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优化研究

时间:2022-08-19 11:42:32

导语: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优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优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事业的蓬勃发展,经济业务逐渐复杂、经费来源更加多元,给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经费的使用,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行为,文章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等方面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以为高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务服务支撑。

【关键词】高校财务;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财务管理重要性日益突显。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进财务工作思路、提升高校资金使用效能,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的严峻挑战。本文对高校现阶段内控制度、预算管理、财务报销、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方面

1.风险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且连续的管理工作,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高校从管理层到教职工普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高校缺乏内控方面专业人才,对内控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管理和监督不够,大大增加了高校资金的管控风险。2.内控制度建设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作为高校把好资金关口、把控责任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在高校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一定要做好财务监管工作。但高校不少部门片面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不积极参与、配合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实施,使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执行,未能建立起全校范围内的第二道防线。3.风险管控未嵌入经济活动中。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能较好地保证经济活动的风险管控、保证经济业务正常有序地运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业务部门大多是独立的“孤岛”,与财务部门之间融合度不高,致使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地嵌入到业务流程中,风险控制在业务活动中无法开展,未能形成从业务监控到财务监管的完整控制链,大大降低了高校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预算管理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完整的高校预算管理是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包括预算申报、编制、审批、执行、控制等,其各组成部分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整个体系带来风险。尤其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高校财务部门应更加注重财务预算工作的精细化、高效化、合理化。在实践中,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预算管理机制,由财务部门牵头测算全年项目情况并开展预算编制,将预算编制视为预算管理的全部,忽略了其他环节。从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上看,高校缺乏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间的协调,预算编制的归口部门和业务部门缺乏统筹,导致项目申报、立项、额度拨付、预算执行、跟踪监控、绩效评价等管理环节无法整合贯通。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高校的经费来源基本由上级财政拨款,因其收入来源单一的原因,高校的预算编制形成了在收支平衡基础上进行增减变动的惯性思维,主要采用零基预算编制,造成高校长期使用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方式,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主要的参考依据来自于各二级部门及各业务部门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预算编制缺乏系统规划,多以生均比、人员经费占比、项目成本作为工作出发点。预算编制部门的统筹能力弱,对预算年度二级部门实际情况沟通不足、考虑不全面,从而使预算编制缺乏目标导向、缺少合理论证,项目预算可行性分析不足,项目规划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预算编制与业务执行脱节严重,进而影响资金使用效能。

(三)财务报销方面

1.财务报销粗放、繁复。现阶段部分高校会计核算的水平还处于初步会计电算化阶段,并未实现财务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甚至一些高校财务报销审核还需要人工审核处理和签批,报销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请相关领导签批。现场报销审核中若发现问题要重新修改、重走流程,造成报销人与审核人员的重复性工作增加,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牺牲巨大,工作繁重、矛盾突显。2.网络报销智能化水平低。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中,部分高校已开始使用网络报销模式。网络报销模式打破了原有的面对面处理报销问题的工作思维惯性,从报销人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填报预约单,投入财务部门指定的网络投递箱内,财务人员审核单据制作会计凭证完成网上支付,若报销单据存在问题可通过网上退单的方式填写退单原因,通过短消息等方式通知报销人及时更改报销单据。该方式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场报销时间和空间上的控制,解决了现场报销模式下报销人等候过长的问题。但网络报销并未真正解决财务部门人工审核报销单的问题,财务报销软件范围过于局限,诸多辅助核算仍然需要通过人工测算,如报销业务中常见的差旅费补贴仍需财务人员逐笔核算;合同台账登统依然要借助EXCEL完成,合同执行进度不能嵌入财务软件内,造成支付风险;发票查验功能尚不完善,无法借助OCR技术实现电子票据无纸化校验。以上诸多环节和功能仍有可提升的空间。

(四)信息化建设方面

随着高校业务量与师生人数的增多,日常将有海量的待处理的信息汇入财务部门,数字技术赋能财务管理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一是信息化意识不够。一些高校认为信息技术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辅助性工具,而不是“必要”,导致信息技术使用率低,准确率难以保证。二是缺少完善的数字化财务管理建设规划。许多高校并未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系统的数字化财务管理方案,由此导致应用数字技术缺乏全局性及兼容性,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不高。三是现财务信息化的数据规模有限,价值难以挖掘。日常财务工作发生了数量巨大、内容相对分散的数据,分散的数据意味着决策信息内容不全面、逻辑不完整,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决策风险,也暴露出现阶段信息碎片化的问题。人工处理仍然停留在“小数据”阶段,数据规模的局限无法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输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很难挖掘。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化探究

(一)完善预算评价,构建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要实现年度发展规划的总体战略目标,离不开精确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一是健全绩效管理系统,明确财务部门要以高校经济活动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建立口径一致的专项绩效指标。将分解的绩效指标作为编制预算的主要依据,落实各部门主体责任,规范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评价、监督等环节,形成预算绩效的闭环管理。二是利用项目库形成事前绩效评价。对项目库内专项和普通项目进行区分,项目立项前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形成淘汰机制的项目滚动管理;建立科学的项目论证评估,对项目立项必要性、实施方案的合理性、高校投入资金的风险及成本可控性等多方面进行充分论证。三是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借助信息化手段完善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形成嵌入项目内的绩效跟踪动态监管;对执行进度过慢的项目掌握具体原因,对执行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形成反馈机制,形成通报、反馈、整改、问责、激励的绩效评价系统,确保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一致,降低资金风险。

(二)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高校完善治理结构、实现依规治校的基本保障。首先,高校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高校业务部门的各项职责,统筹管理教学、科研、培训、资产、后勤以及各二级单位的财务事项,切实做好各部门各岗位间职责的划分,依据部门职责赋能管理权限,确保高校资金支付流程形成闭环管理。其次,高校的经费使用在权责分明有章可循的基础上,应组建形成资产采购小组,将法务、资产、财务、审计等部门联合形成对“三重一大”、集中采购、政府招标等事项集体讨论与审批流程。最后,要将财务管理嵌入到科研、教学等各项具体经济事项的全过程管理中,在完整的内控体系中形成财务监督全流程覆盖,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控制;运用底线思维,敏感内容和重点事项做到可回溯、可审计,有针对性地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三)优化财务业务环节,突破流程繁琐的困境

在对高校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在财务部门内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控流程。比如,传统报销最大的弊端在于重复性高、时间成本高,易造成财务人员审核把关不严、发生违规支出的风险。高校除了要出台和完善相关财经制度,还应对常见报销业务的流程进行梳理,做好财经制度政策解读与财务规章的宣讲,用流程图或是图表清晰明了地提示给报销人,借助流程解决报销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以达到提高财务审核的效率。以科研经费报销为例,各大高校相继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经济业务的主体责任和经费的使用范围。科研人员的工作重心往往在教学、科研上,在实际的工作中为降低经费支出风险,财务管理应注重在流程框架内规范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将各类常见报销业务编制成如《财务报销指南》《报销业务点汇编》等手册,从票据粘贴到项目管理再到办事流程全面系统地为报销人提供指导。报销人能够通过流程化的简洁明了的提示信息迅速找到所需的经费使用原则及报销资料。提供财务专业知识的宣传,广泛利用信息时代覆盖面广、时效快的特点开展线上宣传。借助信息化平台,搭建网络的宣传途径,如利用微信、抖音、微博及公众号等媒体定期推送,旨在解决报销繁琐的困境,增强报销满意度。

(四)优化人员配置,化解财务信息不对称

通过“以岗定人”方式在各业务部门和二级学院中设置专职或兼职财务秘书岗位,充分发挥财务秘书岗位的主体责任,让具有一定财务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各个业务部门,有效地解决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报销业务,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减少专业教师在报销环节中询问、票据粘贴、审批签字等所占用的时间,使专业教师群体从繁琐的审批报销环节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教学、科研工作。二是针对业务巨量的高校,可以设置财务秘书作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纽带,及时将财务常用知识以点带面的方式传递到各业务部门,使财务部门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征询对财务工作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财务知识宣传。财务秘书的设置使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促进,能有效解决高校财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五)消除信息“孤岛”,形成财务信息化与业务信息化的融合

“大智移云物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高校财务和业务相互渗透,达到优化资源配置防范经济风险的目的。数字化环境下,通过技术手段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系统接口,使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集成共享。首先,从管理方面着手,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制定与财务软件、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所涉及的数字信息网络及共享数据的权限设置,确保数据交互共享期间高校资金与网络的信息安全。其次,在实际建设中,借助技术手段打通系统间的数据高墙,消除信息孤岛,重塑信息渠道,对核心数据层经过脱敏后由中间抽入数据交互平台贮存,并以此为主导入各业务系统,实现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实时交互。最后,实施追溯可查,实现关键业务、关键操作可回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采取追踪数据流向的方式在业务系统中进行正向或逆向的追溯,通过对经济事项的提前分析和预测,发现高校资金使用的风险点,从而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六)强化数字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应构建完善的数字化财务管理建设方案,强化顶层设计与全局意识。在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与监管职能,实现部门之间的互通共享,确保形成的数据信息具备科学性与共享性。其次,构建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从智能计算到智能分析开展数字化探索。通过对财务数据处理规则逻辑的设定,以技术手段和财务工具实现重复性与流程化高、低附加值的工作内容。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的搭建让财务系统同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交互共享,通过特定算法对共享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财务和业务的特定规则,从而提供预测模拟和风险提示。此时,财务管理的流程被重新定义,其管理范围与精细度得以提升。

(七)提升财务专业人员责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配置基本为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领域有专长的专职人员,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优化的需要,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加强财务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保证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要求财务人员从收付实现制核算体系过渡到双基础体系,对“双分录”的处理要掌握。通过组织集中培训、兄弟院校交流调研等方式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面对具有数据分析能力、宏观调控能力等综合素质人才稀缺的困境,以平行记账方式的转变为切入点,不断提升财会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切实提升财务部门在高校中的决策分析作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也应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梯队建设,通过邀请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轮岗,使年轻的财务人员熟悉财务信息化相关工作,提升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八)由财务监督向财务服务转变

高校财务管理优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目前,财务部门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用于基础的会计核算、整理发票、审核登记凭证、款项支付等,并且人工操作错误率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变革,高校财务人员意识到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逐渐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在高校事业发展的风险防控、决策支持等方面产生巨大价值,只有充分、准确、及时地向校领导或是各学院提供财务分析数据才能使之拥有决策依据。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监督的理念,利用财务机器人、RPA技术统一进行处理数据,加快数据处理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为错误,提高财务处理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教学及科学研究上。会计人员要找准自身定位,以“服务”理念引领会计职能的转变和发展,确立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财务服务的财务管理职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时代经贸,2020,(29).

[2]赵曦,吴晓涵.数字化背景下财务共享中心研究——基于海尔和TCL的对比分析[J].商业会计,2022,(04).

[3]田高良,陈虎,郭奕,薛宇婷.基于RPA技术的财务机器人应用研究[J].财会月刊,2019,(18).

[4]葛梦瑜,麦海娟,吕芳芳,张轩.智能财务背景下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探讨[J].商业会计,2022,(01).

作者:杨怡萌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