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时间:2022-08-30 08:43:17
导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有助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区教育为补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化模式已初具雏形,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进一步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进行科学探讨和深入研究。突破瓶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和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破解瓶颈;模式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也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并且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政策确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渠道、方式、组织和措施等。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举措
西和县第二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全县乃至全市起步较早,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校为心理课程配备了专业教师,教育活动从无到有,轨迹从城到乡,活动设施从简陋到完善,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
(一)开办专栏
在西和县第二中学的宣传墙上,学校专门留出较大的位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根据社会适应性标准,学校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和健康心理。宣传墙或通过各类与少年儿童相关的典型案例介绍心理现象及相关知识,或运用相关漫画宣传心理健康,尽力起到预防和纠正不健康心理的作用。
(二)举办讲座
西和县第二中学不定期举办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养成教育、自我激励教育、理想教育,分层、分类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战胜自我,始终以健康的心态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三)建立档案
西和县第二中学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别建立心理档案。档案分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三个部分,以便分门别类、跟踪观察,以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帮助和促使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快乐成长。
(四)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室,有专业教师面对面地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及问题指点迷津。同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专业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未雨绸缪,努力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取人生经验,达成理想的人生目标。
(五)心理宣泄
在西和县第二中学的心理宣泄室,学生可以在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用唱歌、跳舞、说话、安坐、哭泣、拳击、呼喊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绪,缓解紧张、压抑的心情,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接受挫折和处理挫折的能力,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六)学科活动
各科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治学风格,本身就是最真实、最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能够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在课程教学中,西和县第二中学强调针对学生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形成和谐、公平、互相尊敬的良性师生、生生关系。
(七)活动育人
学校的活动只要举办得当,就能够实现育人的功能。比如,教师的书画作品展示、值周师生的校园督查、各种学科竞赛、歌唱大赛、运动会、登山、拔河、猜谜等活动,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要做到活动育人,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教或者单纯地灌输理论,而是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可以影响其心理健康[1]。从西和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一)专业教师匮乏
有资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是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都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以西和县第二中学为例,1989年以前全校有68位教师,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1989年至2022年,全校297位教师中只有3位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这已经是全县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大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是从热心此项工作的教师中选拔产生的。为了弥补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的要求,陇南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教师必须全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参加考试,还专门组织了针对武都区、成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短期培训。西和县教育局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过关培训证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这些措施虽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而广泛的师资基础,但与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家长漠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发现了一个典型现象: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长身上。西和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为了改善生活,大部分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隔代养育。这部分家长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进了小学,教育就是教师的工作,这种想法导致出现了不少问题:家长跟孩子聚少离多,发现孩子出问题时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家长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对孩子心理变化的洞察力不足,更谈不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趋于僵化
目前西和县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逐渐趋于僵化的问题,从形式到内容都亟待创新与突破[2]。如何做到环境育人、生活育人、全员育人,以实现育人目标,合力发展,让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显著实效,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一)夯实家庭教育基础,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家风建设至关重要。法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观念,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只有父母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儿女。因此,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家长要避开家庭教育过程中种种误区,落实家长培训、家委会、家长会等家校沟通途径的有效性,家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二)凸显学校教育引领作用,培养心理健康的全方位人才
学校应形成以领导班子为龙头、心理教育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主体、科任教师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学业压力等问题,多渠道、全方位、无差别地开展心理健康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3]。
(三)完善社会教育形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必要且有益的补充。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和学校互为依托,携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得疏导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大大提升[4]。法治入校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西和县第二中学为例,学校邀请政法系统有关人士进行法制讲座,预防校园网贷、校园欺凌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类讲座以社会活动为载体,以鲜活内容为素材,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为其打好心理健康的法治基础。学校要把学生培育成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5]。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中,西和县第二中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摸索出来一些方法及模式,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希望本文能够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作者:胡勇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第二中学
- 上一篇:制造业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 下一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