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思用分析

时间:2022-08-25 08:54:02

导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思用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思用分析

摘要:秉持“学思用合一”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师要改变只注重“学”而忽视“思”和“用”的语文教学现状。生活是“学思用”践行之根基,创造是“学思用”践行之核心,人格是“学思用”践行之旨归。“学思用”的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思用”的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思用;实践探寻

语文教学要切实做到“学思结合”“知用统一”。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学”“知”,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味强调“学”的错误做法,增加“思”与“用”。只有增加“思”与“用”,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转识成智,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转身,也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生活:语文课堂“学思用”践行之根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嫁接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对接。如此,就能通过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生活化思考,引发学生的生活化应用。注意,这里的生活化思考,并不仅仅是关于生活的思考,它应当是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之中而产生一种思考,包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等等。生活化的思考、应用是一种经验化的思考、应用。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唤醒、激发、弘扬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基于语文、自身经验等展开思考、探究。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这部分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而笔者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等相关内容,体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更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主人,加入“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行列。这样的一种融合“做”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很亲切,很感兴趣。在真正的“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中,学生能对课文中的主人感同身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尤其引导学生关注“斗竹节人”环节中的词语运用,引导学生将自己“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写成片段,并汲取课文中字词应用的技巧,将这种应用技巧迁移到片段写作中去。这样的一种语文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极语用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融通、融合“学思用”在内的整合性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力、实践力、语用力等。不仅如此,在教学这一课之后,笔者还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一些“玩具”的做法、玩法,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玩具的做法、玩法等,让学生将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用口语介绍玩具,从而将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语文文本的育人功能,彰显了语文文本的育人价值。基于生活的“学思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化的语文学习。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经验、生活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一种生活化的感觉、温度走入语文课文。如此,语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魅力的。

二、创造:语文课堂“学思用”践行之核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学习的理解记忆。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被动、肤浅的学习。“学思用”的语文课堂学习,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低级走向高级,也就是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理解、记忆走向分析、评价。高阶的语文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对于“创造”,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科学的“原始创造”,而应当理解为学生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特殊才能的创新,也包括自我实现的创新。在“学思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催生学生的语文想象。从根本上说,思维与想象是学生语文创造的两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与想象,一是人文话题,二是语文要素。要鼓励学生敞开思维与想象的方向,进行多向思维、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笔者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思考:纳米的技术指的是什么?纳米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纳米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课文中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纳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的思考、探究,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践创造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种“学思用”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有效度的语文学习。当学生在语文词语或者文本内容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认知。比如有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认识“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于是,我们在呈现图片引导学生感知时,要求学生应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更好地把握纳米技术,认识纳米技术,理解纳米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语文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良好的语文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让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等应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思用”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学思用”的语文教学要催生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想象等打开,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向四面八方扩展。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开掘学生语文学习创造性。通过语文学习创造,充分彰显学生的本质力量,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创造,让学生与语文学科融合,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三、人格:语文课堂“学思用”之归宿

学生的语文课堂“学思用”,最终指向学生个性的发展,指向学生人格的健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思用”来丰盈学生精神,润泽学生生命。“人格”赋予了学生语文“学思用”学习更大的可能性空间。为了健全学生的人格,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想象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思用”语文课堂,我们既可以将之作为教学、学习的活动场,也可以作为一个对话、交往的社会活动场。无论是怎样的语文教学,都应当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学思用,昭示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即将外在的语文内容通过自身的语文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语文思考、探究,并积淀为学生的语文活动经验、核心素养等,进而再通过应用将相关语文学习能力、素养等外化成语文生命实践活动的过程。这里,“学”和“用”都是外在化的,而“思”是内在性的。在“学思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场看成一个教学的活动场,也应看作一个学生的社会活动场。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主旨,更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将“学思用”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工、学农,将学生服务人民的可能性空间打开,不断锻炼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让为人民服务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成为落实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实实在在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代表,比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以及抗疫精神等。这样的一些补充拓展,能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时代变化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等不能变;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做人做事准则,更应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做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对为人民服务形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从而能有效地健全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是语文课堂“学思用”之归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学思用合一”的理念,采用相关的“学思用”语文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学、思、用。通过“学思用”的语文教学,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增进学生语文学习信心。“学思用”的语文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关的语文知识,增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促进了学生学会生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姚慧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佳源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