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入环境设计类课程研究
时间:2022-08-18 09:02:27
导语:思政融入环境设计类课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课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删减陈旧重复无关知识,凝练《建筑模型设计制作》课程核心理论,更新典型案例,融入古建文化背景、艺术种类和实现方式的认知,寓思政于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之中。结合专业前沿与时代性要求,创新“1+N+N开放性立体化教学”模式,聚焦新文科结合新工科的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转型,将课程知识重点转换成问题导入教学,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转换成主动学习解决问题;利用超星、雨课堂平台举行线上课程,线上练习,增强教学的创新性。
关键词: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思政课堂;环境设计
1明确问题导向设计对策
1.1针对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进行了引导
对策:(1)利用“实例分析法”,借用古今经典建筑剖析建筑模型的重要历史意义。例如广西著名的“风雨桥”世代传承的建筑工匠必定会存有微缩版的建筑模型。古典皇家园林圆明园在建造时有雷氏家族专供“雷家烫样”,这些模型有两种用途在工程前是推敲建筑方案在工程后是建筑日后修复的参本,在《营造法式》和《建筑十书》中也曾叙述过模型的重要性。丰富知识类型让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提升。(2)利用前期教师带领在校学生实际参与的企业项目案例进行展示,以实项做驱动,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程的学习是符合社会需求,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从具体楼盘沙盘、商业城市等规划模型实例,让学生了解模型是设计方案最直观的表现手段,可360度无死角观看,可触摸材质,可展现空间构架,可亲近受众,由此进行教学目标导入,进而反推出大型建筑必须经由缩放模型推敲。(3)缩放模型是由概念模型进行研究修正得来,概念形成的最初表达方式是图纸的输出,用逆向思维由项目推导出知识系统的层级关系。这样不仅注重实体模型呈现创作过程,更重视学生设计思维引导和深化设计主题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创新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设计道路影响深远。
1.2合作意识不强,分工不明确,积极性低
对策:(1)建立设计团队,利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来讲,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团队通力合作利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团队特色的海报。内容包括:团队名字、设计口号、组员名字学号、拟创作的建筑模型草稿。每组队长上台宣讲并把海报贴于墙上,提升团队凝聚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强烈参与感。(3)评分机制,由教师提出团队岗位的职责要求,在每次课堂中游走指导观察团队成员的表现,定时在团队海报上的成员名字后做好标记,有助于克制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状态,督促学生尽职尽责团队互助完成设计任务。(4)“筑·建未来”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驱动教学水平监测。2020年疫情后的赛事以社会的时事与人们生活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健康”与“生活”,进行建筑的深度思考,对标赛事要求并提出“零碳生态环保建筑”概念,树立学生生态观。共同创造美好健康生活家的概念,驱动学生参与设计赛事,以赛促学。再结合实地调研教学:结合雷州古村落中颇具特色的民居布局与建筑实体的地域优势和雷州民俗专家人才优势,提出“建筑复兴乡村”设计振兴乡村的策略,“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魂”的设计理念。(5)隐形教学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共同参与课程教室的建设配置;课中因组队需要合力搬动桌椅进行团队组合;课后进行卫生清洁。由此对于教室产生强烈归属感,可见效果是学生普遍提前15-20分钟到教室,课后留守教室继续创作活动。
1.3创新思维不足,设计主题研究价值较低
对策:(1)科学人文精神:在课程中融入古建资源的教学内容,体现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古建筑的微缩模型为日后修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家国情怀:以当下“战疫”建筑和建国后重大建筑的设计中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思考设计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设计的价值。(3)通过国内外著名设计作品剖析,总结通用设计规律,引导学生根植传统概括-提炼-创新-运用民族符号进行创作。通过数字艺术模拟教学手段和资源,扩大学生的认知面和信息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素养。(4)作业任务明确且有目的性展开:例如调研作业“改革开放十大建筑”考察调研PPT汇报,思辨:你认为的改革开放十大建筑是哪些?具体落成时间及设计背后的意义?列举出你所理解的优劣面有哪些?如何修改设计才能让他更符合当时的需求?通过国家历史与发展的重要建筑的引导分析,例如: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文化博物馆案例设计,还有中国经济文化起飞的标志性建筑的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背景下,设计应体现何种主题思想,如何表达?(5)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思考-调研-分析-修正-产生设计思想,这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4预想与结果不符
对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非常广阔,例如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陈设品设计等无一不需要概念研究模型的推敲到修正缩放模型的呈现,为设计的实现落地提供不可或缺的形式和数据的支撑。所以学生在模型制作时无法将设计概念通过模型表达,直接影响了对于实际建筑落地效果的检验。通过现场实体模型的展示与操作,加深学生对于材料的种类特性的认识,不同的材料种类有着不同的肌理表现与固有色彩,结合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后,制作出来的设计作品各不相同,人们观看作品时也会结合自身的经验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设计的魅力。提出思辨:讨论材料是否用的恰当,是否有更好的材料可替代,评价替换后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种类材料的加工工艺,进而选择合适的易于加工操作的材料,根据模型设计的风格进行材质配比,色彩搭配等等。避免因材料选择失误,使得加工不便,导致最后无法呈现预期设计效果的几率大幅降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点拨中提升,按部就班推进课程,从设计理念的萌发到概念形成,图纸输出到三维模型的呈现,是设计的推敲与成果展现,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信的逐步建立。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技能的锻炼,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创新特色
(1)创新育人目标,以中国古建案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与儒家哲学思想,围绕建筑设计及建筑模型产业前沿与时代性要求,聚焦新文科结合新工科的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强调学生动手实验,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思想表达以及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2)教学内容更新,汇编简明新颖的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案例。在理论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对现有教材进行内容删减、调整、完善和提高,删减过于陈旧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增加建筑模型设计制作领域专业性、分析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典型案例。在实践教学方面,除观看视频图片外,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地进入雷州古村落民居建筑中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当地特色的雷州民居案例导入中国古建工艺认知的教学内容,建构对中国古建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多维度认识,非遗手工技艺的融入,丰富了加工的方式,加上儒家哲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家国情怀以及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达到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思政结合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培养有自主创新思想的中国创造人才:一是注重国际视野:从历史脉络里寻找有价值的设计节点,向大师致敬,在历史大势、重大进展中学习进步。二是增强文化自信: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激励担当。三是关注当下国内外趋势:利用案例“战疫”建筑的剖析拆解,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四是提高社会观察力:引导学生从疫情建筑出发客观认知中国国力。五是增强发现问题能力:组织调研中国改革开放十大建筑,在考察分析中了解建筑产生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历史、政策等等的背景。六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案例解读,学习优秀的解决策略,学以致用,尝试实践。七是创新思维培养:搜索+整理+分析+思维导图+发散/逆向思维+解决问题。(3)教学模式创新(“1+N+N开放性立体化教学”、线上线下课堂延展)。①创新“1+N+N开放性立体化教学”即校内+校外专家+工艺匠人+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戒“灌输”、倡导“点燃”。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感悟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模型设计制作领域的应用值。N:同时,借鉴国外任务式教学模式,预留一些启发性和能够开扩视野、拓展思路的问题或布置专题作业供学生选择,与校外企业合作的项目做驱动,组建团队为学生搭建交流合作、互补学习平台,使学生对建筑模型设计有更全面认识。教师适当点播引导,提高学生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N:结合雷州古村落中颇具特色的民居布局与建筑实体的地域优势和雷州民俗专家人才优势,力争邀请校外专家从事雷州文化及其非物质文化研究的专家研究人员到校做专题讲座,邀请工艺匠人开展非遗技艺的学习,使理论紧密结合实际,丰富和深化理性认识。②融合信息技术线上线下课堂延展:利用STEM、超星、BIM、SketchUp等数字软件与平台,结合专业前沿与时代性要求,聚焦新文科结合新工科的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强调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思想表达以及专业综合能力。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转型,将课程知识重点转换成问题导入教学,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下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有目的性的预先学习。将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转换成主动学习解决问题。利用超星、雨课堂平台举行线上课程,线上练习,发布阶段性教学任务,有利于每位同学及时准确的收到任务要求。建立课程群组。建立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微信教学群组,教师在群组中推荐相关的优质案例信息、优秀设计网站、软件技术专业论坛、项目需求网站等等。同阶段对于后期学生独立完成建筑模型方案,顺利开展模型制作及展览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③教学评价体系更新,形成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模式(设计出发点是否立足于民族资源,树立文化自信)改革现行的课堂成绩评定标准,突出以能力为核心,将学生的最终课堂成绩改革为动态化、本质化的考核模式,细分为课堂互动的参与积极性、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专题作业的规范性三个模块进行综合评定,根据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定各个模块的不同分值,通过考评体系的科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下乡调研+项目式答辩替代传统大作业形式,创新多维度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体系:(1)课堂考核占20%;(2)调研项目汇报:25%;(3)项目答辩综合评分:组内互评5%+班内互评5%+网络公开评价10%;(4)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创作意图、制作过程、调研结果、作品呈现效果给予评分,占总分35%。
3注重创新成果辐射
(1)举办课程成果展览,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己,及时取长补短,及时获得反馈,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不仅起到激励作用,也给了他们一个分享和学习的平台。对学生来说,自己的作业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自信心,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创作活动中去。观众兴趣极大,现场气氛与展览效果良好。(2)展览拍摄成短片投放到新媒体网页和宣传中,有利于学校的宣传与,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展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与学校进行有机对接,拓展学生就业面,拓宽就业前景。(3)本课程融入古代建筑的样式雷,经过烫样的实践,这些经验有两种用途在设计工程前是推敲建筑方案在工程后是建筑日后修复的参本,在《营造法式》和《建筑十书》中也曾叙述过模型的重要性。本教学团队成员,对建筑模型在现代的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功能,做了深入的调研,比如博物馆或者著名的景点去考察时,模型作为展示的一个重要的观赏学习点,一些历史建筑因战火、朝代的更迭或其他因素,已经不复存在了,只能依靠模型来进行传递更多的信息;建筑模型让地域特征得以全方位展示,也是当时科技和居住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在欧洲,一些经典教堂的建筑里,都会保存一个当时的建筑模型,建筑模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4)地方非遗手工技艺的学习与实践,为非遗传承的途径寻找新的路径,结合当下的时政与经济体,为非遗的创新转化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前期成功支撑。(5)模型产品的开发:动漫周边模型产品、益智玩具的开发(乐高积木)等等符合市场需求与经济需求的产品开发。(6)现代空间设计中对于建筑模型的应用需求较大,本课程为室内设计或者展览活动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与设计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2]牛丽娜,杜航.晋中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设计,2021,(06).
[3]钱媛园,王志荣,董嘉宝,等.环境设计专业《模型制作》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21,(04).
[4]罗西子,冯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高教论坛,2020,(10).
[5]李梦黎.地域古建保护传承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工业设计,2022,(01).
作者:宋静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 上一篇:新建灌溉发电隧洞设计分析
- 下一篇:发展夜间经济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