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交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时间:2022-08-29 09:31:57
导语:世界交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的提出为解决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问题提供了方案。马克思的世界交往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时代价值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世界交往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现实指南;命运共同体即是世界交往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世界交往的内涵中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并且深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强调要以世界交往视角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并从世界交往理论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概述
何为世界交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谈及“世界交往”这一话题,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对“世界交往”给出明确的定义。当今所谈及的“世界交往”都是后人从其著作中来进行归纳总结所得出的。通过对一些相关著作的分析,慢慢了解到“世界交往”是马克思对其在以往提出的各种交往概念的延伸与发展,是他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世界远景的理解与创新。世界交往是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交往的更高层次和形式。马克思世界交往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在当时的年代,世界交往具有不可抗拒性,各个国家和民族为了发展所进行的普遍交往就是世界交往。同时世界交往也具有直接性,它是一种新式的交往,因此这种交往形式来得更为直接。但世界交往是存在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它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性。综上所述,世界交往具有双重性,既有利又有弊,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交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进步的脚步,世界交往形式的提出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世界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交往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战争、向外移民、对外贸易、近代外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革命等方面。世界交往不仅促进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它不只局限于个人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而是以国家作为主体,从而在具体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它是世界历史的横向运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大工业生产力发展和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资本探求新的资源和注入新资本的本性需要从而打破地域差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国家交往频率也逐渐增加,因而产生了世界交往。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关系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
世界交往是国际资本向外扩张的结果,因此其自身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性。马克思所提出的当年关于由于交往而形成的分工消灭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意在说明生产力和交往是人们由地域性存在走向世界性存在的推动力量。在深刻揭露列强对外交往政策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愤怒地谴责欧洲列强之间的秘密外交和背信弃义的行径、无情地批判不公平的国际秩序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的国际交往原则:民族独立、平等和自主;未来新社会的国际原则是和平;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合作准则;“自由人联合体”新世界的自由交往原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国际交往思想原则为中国处理外交问题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基,有助于中国不断扩大对外交往的同时又捍卫民族主权和独立完整,而这些原则都体现在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成果
中华民族向来爱好和平,在共同体思想中,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正是印证了马克思所提出的未来新社会的国际原则是和平,和平是基础,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合作共赢;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首先要尊重各个民族国家独立、平等和自主,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坚决避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保证合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各国之间应该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共同推进世界的繁荣发展;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之间要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尊重各国的文化,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就是在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上加以思考和演变出来的。
(三)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指南
共产主义社会是目前中华儿女所共同向往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就是进行世界交往,通过交往来扩大国与国,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是文化,通过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进而来发展自己国家的优秀的文化,都有助于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曾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实现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但它的最终实现是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则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经历并且去实践的道路,而这条路的根源在于实现世界交往。首先,世界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如果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选择闭关锁国闷起头来做事,不与外界交往,那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将会受到严重阻碍。从世界交往理论来分析,共产主义的实现意味着需要凭借现实的力量推翻这个异化的世界是前一社会阶段的必然发展并与之相对立的表现,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这种现实力量的源泉。其次,世界交往为个人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世界交往之下,生产力得以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世界交往也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作为时时刻刻高举的旗帜。坚持构建共同体,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有了现实基础和切实保障。
三、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引领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价值
1.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又饱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强调实现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各国协同发展互相融合的宽阔胸襟。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闭关锁国到大门敞开,中国人民祖祖辈辈付出了献血和生命。我们再来看如今的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中国进入了新时期。没有人会想到,当初那个深受压迫的国家迅速崛起,短短几十年,中国取得的成就足够让世界瞩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向其他各国彰显了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2.作为中国提出的最重要全球性倡议之一,“一带一路”不仅联通亚太和欧洲经济圈,还横穿非洲、环连亚欧,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战略合作,推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给各个国家内的经济带来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深度认同感。作为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可以使更多国家间实现不同程度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习总书记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曾说“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等,为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对当代国际价值
1.有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使世界各国的人们打开了交往的大门,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使各个国家之间进入了有联系、彼此依赖的这种社会生活模式。通过世界交往,各个国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政策和文化,进而来形成一种互为融通、互相帮助的新型国际关系。《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它使人口密集起来……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马克思曾经也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在当今多极化和全球化的世界趋势面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调整督促世界各个国家的“时代之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世世代代国家领导人不断努力,并且提出了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始终要保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愿意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更多的历史职责,愿意为各个国家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帮助,中国一定会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持续推进国际关系向好向善发展。2.有助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只有一个世界。在当今局势下,在共同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不傲慢,不偏见,不懈怠,才是共同抗击病毒的强有力的武器。各国要彼此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各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是解决国际范围内发展问题的崭新模式。绝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应积极构建世界发展新模式,以便快速摆脱旧式发展模式的羁绊,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所面临的时代挑战。
作者:孙婷玉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煤矿排水系统监控平台优化设计研究
- 下一篇:PPP项目运营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