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戏剧问题式教学现状

时间:2022-08-09 09:12:50

导语:高中语文戏剧问题式教学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戏剧问题式教学现状

【摘要】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戏剧作品教学对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作品为例,以“悲剧”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式教学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戏剧教学;问题式教学

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正式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17-18,这标志着语文学习新时代的到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构建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当下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戏剧作为一门古老而传统的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在丰富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审美人格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考试题几乎不直接考查戏剧文本,戏剧选文的教学一直被忽视。纵观近年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有关高中戏剧教学研究总体来说是不大受研究者青睐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也是相当少的,特别是把戏剧教学的理论和戏剧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更为稀少。因此,对戏剧作品进行教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此,笔者针对戏剧文学作品,以“悲剧”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式教学法,以期戏剧选文的教学能够得到重视,在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感悟戏剧艺术的魅力。

一、高中语文戏剧作品选文特点

高中语文戏剧作品,从选文种类和范围来看,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所选篇目全部出自名家之手:“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窦娥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现代话剧作家曹禺的《雷雨》。选文包括中国古典戏曲、中国现代话剧、外国戏剧,体现了新课标的“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凸显戏剧作品教学在育人、情感熏陶、审美体验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从选文数量来看,戏剧文学作品的数量较少。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体,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统编教材保留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三篇戏剧作品:《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安排在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从选文篇幅来看,入选的三篇戏剧作品,只选取了完整戏剧的部分内容。其中,《窦娥冤》节选了原戏剧的第三折,《哈姆·雷特》节选了原戏剧的第三幕第一场,《雷雨》节选了原戏剧中的第二幕(片段)。虽然节选的都是原戏剧中的高潮部分和经典情节,但是由于篇幅受限,呈现给师生的戏剧完整度有限,戏剧魅力体验自然相对不够完整。从选文作品内容性质来看,三篇选文悲剧色彩浓厚,都属于悲剧范畴。本单元的单元学习提示设置为:以“悲剧”为切入点,“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悲剧意蕴、理解悲剧的风格特征,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现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常并不以演出作为必要条件,所谓戏剧教学,是从文学体裁这一角度研究剧本要怎样教学。”[2]133戏剧作品教学肩负着传承人类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独特而举足轻重的作用。戏剧教学的价值不可替代,更不可或缺。2017版新课标指导着旧版本(2006版)教材教学,这是我们在戏剧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一点,戏剧作品的教学价值体现在积累知识与增强应用能力、触发情感与提高审美鉴赏以及传承文化与弘扬价值理念方面。新课标的要求和高考导向矛盾客观导致了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虽然统编教材保留了人教版教材的戏剧篇目,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深知戏剧作品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普遍接受并积极学习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新理念,但在教学中,迫于高考压力和教学课时的限制,戏剧作品的教育教学活动不甚理想。在教师方面,选择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上往往只是讲授一些戏剧知识,侧重戏剧的理论分析,缺少实践活动。从教学内容上说,戏剧单元的教学呈现出比其他的文学类文本更大的随意性。在学生方面,戏剧作品特殊的创作时代背景、巨大的时空差距、繁重的学科任务,让学生在认知层面和心理层面倍感压力,无暇对作品进行整本阅读。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往往更热衷于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媒介观看各类短视频,对戏剧这种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和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的学方面都存在兴趣不浓、重视不足的现象,课堂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正因为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才导致学生不能透过文字体会到戏剧的魅力。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使其在“教育为人”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3]2。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戏剧作品的教学现状,都迫切要求教师探究可资借鉴的教学策略。

三、“问题式”教学法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发现法”,即“问题法”。他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发现并掌握原理和结论。“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模式,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4]234这种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潜能自主发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解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借鉴意义。新课标规定,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5]719教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6]49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要以校情、学情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从文本出发,创设自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抓住契机适当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四、戏剧文学作品“问题式”

教学方法问题设置建议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它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使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模式、方法和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7]67。在此之上提出关于戏剧文学作品教学的问题设置建议。选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三篇戏剧文学作品《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涵盖古今中外,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分类可以归为悲剧。所以,对这个单元的戏剧作品教学,我们就是回归到悲剧性的本质认识。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悲剧教学中,首先要展现主体的价值性,让学生对悲剧形象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然后通过情节分析,发现主体和客体环境的矛盾冲突,揭示客体的毁灭性。

(一)聚焦悲剧,展现主体的价值性

任何一个悲剧人物,不论是王公贵族、英雄豪杰、还是闺阁女子、奴隶平民,无一例外都是有价值的人,否则他们就失去了悲剧性人物最起码的资格。人物的价值性揭示得越充分,他(她)所遭受毁灭给人的悲痛感也就越强烈,其震撼和净化的作用也就越大。三篇选文从戏剧作品内容的性质来看属于悲剧。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聚焦悲剧,展现悲剧主体的价值性。详细来说,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掘悲剧人物的人格与人性,探索悲剧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价值。例如,窦娥虽年轻守寡,但丈夫死后继续尽心侍养婆婆;坚决抵制蔡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在公堂上受审时,即使被打昏死也不屈招……温顺善良,安分守己,刚毅坚强的性格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哈姆·雷特》把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思考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接受先进的教育,拥有最纯粹最美好的亲情和爱情,集所有的美德、技能于一身,对“生存还是毁灭”的灵魂拷问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基于这样的价值感分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痛苦。

(二)探究根源,揭示客体的毁灭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一种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反思意识,严肃而庄重的行为,“……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8]63。所以,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悲剧性人物的价值后,就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悲剧性人物被毁灭的悲惨,从而展现客体的毁灭性。也就是说,戏剧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即带领学生进入或补充悲剧的情节,去体会每个情节以及每个细节蕴含的深意,去探究悲剧根源——客体环境或对立势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接近并体验悲剧人物经历的辛酸苦难,对悲剧人物产生与自己相似的认同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怜悯、恐惧等悲剧美感。针对三篇选文人物都具有悲剧性,为什么不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疑问,教师可以在展示主体价值性(设问: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或者“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之后,探讨悲剧根源,设计与之相关的学习任务:“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在溯源中,学生就必须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最后归纳出结论。通过设计进阶型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聚焦于悲剧精神的视角,回归文本分析悲剧人物的形象特征,探索作品主题,从而感悟作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悲悯情怀。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居安思危,进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接连遭遇不幸,只得以死前三桩誓愿证明自己的冤屈。窦娥的孝顺和反抗在关汉卿所处的元代有着特殊意义。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也是充满悲壮意义的社会悲剧。堪称人间“完美存在”的哈姆·雷特,在为父亲报仇的道路上,犹豫不决、左右为难,各种矛盾对立。虽然最后复仇成功了,但是以牺牲众多人性命作为代价,所有该死去和不该死去的最终死去,包括哈姆·雷特。他的性格悲剧既是美好灵魂与残酷现实的交锋,更是资产阶级理想主义和封建势力保守主义对垒的悲壮。总之,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导向下,戏剧开展问题式教学是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增强文化自信,基于语文学科本质的教学策略。针对高中戏剧教学现状,以“悲剧”为切入点,设置匹配学生认知水平的进阶型问题,鉴赏戏剧的文学性、艺术性,引导学生真切体悟“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并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武汉师院、西南师院、北京师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叶圣陶语文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杨倩 单位:普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