恋花》词牌命名,描绘了古代宫廷的奢华场面,也表现了古代佳人“春花秋月随风逝、多情自古空遗恨”的伤感情绪。该曲原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为古筝、箫与打击乐创作而成,并选自于上海民族乐团“满庭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主题音乐会,2003年由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家罗小慈首演于上海国际艺术节,2008年改编为筝与钢琴版。古代四大美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富人文历史色彩,作曲家用民族器乐特有的音色、演奏技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刻画,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历史人物与民族音乐的古朴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谐静幽远、满庭芳香”,并以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结合现代创作手法,用唯美的旋律诠释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民族音乐之美。

(二)曲式结构分析

《婵歌》的曲式性质为多段联曲体和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综合,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结构中的板腔体的结构,中西方曲式的结合给此曲带来了双重含义。整首乐曲可分为五个部分,即: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再现。结构图示如下:

(三)演奏表现及材料分析

1.琼楼玉宇——引子(第1-7小节)乐曲以几个连续的和弦音开始,并用琶音的演奏方式进行,给貂蝉人物形象的出现增添了几分朦胧感;钢琴声部与古筝声部采取“交替对话”形式,使音色上有了不同的色彩变化。第二小节的分解和弦由慢渐快地往高音区推进,最终在强有力的和弦上形成了引子的小高潮,钢琴声部轻慢的旋律开始为慢板埋下伏笔,古筝以星点的泛音引出慢板,使音乐更加古朴瑰丽(见谱例1)。2.美人如玉——慢板(第8-38小节)材料a由上行四度跳进与辅助音型组成,旋律充分运用传统雅乐调式素材,演奏时右手以中弱的力度慢起进行,并运用气息带动手腕展现旋律的线条美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节奏上需掌握带有附点的按滑音的准确度;左手部分则适当给予作韵,通过虚实结合以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展现出古代女子柔美大方的个性及以貂蝉为表现对象的古典唯美意境。材料b是在材料a上的发展延伸,左手加入伴奏与右手主旋律呼应,材料以同音反复进行发展,为第30小节的摇指段作铺垫。演奏时需注意同音演奏的不同力度变化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连贯(见谱例2)。3.轻歌曼舞——中板(第39-73小节)此段采用非常规整的舞蹈性节拍,具有极强的律动性,左手的音程与击掌琴弦交替对应右手节拍的重音,以模仿鼓点的音效;材料c在此段以同节奏不同音的方式反复出现,同时钢琴部分也配合古筝的节奏律动不断变化。演奏时需控制好速度,无需过快但要保持轻巧,突显节奏律动的重拍和弱拍,以表现轻歌曼舞、欢快轻盈的宫廷舞蹈场面及以貂蝉矫健俏皮的舞蹈身影(见谱例3)。此处开始是中板主题的变形,摇指与拍打琴盒的演奏方式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音乐的色彩更为明亮,左手的切分音型模仿鼓点伴奏,旋律欢快;演奏时需注意多种节奏型的交替穿插,同时左手重音需与右手重音处相对应(见谱例4)。4.丝竹共鸣——快板(第78-142小节)快板前的连接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段的音色浑厚,节奏相对自由,在低音区演奏时可模仿古琴的音色与韵味,不仅与中板的轻盈旋律形成对比,同时为快板高潮的出现进行了过渡衔接。快板的开始采用击拍琴弦与击拍琴盒的演奏形式,力度的由弱渐强与音区的变化增加了音乐的动感,情绪推向顶峰时转化为和弦与扫弦的演奏,钢琴部分模仿古筝再次对主题进行强调。主题旋律经过裂变后再次出现,由短小动机经过重复变化后不断发展,速度与节奏更加紧凑,句子通过模进的方式进行最终在摇指段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奏时需注意右手分指与大撮的弹性与张力,左手的反拍伴奏的重点强调。乐曲在此段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通过节奏型与演奏技法的变化表现宫廷音乐丝竹共鸣、欢歌载舞的盛大场景。第109小节开始的摇指段通过不断重复主题进行发展,描写貂蝉随丝竹乐摇曳生姿、翩翩起舞的舞蹈画面。演奏时需注意手腕的松弛与摇指触弦的角度,以保持大篇幅的摇指及快速换弦的准确,摇指与单音变换时需注意衔接自然,同时扫弦与摇指通过力度的推进把音乐的情绪与紧张度推向顶峰。最后以强力度的和弦音结束此段,音乐戛然而止,以一段慢节奏的散板作为连接,给演奏者及听众留下想象空间与回味,同时为再现段的出现做准备(见谱例5)。5.春花秋月随风逝——再现(第145-174小节)再现部分为慢板的缩减再现,但与慢板不同的地方在于左手部分加入了带有持续音的切分型节奏,使旋律更加充实丰满。演奏时需注意音色的空灵与柔美,左手同音反复最好采用肉指,以便控制力量的强弱,营造出一种“春花秋月随风逝,多情自古空遗恨”的深远意蕴。再现主题的摇指段落加入小撮进行衔接,钢琴伴奏以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不断反复呼应,最后在乐段的结尾处使用变化扩充。演奏时需注意摇指的力度变化及与单音之间的自然转换,左手刮奏的范围可自由变换,整体升华主题旋律。尾声由左右手刮奏后,钢琴伴奏再现慢板主题,乐曲以古筝一组空灵清透的泛音结束全曲,使人意犹未尽,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音乐文化内涵

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被形容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闭月”,貂蝉是被艺术化的人物形象,其人物为妙龄少女,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却也有勇有谋,目前在史料中也找不到直接证明其身份的记载。一般认为,“貂蝉”并非本名,元代杂曲《连环计》中貂蝉的真实名字为任红昌,貂蝉的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中,最后由《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貂蝉》在音乐会首演的名称为《满庭芳——貂蝉》,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并不是为了准确地刻画貂蝉这个历史人物形象,而是借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主题来表现中国传统古典美与民乐之间的融合,同时乐曲以中国古代诗词《蝶恋花》词牌命名,从音乐中可以体会碧酒红裳、琼楼玉宇、轻歌曼舞、丝竹共鸣的雅致情调。作品关于人物形象貂蝉的塑造较为抽象化,在慢板处以缓慢轻柔的情绪去演奏,为表现古代女子花容月貌、明媚娇俏的人物形象,谱例5:整体使用音区偏高,在此基础上运用滑音及颤音,突出展现了妙龄女子的柔美。经过整合与处理,作品使用了全新的标题《婵歌》,这样使听众与演奏者不仅从历史人物形象与文学故事的角度理解此曲,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创作思维,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古筝艺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一)中国古典文学与古筝创作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学艺术随着音乐文化的传播而繁荣,音乐文化又以文学元素为载体,以诗传音、以声达义,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考证,其间的历史故事、传奇人物、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引为古筝作品创作的优秀素材,以此推动古筝艺术的发展,为古筝作品的创作土壤不断添入新的元素。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从传统筝曲到现代筝曲的发展脉络中,以古典文学为题材的筝曲数不胜数,有表现历史人物的乐曲、有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乐曲,例如传统筝曲中的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内容取材于戏曲故事《二度梅》,山东筝曲《汉宫秋月》素材来自元末杂剧《汉宫秋》等;现代筝曲也有《孔雀东南飞》《西楚霸王》《云裳诉》《如是》这些古代诗词、文学典故、历史人物等对古筝艺术的展现,使得文学内容以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感情,体现了古筝艺术与古典文学的完美融合。古典文学这一宝库给作曲家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素材,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其内涵反映的是历史与时代的特征、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作曲家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筝乐作品。

(二)中国古典文学与古筝演奏的关系

中国古典文学对古筝演奏者从表演角度来看,了解古典文学的历史渊源是演奏好这类题材作品的必要条件,演奏技法是音乐的“外壳”,而想深入表达音乐的灵魂及核心,就要从人物内心世界和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意象入手,体会乐曲所要表现的精神内涵。尤其在演奏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类的筝乐作品时,了解古典文学对于演奏者来说,无论对整部作品的宏观掌控还是对音乐的微观处理,意义都重大,依据文学内涵的不同,演奏者弹奏出的音响效果亦不同,只有准确掌握了人物心理斗争与情绪变化,在速度、力度和音乐表现上更好地展现,才能将人物或场景用音乐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并正确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本意。同时,研究古典文学可以提高演奏者的文学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处理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使作品在二度创作中得到升华。

(三)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对于听众欣赏的作用

音乐是沟通文学作品与人之间的桥梁。音乐内在的情感,便是指音乐的文学性。音乐的文学性使得音乐拥有了活力。音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对其进行鉴赏和分析时,需借助文学语言的表述。对于听众来说,欣赏古筝独特音色的同时,了解古典文学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听众对古筝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在欣赏此类题材的筝乐作品时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所以大多数演奏者在音乐会演奏乐曲之前,都会对乐曲背景进行一定的提示与讲解,尤其是以古典文学为题材的筝乐作品,一是具有标题性,内容直观明了;二是起引领作用,更易于使听众理解演奏者及作曲家所要传达的乐曲的情感内涵,给听众留下遐想的空间,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

三、结语

音乐是听觉艺术,文学是视觉艺术,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使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充满了情感色彩。本文从演奏者与听众的角度总结出意义:从演奏者的角度去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材料及演奏技法,从而与古典文学相结合体现人物形象的情感内涵;从听众的角度了解到更多不同题材的筝乐作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文学、陶冶情操,理解音乐的深层内涵与情感,普及更多优秀的筝乐作品,希望能给广大习筝者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涵.古筝协奏曲〈婵歌〉的演奏及艺术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6.

[2]邵桢.筝曲〈婵歌〉音乐意象与演奏处理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6.

[3]李云雪.试析王建民古筝协奏曲〈婵歌〉的创作与演奏[D].上海音乐学院,2016.

[4]李月晴.阐释古筝演奏技法与历史题材音乐表现的二度创作[D].武汉音乐学院,2013.

[5]潘丽娜.貂蝉形象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1.

[6]尹娜.浅析中国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共生性[J].出版广角,2015,(08):112-113.

作者:肖湘钰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