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探索

时间:2022-08-31 09:01:34

导语:融媒体时代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融媒体时代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探索

【内容摘要】分析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利于工科类学生更好地表达知识需求和提升信息资源利用能力,进而提升信息素养整体水平。本文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环境和个体特征6个维度构建了融媒体时代下工科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应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个体特征、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有正向影响,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个体特征均有正向影响;并给出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工科类;大学生;信息素养;个体特征;信息技术

一、引言

以大数据分析、移动与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手段被赋予新应用,使得在新媒体科技传播下个人信息素养内涵不断丰富,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全民在新时代生存的必备素养。科技传播以新媒体为工具,通过改造信息生产和改变传播渠道,使得信息服务更畅通和高效。在新媒体科技传播背景下,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全流程发生了转变,众多学者不断改变与丰富新媒体科技传播下的信息素养指标。信息素养的本质是个体应对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指个体在利用适当的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观念、意识、态度和伦理道德等综合形成的能力[1]。陈文勇通过分析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分类和核心能力,制订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桑新民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验证后,认为信息素养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覆盖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吸收、存储和提取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与使用信息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信息环境六个方面[3]。汪明从知识认知、知识利用和伦理道德三个方面建构信息素养模型[4]。皮介郑通过对信息素养本质的分析,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受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影响[1]。综上,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技术理解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要求,是个开放性的动态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在不同的背景下对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内涵,但目前以某一群体为对象对其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较少。因此,了解工科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成因,并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去提高其信息素养水平,是时代发展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要求,也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研究模型与模型假设

(一)理论模型与路径假设。结构方程模型(SEM)本质是一种通过变量协方差矩阵研究变量关系的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罗艺运用技术分析模型分析了个人特质、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对信息素养的影响[5]。李艺认为由于个体信息技术的需求差异性,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获取与运用信息技术,以此满足自身需求[6]。并且不同的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会不同,所以个体特征会影响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石进芳[7]认为网络环境对理工科学生信息化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融媒体时代,科技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他们思想健全与形成的关键时期,缤纷复杂的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判断力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和个人特质均有影响。结合各专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传播环境和个人特质6个维度构建新媒体时代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图1新媒体时代下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图由此模型假设如下:假设H1:个人特质正向影响信息意识;假设H2:个人特质正向影响信息能力;假设H3:信息技术环境正向影响信息意识;假设H4:信息技术环境正向影响信息能力;假设H5:信息技术环境正向影响信息知识;假设H6:信息技术环境正向影响信息道德;假设H7:信息技术环境正向影响个人特质。(二)调查问卷设计。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与专家意见构建调查问卷。一是设置对象甄别题项,同时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被访者性别、年龄等内容,对被访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解;第二部分是对工科学术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指标的度量,并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五分制进行赋分,问卷一共25个问题。为确保问卷科学有效性,正式调查之前,先进行小样本预调查。首先根据抽样方案,随机选择60名工科学生进行问调查。预调查共回收问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运用SPSS22.0软件,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应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法进行信度检验。经计算,各个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说明量表设计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问卷整体量表KMO值为0.920,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要求。二是各测量变量的题项数界定比较清楚,因此,将以量表单层面的测量题项进行KMO值与Bartlett球形检验,各分量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环境和个人特质KMO值均在0.7以上,且Bartlett球体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要求,各分量表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

三、实证研究

依托问卷星平台,对湖南省三所大学的工科类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567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86.4%。(一)问卷信效度检验。随机选取190份有效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剩余300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效度检验,调查问卷整体量表的KMO值为0.938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参考值0.05。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环境和个人特质的KMO均大于0.7。进一步对变量相应题项开展因子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提取公因子,各变量均只提取了一个公因子,其公因子解释方差百分比均在70%左右,且其因子载荷均在0.8左右,足证公因子对于相应题项的良好解释能力。收敛效度主要检验变量间的区分度,本文主要采用标准化因子载荷、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萃取值(AVE)进行收敛效度检验,若标准化因子载荷量大于0.6,CR值大于0.7且AVE大于0.5符合标准。如表1所示,所有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6,CR值在0.707~0.902之间,均大于0.7,AVE值在0.547~0.822之间,均大于0.5,说明收敛效度较佳。(二)假设检验与修正。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个人特质、信息技术环境与信息素养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将回收问卷数据信息代入结构方程模型,针对6个潜变量和25个对应观测变量,运用AMOS23.0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绝对配适度、增值适配度和简约适配度指标对模型的整体配适度进行评价,本文模型适配度良好且模型支配度都达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验证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结,具体模型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综合各变量的验证路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P值,如表1,易知,假设H1、H2验证通过,即个人特质正向影响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与此同时,H3-H7均验证通过,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个人特质均有正向影响;由此可得最终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模型如图2。个人特质与信息技术环境对工科类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均有影响。个人特质与信息技术环境均正向影响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其中针对信息能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7、0.381,影响程度显著,工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较强,如果学校在信息技术上加以正确引导,会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环境对个人特征是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14,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环境管理标准不统一,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和对网络意义的判断标准也会不一样。信息技术环境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道德,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03。大学是集体宿舍生活,具有良好可塑性但易受环境的影响,共生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技术习惯与判断力会相互影响,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批判性理解,影响其自身整体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知识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16,影响不显著。在融媒体时代,信息数量大,众多平台智能化定向精准推送,精简了搜索步骤与搜索方法。

四、对策建议

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缺乏对信息素养全面性系统的理解,对自己信息化素养需求模糊,而工科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学校是学生、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行业现状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根据信息化素养标准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建立信息化素养相应课程,做好信息化普及以及深入教学;另一方面高校顶层设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育形式,更新教育理念,将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植入信息素养教育中,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让学生明确自身信息技术需求,将信息化与学习、生活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传播环境正向影响信息知识与信息应用。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信息素养,健全信息素养教育各项基础设施,营造信息技术网络氛围,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信息知识,还能增强信息意识。同时学校要给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健康的、可持续性的支撑环境,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基本能力之一,学生自身不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获取的主动方,学生应该主动提升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获取能力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皮介郑.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发展策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3,7:87~90,107

[2]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7:611~613

[3]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0,11:22~26

[4]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智能素养构建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8,2

[5]罗艺,魏志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管理支持———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4

[6]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57~61

[7]石进芳.网络环境下理工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一项基于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0,2

作者: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