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略
时间:2022-08-29 09:21:17
导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情感归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能够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现如今,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心作为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文化自信
当前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快,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逐渐加深,进一步激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引导学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具有较高的家国情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利用家国情怀的理想信念为文化自信拓展实践途径。本文就家国情怀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心培育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家乡、社会以及国家高度的认可及热爱之情,并在社会创新发展过程中自觉承担对家乡、社会、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家国情怀主要以个人和国家之间融为一体的理念为基础,以忠孝观念为价值精炼,以治理国家、济助世人为实践方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国情怀始终贯穿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家国情怀的思想观念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时代背景家国情怀的含义也会存在差异。比如,在远古时期,家国情怀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观念,也是官僚阶层以及读书人进行自我修炼的价值追求。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家国情怀更多的体现在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以及行动中。而在改革开放至今,家国情怀逐渐脱离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个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中。因此,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其含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实质上都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对自己国家的深爱之情,将中华文化作为自身的文化自信,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积极奉献力量。在全球化和国家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日趋激烈,甚至出现某些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逐渐转向中国,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手段不断冲击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从而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西化”或“分化”的现象。然而,家国情怀中个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明确自身的政治属性,从而对家庭、家乡、社会以及国家延伸出的高度认同感和热爱之情,并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个人利益在家国利益前的取舍关系,并促进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正能量、健康的思想理念,从而正确判断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成为当前社会的标志,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智能通讯设备,并在无国界的网络平台上体验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方式。因此,个性化、色彩鲜明、思想开放、开阔的视野以及活跃的思维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标签。此外,当代大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家庭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中长大。虽然与亲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但同时缺乏责任感以及依赖性是他们的弱点。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社会稳定、经济水平高、国家富强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1]。所以,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成为重点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以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环节的基本向度,激发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使命感及责任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二)“西化分化”现象严重。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其他国家形成合作关系,但与此同时也会增加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而人们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自身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变化。比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物质需求发生转变,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情况。例如,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国货逐渐淡化,他们更加偏爱价格昂贵的外国产品。买鞋追求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手机要买苹果手机;饮食偏爱肯德基、星巴克;每年节日只记得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这一系列都反映出他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不自信。最终受到西化分化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崇尚自由、个人主义高过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情况的发生。(三)缺乏对文化自信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正是求知欲望强、追求自由和时尚的美好阶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半保持一颗虔诚和尊敬的心,但也仅限于此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本土文化的真实感受就是传统、枯燥,或者严肃正经、温文儒雅等,这对追求时尚和新颖的大学生而言过于沉闷和束缚。因此,他们内心深处对中华本土文化是有一种反感心理,并且,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都是通过教材内容中学习和感受,而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进一步激化大学生反感中华本土文化的情况[2]。另外,为了响应国家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高校不断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教学课程中,但更多的是通过思政教育课程展现出来。然而结合现状我们发现,高校思政课程在学生意识形态中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当作获得学分的一项任务,缺乏对文化自信的正确认知。
三、家国情怀视域下大学生文化信心培育的方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价值所在。一是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心培育过程中不仅将文化自信体现在思政课程上,更应该渗透到各个课程学习中充分展现出文化自信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中华本土文化的学习课时较少,教师可以将文化自信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进程中科学文化的成就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充满政治性的观点和概念,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比较抽象和枯燥,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又没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较强的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将具有中华本土文化的经典名著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将学生代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忧患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奠定扎实的基础。(二)引导学生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西化分化”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学生意识形态遭受破坏。因此,教师要利用中华本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联系,将个人发展寄生于国家创新发展中,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将家国情怀植根于内心深处,从而在成长中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规范,帮助他们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将国家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为社会和国家奋斗的高素质人才[3]。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利用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在创办文化艺术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书法、戏剧、剪影等为主题创办各种表演活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向外国人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三)利用网络媒介,树立文化自信。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意识形态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电脑、网络媒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利用这一点不断创新出新的文化自信教育模式,只有将创新和发展作为前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例如,刚刚过去的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各大网络媒体平台上实时播放当地受灾情况,我国迅速开展救援计划。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各个地区消防员以及医务人员的救灾情况,还有个人、企业对受灾地区进行捐赠物资、捐款行为等,无一不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治国思想。比如,灾情后鸿星尔克服装企业为灾区捐款5,000万的行为瞬间爆红网络,让更多人知道国货的存在,在生活中国货成为我们的首选,逐渐打破“西化”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利用网络中的正能量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自豪感和责任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在高校阶段教师要在家国情怀视域下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者:吴菲
- 上一篇:山核桃蒲壳栽培秀珍菇技术分析
- 下一篇:绿色营销在旅游营销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