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职业认知教育探讨

时间:2022-08-09 09:39:20

导语:高中语文教材职业认知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教材职业认知教育探讨

职业认知是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之一。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职业认知教育资源,许多篇目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职业角色、职业理念等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从目标设计、学生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环节入手,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职业认知资源,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认知教育中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职业认知教育资源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职业体验和认知是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实施途径应该是全方位、多样化的,在学科专业中渗透职业教育是基本途径之一[1]。语文因为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在职业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其职业认知资源及其价值实现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独特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材职业认知教育资源的类型

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职业认知教育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了解职业领域,初步形成对职业的总体感受和直观认识,主要包括了解职业类别、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等[2]。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比较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许多选文或活动与职业认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职业角色认知职业角色即与特定职业相对应的被期望行为。了解当今社会职业类别及其角色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高中生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面临着职业选择问题,首先对各种职业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隐含的职业角色知识主要体现在职业分类及职业要求方面,但是不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那样全面而系统,不过涉及的职业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再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强烈的情感色彩及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这些隐含于各个篇章中的职业知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意无意地影响高中生的专业选择及将来的职业定向。(1)作者介绍与职业类别语文教材中最具有显性职业教育内容的部分是作者介绍,这也是各个阶段语文课所共有的价值。通过一位位作者的介绍以及对其文章的学习,学生们逐渐熟悉了一类职业角色———作家。受到众多富有感染力作品的影响,这种熟悉的职业角色容易成为学生追求的职业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就有许多学生因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逐渐具有比较强烈的职业倾向。“我喜欢写作,以后要当一名作家。”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如是说,为此给自己也起了笔名、字、号。初中、高中阶段也有部分学生仍然有这样的梦想,并且对“作家”这一具有一定概括性的身份有了详细的认知,知道诗人、小说家、编剧、散文家、记者等文学创作人员比较细致的分类。高中阶段,学生面临专业选择,部分对“作家”情有独钟的学生会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首选,以实现个人的文学追求。另外,有的作者主要身份并非专业作家,或者说作家并非其唯一的身份。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作者除了“作家”这一身份,还涉及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作者在作家之外的其他身份也成为学生职业认知的来源,并且也会因为其文章的感染力或者其身份的感染力影响学生职业意识的产生。比如一些古代的政治家、现代领袖人物也有许多文章入选语文教材中,部分学生选择军事院校或者外交类专业等,希望将来在该领域有所成就。“我将来要考国际关系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我要成为一位政治家,像古代的魏征一样刚正不阿,像毛泽东一样胸怀天下……”一名受访的高二学生非常激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学生因为学习了有关袁隆平的文章决定进入农业领域:“我将来选择农大,于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利国利民。”(2)人物形象与职业类别许多文章内容中涉及各种各样的人物,文中人物本身的职业也会成为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影响因素。相对于作者本身的作家身份等,这一类涉及职业类别比较多样化。就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而言,涉及普通劳动者模范人物、知名人物等各类职业,而且也从许多层面体现各种职业的角色要求,即职业素养(见表1)。统编教材中除了反映上表所列职业角色,还涉及物理学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解放军(《大战中的插曲》等)、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答司马谏议书》)、思想家、教育家(《论语》)、庭长、法官、检察官、律师、书记员、陪审员(《复活》节选)、渔夫(《老人与海》)、农民(《荷花淀》)、政治家(《屈原列传》)、船夫、水手(《边城》)、掌柜、警察、小贩(《茶馆》)等。以上不同职业角色的职业要求在文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而成为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一大因素。另外,在文章内容中涉及的职业角色大部分是正面人物,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反面角色。正面角色会给学生更多的认同感,影响其职业选择。另外,文章中涉及的职业角色既有伟人、名人,也有普通劳动者,这有助于学生树立尊重劳动者的观念,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工作岗位,从而理性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及计划。2.职业精神认同在了解了职业类别基础上,熟悉并认同相应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生涯教育的第二步,也是教育目的的内涵之一。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等[6]。归根结底,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精神。(1)职业理想职业理想也就是个人确定的职业奋斗目标,是从业人员行动的动力。高中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群体,对于未来不乏激情澎湃的设想,但又有不合理的认识,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所谓的抱负、理想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职业,比如科学家、文学家等高大上的领域,做普通劳动者不在志存高远的范畴之内。但实际并非如此。每一位从业者都可以有较高境界的职业理想,每一个岗位也都可以做到更好。在每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都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高中教材中许多篇目隐含着理想教育的价值,也是进行正确职业理想教育的好素材。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激扬”,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树立伟大的抱负,追求理想拥抱未来。这个主题与职业理想教育实质上是异曲同工的:不管树立什么理想,归根结底都是作为劳动者为社会服务,只有对于职业目标有正确认识,才能不负青春梦想。因此,这一部分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而且要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平凡的工作实现梦想。必修上第三单元《短歌行》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宏愿,也含有职业理想教育的要素,即劳动是建功立业的途径,在任何职业领域都应该树立建功立业的宏愿,也可以做到建功立业。(2)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其基本内涵包括对岗位的热爱和尊重。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种社会职业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尊敬的,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篇名人物角色职业类别[5]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内涵,明白工作岗位是可敬的、可爱的,也只有对工作岗位报之以热爱和虔敬的态度,才能做好工作。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显性爱岗敬业的教育要素,也有很多间接的、隐性的教育要素。前者篇目相对较少,比如,必修上第二单元围绕“劳动光荣”的主题,选入六篇文章,其中自读课文、古诗文各2篇。这几篇文章直接传递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模范人物的事迹或者普通人的劳作,凸显了尊重劳动的主题,也表现出劳动的美丽。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表达出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的劳动价值观;也表达了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理念,告诉读者美好生活是劳动创造的,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职业精神内涵。必修下第三单元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蕴含“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也是爱岗敬业教育的典型材料。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是“勤业”“创业”。勤业是在从业过程中秉承奉献、艰苦奋斗、踏实勤劳、积极认真等优良传统,是发挥职业价值的基本保障;创业精神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集中表达了“勤业”“创业”精神。如《红烛》《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篇目中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等,《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喜看稻菽千重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的锐意进取、严谨求实等,都是很好的创业精神教育资源。(3)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在了解职业角色基础上,认同积极的职业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是职业认知教育的归宿,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立足点。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篇目体现了时代要求的诸多可贵的劳动品质,是达成职业理想的前提,也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的可贵品质,值得认真发掘和利用。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篇目表现了人物的可贵品质,与现代劳动者培养是一致的。比如,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几篇古文就是非常典型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教育材料,对学生成为合格劳动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论语》十章中的《学而》篇指出良好的劳动习惯、品质:不追求物质享受,做事勤劳、敏捷、认真;《秦伯》则反映了意志坚强的品质;《子罕》突出了持之以恒的可贵品质;《老子四章》则提示未来劳动者应该重视防患于未然,注重积累以不断提高自己。另外,教材中也涉及反面人物的不良习惯或习性,如《茶馆(节选)》中松二爷懒散无能、游手好闲等特征,可以作为反面材料,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语文教材职业认知教育价值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比较丰富的职业认知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只有有效利用才能发挥其蕴含的育人价值。教师只有具有职业规划教育意识,挖掘并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才可能发挥语文职业认知教育的价值。1.明确职业认知教育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有目的地培养人,每一门课归根结底都是为育人服务的。合格的劳动者无疑是学生成长的目标之一,职业观念及能力的提高也是每一个学生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不管是升学深造还是毕业后就业都面临职业定向的问题,即如何成为合格劳动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确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在每一个单元及篇章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尽可能围绕学生成长需要,设计职业教育目标,并付诸实施。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的“青春激扬”,可以在激发学生树立伟大抱负、追求理想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与职业未来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而正确的职业选择是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但是,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围绕分数、考试,把知识点掌握、文本解读作为核心,只追求理解并掌握字词句篇。学生也整天忙于诵读记背,刷各种练习题,甚至死记硬背某些做题的套路,满目所及的仅仅是枯燥的文字,不能体会其背后的实际生活价值,无法从与日俱增的学习任务中收获成长所需要的东西。比如,高中生虽然学过很多与理想相关的文章,但是一旦面临高考选科及专业定向,对于自己的兴趣、面临的生活、自我的规划等一片茫然。哪怕是与有些篇章明确相关的话题,一旦用习题之外的形式摆在面前,学生无法把相关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要实现育人目标,渗透劳动教育,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知识本位,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关注点,真正为学生成长考虑,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2.挖掘隐性职业认知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没有直接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或职业角色的信息,或者主题与职业教育是没有关系的。学生大多数对于那些隐性的职业认知教育内容没有意识,或者关注度不够,起不到相应的教育作用。再加上高中学习节奏紧张,许多学生只是致力于学科知识、技能本身的学习,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与自身的相关性,因而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文本与职业认知的链接点,利用读书笔记、感想等方式,提示学生关注自身的人生规划。比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是五篇古文,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隐含着的师生关系,涉及人生理想的话题。它作为教师职业的映射,是隐性教育的资源,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才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有关人生理想的论说也并非直接的劳动教育材料,需要教师跳出文本本身的局限,引发学生就自己的人生目标及规划进行思考,其隐含的职业认知价值才能发挥作用。再比如该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如果仅仅解读文本,那么就局限于对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或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很明显这个人物与现实生活的职业领域还是有紧密关系的。所以,以文本解读为基点,找到文本和生活的关联,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有深远的意义。3.指导学生参与多样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深化观念、内化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认知教育目标需要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实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和选修课均由学习任务群构成,在设计上为学生参与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各任务群包含的职业教育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对于职业观念及精神的理解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任务群本身与职业教育没有直接的关联或者说很难找到关联点,但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本身就是现代劳动者必需的能力。所以每一个任务群的学习与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还是有关系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和职业教育相关联的思考主题,为学生设定明确目标,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群,充分参与其中,逐渐学会思考生活、规划人生。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宗旨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必然包含对职业观念、职业精神的感悟。实践中,这个任务群常见的实施方式是学生提交规定字数的读后感。学生往往采用的书写方式是摘抄文章、简单概括,也有一少部分会简单写一下自己的感悟。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大多数学生会解读文本,就小说情节、语言、主题进行概括,基本可以完成读懂文本、把握其思想内容、整理内容提要的学习目标,但是很少能联系个人经验,对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这样既可以深入研读文本,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生活素养。4.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对学生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激励的作用。教师在评价环节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状况,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语文教学对职业素养的评价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活动或课外作业,对学生在职业观念的认识等方面给予及时指导。比如学生对于文本中涉及职业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时,教师予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可以解释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是值得表扬和关注的的品质;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合作、积极探索是需要发扬的职业精神;对于作业中出现的“感想”之类题目加以重视,除了看字数、语言,也重视劳动价值的引导与评价。总之,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为职业认知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提升学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DB/OL].

[2]项贤明.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87-190.

作者:王荣珍 王兰爽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