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

时间:2022-08-26 09:08:18

导语: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有效渠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减轻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国家、学校、个人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成功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学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个人要增强自己的创业能力等,以此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乡村振兴;返乡创业

1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意义

1.1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阻碍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是人才缺失。很多劳动力流向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存在就业率不高、就业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将乡村振兴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想留在一线城市发展,但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造成了其“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地区注入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乡村人才短缺的状况。同时,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创新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培养更多爱农业、懂科学、善经营的农民,改善农村人才外流的情况,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

1.2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人才振兴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他们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对乡土文明有着较为精准的认知,所以,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同时,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思想落后。[2]大学生融入乡村,可以利用自身文化优势,为乡村孩子科普教育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和走访农户的方式,普及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把先进文化思想带入基层,提升村民个人素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1.3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大学生个人素养既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栽培,也需要社会实践的磨炼。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培养爱国爱社情怀。当前,我国打赢脱贫攻坚这一大战,乡村振兴俨然成为主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个人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生动教材和实践舞台。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距离,使学生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困境。[3]乡村振兴战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最大的短板还在农村。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大学生了解乡村改革的历史发展,加强对党领导地位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理想,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

2.1国家政策因素

国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两个方面。第一,政策制定不够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和机遇,返乡创业能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振兴的需求,提高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然而,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活动中,部分政策制定得还不够全面。一方面,政府制定的创业培训、创业补贴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创业压力,但是,这些政策都侧重于高校毕业生的返乡创业前期工作,虽然有效地减轻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对于返乡大学生而言,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是在创业后期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防控问题。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应从国家政府层面上采取扶持政策,更好地调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4]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的保障制度不够全面。与城市大学生创业制度相比,乡村在政策扶持、福利补贴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返乡创业大学生的个人教育、养老补贴、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不完善或贯彻不彻底。第二,政策落实不够彻底。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但部分政策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执行细节,难以实施。此外,相较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生活节奏略微偏慢,所以,导致执行效率偏低,办事程序烦琐。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农村的慢节奏生活方式,热情消退,创业动力不足,导致乡村人才流失的局面愈发严重。

2.2高校教育因素

客观上讲,我国实施的“双创”政策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大学生创业中心、乡村创业示范基地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校缺乏完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含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多门学科,比如: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而高校在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涉及偏少,导致大多数的创业课程变成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第二,师资力量有限。总的来说,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对创业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有着更高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教师都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所以,导致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而忽视课外的实践操作。第三,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文化教育。尽管绝大多数高校开展各种创业教育课程,但实际上无法做到将创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驾齐驱,投资远不如文化教育,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5]

2.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原因。第一,与城市生活环境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体验感较差。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条件较好,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返乡创业,经历不可预料的磨难和锻炼。第二,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毕业后在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认为“体制内”“铁饭碗”才是自己孩子工作的最佳归宿。在他们看来,大学生放弃城市体面的工作而选择返乡创业,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对孩子返乡创业持反对意见。[6]第三,家庭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在其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即使创业失败,家长也有承担失败后的经济能力;反过来说,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大学生,很难获得家长及亲属的资金支持,他们认为创业不但不能带来收入,反而增加家庭负担。一旦创业失败,会使其经济条件雪上加霜。

2.4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个人创业素质偏低。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返乡创业不仅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还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乡村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影响其返乡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双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但创业热情的提高并不等同于创业素质的提高。选择返乡创业的部分大学生是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存在部分大学生盲目创业、冲动创业的情况。这部分学生在创业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创业之路的艰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自信心是创业成功的两大法宝。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数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在困难面前容易畏缩,半途而废,且缺乏创新精神,不敢尝试新领域和新事物。此外,大部分大学生在创业之前既没有累积社会经验,也没有对选择的项目进行深入考察和了解,眼高手低,这种盲目创业很难成功。第二,受传统观念影响。虽然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相较于之前有所提高,但受传统观念的熏陶,大部分大学生普遍认为返乡创业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相较于农村,城市的发展更好,留在城市工作更体面。大学生不了解农村,认为在农村基层工作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总的来说,正是由于没有领会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所背负的重任,没有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缺乏“下沉”意识。[7]大学生要学会放大格局,要意识到自身的命运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自愿“下沉”基层,踏踏实实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3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3.1国家层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首先,政府要树立“一站式”服务观念。除了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前期启动工作中提供支持以外,也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过程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在后期的经营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作为年轻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毕业生,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比较弱,难以应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容易出现“前期热情,后期放弃”的局面。因此,需要政府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政策帮扶、风险评估、资金运转等服务,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助力乡村振兴。[8]其次,提高乡村“硬件”和“软件”。“硬件”部分主要指乡村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网络、物流、信息等。交通堵塞、无线网络覆盖不全面、物流无法送到、信息闭塞等问题也是制约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一个原因。乡村应增加其建设投资,实现城乡交通便捷,网络互联,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进而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软件”方面指各种福利制度。应该为大学生制定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子女教育制度、养老补贴制度等,以此解决返乡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3.2高校层面: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营造创业氛围。学校可以通过校刊、校园广播、宣讲大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打破固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9]其次,完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设置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尽可能地宽泛,教材要系统化和专业化,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同时,学校要大力引进“双师型”师资,要求其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管理和实践经验,为创业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再次,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对于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高校应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又可以设立创业基金。另外,学校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创业竞赛,对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资助,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3.3家庭层面:打造和谐支持环境首先,家庭成员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通常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很大程度上能够强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家庭成员应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转变就业择业观,明白就业不只有在城市工作这一选择,返乡创业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培养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其次,家庭成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家长可以加大对孩子返乡创业的投资,让孩子免除资金上的后顾之忧;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家长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对于孩子的创业行为要多鼓励。面对创业瓶颈期,家长应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出谋划策;创业期间,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挫折,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孩子共渡难关,做好孩子最坚强的后盾。3.4个人层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大学生除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布的最新政策及与创业相关的新闻,做好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职业规划,避免盲目创业。尽量多参与学校举办的创业竞赛,在比赛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多结识不同专业的朋友,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闲暇之余,通过互联网自学创业知识,比如:人力资源建设、业务推广、经营管理等。总结前辈创业成功的经验,善于发现自身与前辈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心理素质。创业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大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10]其次,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针对大学生“下沉”意识薄弱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农业发展形势。了解我国当前的农业形势依然严峻,农业科技缺乏创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讲好“三农”故事,让学生明白乡村兴则民族兴,打破大学生对以往农村穷乡僻壤的刻板印象,树立振兴家乡的伟大情怀。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乡村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走进农村,了解农村,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乡村新风貌,激发大学生的返乡热情。

4结语

综上所述,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返乡创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缓解了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乡村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究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原因,制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性。

作者:韩幸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