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预防措施

时间:2022-08-30 11:37:48

导语: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预防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预防措施

【摘要】初中学生群体的校园欺凌行为会给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校园欺凌事件已经从校园问题上升至社会问题,而在这些欺凌事件发生的背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针对初中校园欺凌事件中反映的一些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改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字】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心理

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与部分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存在心理问题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到学生个人、家庭、外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现状

校园欺凌事件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校园欺凌行为可以是直接的身体伤害,也可以是间接的言语攻击。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伤害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会使学生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对欺凌事件中的学生双方的未来发展、学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1]。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严重危害。针对初中校园欺凌事件,2017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加强防控手段,对情节严重的恶劣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并依法惩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5月20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及预防措施曹丽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第二小学)日发布了《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这一报告的发布,也表明了国家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相关工作方案,该方案的提出旨在对学生欺凌事件建立长效防范机制,构建阳光、积极的学习环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为32.4%,与往年的发生率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是发生率依旧偏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初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导致其性格特点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任性、缺乏责任感与包容心等心理问题。这个阶段的部分学生当自尊心受到打击时,有可能导致其情绪失控[2]。部分初中生由于不会进行自我调节,在受到他人挑衅时,很难控制住情绪,容易采用更强势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尊严。与此同时,初中生容易对自我认知产生怀疑。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认知是对个人存在状态的一种认知理论,包括对自身生理、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维护等方面的认知,又被称为自我意识。在初中校园欺凌事件中,部分牵涉其中的学生都存在对自我认知不正确的情况,如果缺乏及时、合理的疏导教育,会导致其形成认知失调的心理状态,对自我认识以及个人行为产生割裂感,进入思维误区,仅以个人认知的角度来认定自己的对立面。随着对自我心理认知失调程度的不断加深,心理压力也会逐渐增大,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机制不成熟,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出入,就容易产生愤怒、嫉妒等消极情绪,这也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诱因。

(二)家庭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也是校园欺凌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在一些相关调研中能够看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会对初中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且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也会导致初中生产生自卑心理与不安全感。长期缺乏德育教育以及温情、陪伴的初中生,容易产生自私、暴躁、冷漠等性格问题,这些不良情绪会令学生出现冲动、易怒、抗拒人际交往等情况。一些父母会将子女送至祖辈那里,让其帮助养育、照顾。在这种隔辈的家庭教育中,部分老人的文化水平以及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下,会对自己的言行更加重视;而在缺乏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学生在父母不良习惯与嗜好的长期熏染下,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有些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有过分的干涉或保护行为,甚至对子女进行过于严厉的惩罚等,这些都会对子女心理发展造成影响;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会导致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还有一些父母经常否定子女的行为,不考虑子女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甚至产生自卑、内向、固执等性格缺陷;有些父母任由子女发展,对其缺乏适当的引导与帮助,长期的放纵性教育会导致子女产生自由散漫的性格,甚至出现内向、冷漠、不合群等性格缺陷。

(三)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外界环境也是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网络游戏、电影、动漫中,会出现一些暴力情节与画面,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初中生的心理认知。初中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于一些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缺少相应判断,具有暴力情节的游戏或视频会引起学生内心波动,易于激起其负面情绪。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很少有学生进行单独施暴,往往都是以群体形式进行攻击。这是由于群体性的活动会降低施暴者的恐惧心理,在群体氛围的刺激下,个体情绪很容易受到感染,容易做出缺乏理智的行为[3]。在进行群体活动时,学生作为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出于从众心理,会做出过分行为。另外,社会不良风气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学生的很多行为都出于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需要注意学生是否经常接触不良社会群体。

三、面对初中校园欺凌事件时学生的心理预防措施

(一)解决个人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面对有明显性格缺陷的学生个体,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了解,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其理想、目标以及业余爱好等有大致了解,同时通过引导,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好的认知,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于容易躁动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宽容度,提升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促使其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保持与同学之间的良好沟通[4]。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析与判断,对自身以及整个校园建立更为客观的认知体系。

(二)解决家庭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父母需要采用更恰当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应不断完善,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更不应该放任不管。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让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压力,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再次,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与孩子建立平等、融洽的交流模式,以“朋友”的角色陪伴子女成长,要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心理误差,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与烦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在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情绪异常时,要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在情况不乐观时,要及时聘请专业的医生或教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避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解决其他环境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该定期给学生开展心理、法制相关主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向学生普及校园欺凌事件的不良影响以及法律后果,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时杜绝暴力行为。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团体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相互信任,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建立友善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成长教育,对学生的情感障碍进行分析,及时评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发现学生出现暴力倾向或人格障碍时,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分析中可以看到,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控制,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通过多种手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尽早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支持、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学校、社会氛围的改善,让学生的认知与思想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得到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作者:曹丽萍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