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路径
时间:2022-08-22 16:22:38
导语: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美术教育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该文以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理论内涵的剖析、现状的思考,从教师层面的课程观、学生层面的人才观入手,提出“道”与“术”兼修、“德”与“艺”并重的美术教育课程思政价值;同时,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筛选、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创作的引导四个维度提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美术教育的以美育人功能不仅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而且能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因此,美术与思政诸多教育理念有吻合之处,二者的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后,诸多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探寻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文章通过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理论内涵、现状的思考,系统阐明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双重价值和四条路径,以此实现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同向同行,将思政教育贯穿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一、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与现状思考
课程思政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1]。究其本质,就是要让各学科领域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理论课与非思政领域的专业课齐头并进,共同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从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美术教育课程思政与以往的思政课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二者的主要意图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是,美术教育课程思政并非单纯的思政理论教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美术专业课中可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渠道等,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美术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注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促使思政教育与美术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互相支撑,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受到思政教育的润泽,将思政视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更好地领悟美术教育的育人真谛,从而培育出既有艺术水准又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质艺术人才。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明确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2]。自此,高校美术教师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题,结合任教课程、学科基础等诸多现实要素展开思政教育研究,深入探究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重要性等,同时系统性地阐释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方法等。但实际的教学实践依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第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和学生更为关注的是专业技能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政教育。部分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相对不足,导致教学存在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综合性思政素养培养的问题。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思政引领之间结合不够紧密。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更关注技法讲解与理论知识传授,没有充分挖掘作品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第三,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政指向性不够明确。以往第二课堂中的采风考察环节往往更为注重考察中的写生创作,思政教育有所缺失。第四,实践创作主题与思政教育的关联不足。部分教师在实践创作环节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绘画技能、表现技法等造型能力的发展,创作主题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高校承载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思政教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育人方向的指引,使知识与技能的传递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更为紧密地结合,避免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同时,美术课程为思政教育拓展了育人渠道与范畴,为思政理论课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深化革新,而且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
1.明确“道”与“术”兼修的美术课程观中国古代“道”与“术”的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道”泛指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术”泛指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要求美术教师不仅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明确“道”与“术”兼修的美术课程观。这为高校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方向性指引。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为国育人、育才的责任。美术教育的育人路径主要通过以美育人的方式实现。因此,美术教师要注重思想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平衡,在为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与专业创作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素养,而且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另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课程观范式。这也意味着美术教师的教学需要从技能传递转变为思想引领,注重思想性与技艺性的协调统一。教师应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引领下积极探索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课程为媒介,促进学生美术人生观、审美观的正向发展,从而有效避免美术教学中知识传递与思政引领之间的割裂。2.完善“德”与“艺”并重的美术人才观文艺在社会风尚、大众审美的引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培养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水平、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德艺兼备,以“德”为立身之本。当代美术生往往具有个性独立、思维活跃、实践创造力强等诸多特点,但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领域的关注不足。因此,当代美术生更需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德”与“艺”并重的美术人才观,将其作为自我行为的标杆、发展的向导。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可推动学生人格的正向发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目标和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使学生对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等都有更为客观的思考与评价,进而保持认知的独立性,努力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路径
1.观念的转变:强化美术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教师承担着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将课程思政融入美术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在以往的教学中,谈及思政教育,一些教师会认为这是思政专任教师、辅导员等的工作,部分教师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其实这都是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知。因此,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强化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重新审视当代美术教育教学。这也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具有开展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的意识,而且要具有将课程思政开展好的能力,意识与能力缺一不可。在强化美术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层面,教师要转变“重专业轻思政”的观念,自觉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努力提升思政教育素养,从而平衡知识传递与思政引领之间的关系。同时,学院及学校等校内各部门要注重引导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养成,如,从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案的编撰、课程评价的考核等多方面、多领域、多维度提高课程思政评价的占比,以规则的制定、政策的引领营造全员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在强化美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层面,学校要主动开展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的相关业务培训,邀请校内外的思政教育领域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理论,着力提升其课程思政的学科建设能力。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学校的思政教师积极交流,避免孤立的同学院、同领域、同教研组内部交流,打破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合力构建课程思政共同体。2.内容的筛选:挖掘红色美术作品中的隐性思政精神红色美术作品具有旗帜鲜明、内涵深刻、思政教育意味浓厚等诸多特点。红色美术作品不仅是对社会发展历程的折射,而且是对不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这些作品不仅蕴含了画家崇高的艺术追求,而且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与家国情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美术教师应更有意识地将此类作品引入课堂教学,深入挖掘作品中的隐性思政精神。如,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就是比较典型的红色美术作品。画家以“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表达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试图以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鼓舞大众。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前往多个国家举办画展,不仅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而且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爱国热情。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选择相关美术作品并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挖掘这些作品中的隐性思政精神,可以使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还可以深入探索作品背后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思政意涵和文化意蕴。通过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熏陶,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形式美的同时,深刻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道德水平,更好地促进美育与德育的融合。3.资源的开发:探索区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不仅要关注以课程教学育人,而且要关注以文化育人。教师合理开发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区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区域文化遗址,以第二课堂艺术考察的形式带领学生探寻遗迹,引导学生通过沉浸式艺术体验感受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区域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带来的教学效果是架上绘画实践与理论讲授难以相比的。如,在考察陕西霍去病陵墓雕塑时,学生不仅可以欣赏石雕的造型美感,而且能深入体会霍去病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精神。学生在考察故宫建筑时,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古代“居中为尊”的建筑布局思想,而且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工匠精神。诸如此类的区域文化遗址还有很多,如湖北武当山的武当文化、甘肃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文化等。学生在考察历史文化古迹的过程中,从以往游览时的观光欣赏上升到在教师引导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悟,更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区域文化中的革命遗迹、名胜古迹等都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课程资源。这些区域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宝库,而且是学生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优秀区域文化的浸染,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开阔个人眼界,而且能丰富内心世界、陶冶艺术情操,从而身体力行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4.创作的引导:促进主题艺术实践与思政视域融合美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既有美术史论的理论学习,又有实践创作的技能学习。美术理论与绘画技法的学习最终要落地于实践创作。专业实践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促进主题艺术实践与思政视域的融合,在实践创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将创作主题与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时代发展的主流议题等相结合,让学生在当代语境的创作中对思政教育有新的认知和体悟,帮助其树立正向的创作观、艺术观。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主题进行创作,利用国画、油画等绘画方式讴歌党的百年历史,歌颂党的丰功伟业,使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繁荣盛世。通过将思政取向、价值观念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化总结与提炼,亦是一次有效的实践育人思政教育活动。在学生搜集素材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社会主流文化、时代精神的再思考,让思政教育更好地内化于学生心灵,有效避免学生在以往实践创作中思政意图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在作品评价中,教师也应更有意识地将思政这一考核标准融入评价标准,提高思政属性在作品评价中的占比,推进思政教育与美术教育协同育人。
结语
文章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定义与本质,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发展要求、现实问题以及主要意义,进而从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的课程观、人才观提出了美术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为教师教学、学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实践创作四个层面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具体路径。教师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其次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红色美术作品的隐性思政精神,再次要积极探索区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最后要着力促进主题艺术实践与思政视域的融合。笔者通过探析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路径,试图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此充分推动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更好地构建美育与德育相统一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7-20].
作者:刘宇家
- 上一篇:谈工艺美术的创新性
- 下一篇:科技企业业财一体化推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