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探讨
时间:2022-08-08 09:28:05
导语: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而国家和社会也需要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翻译专业人才,因此改革传统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已势不可挡。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下认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内涵是有整体关联的,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层面探析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由此,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育生态子系统;翻译专业;教学体系
国务院提出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培养掌握法律、外贸、外交以及新工科领域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以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传统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主要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训练、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毕业生的基本能力是翻译能力或双语能力,但是口笔译能力和信息转换的双语能力并不能真正满足某一特殊领域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方向调整为:传统文科专业到“新文科”专业的转变;从语言人才到“语言服务人才”的转变;从一精一会(英语)到一精多会(复语)的转变。尤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1]。时代在变革,国家、社会、市场有需求。高校为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迫在眉睫。所以,翻译专业教学体系除了为本科生探索系统的翻译知识或者研究翻译方法之外,更要满足国家“一带一路”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专业知识和广度的相关领域知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也愈来愈重视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
一、生态翻译学与翻译专业教学
本文从翻译教育生态子系统层面进行分析,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系统的重点,在于注重总系统和各子系统架构的连接关系。翻译教育的重点在于,同样注重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与教学方法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各种因素存在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可视为一个整体来翻译和解析出各要素的关联[2]。翻译生态系统,包括各个子系统和翻译本体。目前,全球文化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深入各个领域,包含技术、科技、经济等,对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向寻求专业翻译人才,从事专业性和实现教学体系应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的方向转变。翻译专业教学体系要不断调整,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竞争力,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以翻译专业教学的层次和模式都应从整体上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生态翻译学对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技巧教学由基于语法的分项讲解到面向实践的整体关联;二是由译文正误辨析文体效果的综观审美;三是翻译教材编撰由语法体系为基础转向以翻译生态环境为背景;四是转变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由“授”与“受”转向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命体的平等互动,是翻译教学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体现[3]。
二、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汉语和外语两方面语言技能的训练,毕业生应达到具有较为扎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较为流利的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口笔译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了解翻译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熟悉翻译的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而从翻译生态环境宏观视角审视当前的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已脱离了翻译生态,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未适应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
(二)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是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基础,忽略了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外部因素,以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生态子系统。译者的最终目标是用英语转换信息,促进技术、科学、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而不仅仅是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与翻译实践技巧。
(三)教学师资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缺少极强的翻译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高校扩招后生源增加,导致翻译专业的课程一部分由商务英语专业或公共外语专业教师分担。沉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从事科研项目,造成翻译专业教师从业后很少继续深造和自我提升去适应当前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发展。
(四)教材建设
中国翻译教材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变革,对翻译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教学的生态环境制约着教材建设的编撰和理念。教材内容主要以语法内容和翻译理论为主,跨学科研究的出版教材凤毛麟角,较少涉及某一特定领域学科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已经出版的翻译教材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创新不足。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筛选时很难抉择适合本校层次的教材。而教材更新速度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也无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三、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增加。涉及国际合作领域的有文化、科技、教育、贸易等工作。翻译专业教学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特定领域的语言服务工作。让翻译专业从单一的学科中走出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结合其他特定领域的具体翻译生态环境进行专门用途的练习,除了掌握这一特定领域的常识还要熟练应用特定语类的语篇结构、话语方式和句法结构等。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而不是工作企业继续对半成品再加工。翻译专业侧重培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翻译人员具备较强的双语转换能力、人文素养、国际跨语言翻译能力,具备高度的理论、翻译、百科与文化知识,可灵活转换语言,转述表达者的真实语言、情感、诉求等。要具备熟练和专业的翻译技巧,在口译、笔译、行动翻译方面都要满足跨语言翻译并能够从事教学实践的要求[4]。翻译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翻译方式、联动技巧,并与外部环境产生联动和适应性,突出翻译教学的成效和终极作用。为构建特色翻译专业人才体系,改革后的翻译教学培养目标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强调翻译技术能力和基本研究素养的培养,全面贯彻内涵或发展,积极推动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日益完善,为翻译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特定领域工作夯实基础。
(二)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调整后,课程设置就不能保留原来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也不能重视文学翻译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某一特定领域的语言服务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有颠覆性的改变,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对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创新构建措施。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5]。泉州经济发展领域以服装为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结合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的阿拉伯语专业的优势,翻译专业的学生可以既精通英语翻译又会一门阿拉伯语,这种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要。翻译实践类课程:英语基础训练、英语能力拓展、笔译实践、口译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翻译实践报告、英语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等。翻译技术类课程:机器辅助翻译、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翻译行业类课程:服装产业的基础知识、外贸单证、国贸实务。翻译教学是根据课程设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双语转换、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还要重视翻译技术的综合运用。对于双语转换而言,双语之间交流、转换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对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了如指掌。对于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而言,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任何翻译理论知识都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难免会遇到重重阻碍。因此,翻译专业学生必须熟练应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技术:人类社会已迈入人工智能时代,这对翻译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6]。翻译技术课程主要提升学生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师资
“译者中心”翻译理念特别强调译者(翻译专业学生)素质、译者的成绩、阅历、能力与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关联。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后对翻译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求转型。传统的翻译教师仅仅掌握翻译基础理论与翻译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门用途英语的语域分析、语类分析、元话语理论等。学校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为翻译专业教师提供访学、游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拓展某一特定领域知识视野,深入了解和熟悉这一具体领域的专业知识内容结构需要用什么语言形式转换。他们还必须和具体领域的共同工作者(阿拉伯专业或工业领域的专家)合作,研究英语在工业领域中使用的句式结构、专业术语、句法结构等。加强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高等学校的翻译专业教师不但具有大量的翻译教学经验,还要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将翻译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应当对建设专业化和实践型的师资队伍给予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不同专业的教师。此外,翻译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技术和新发展,对学习保有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由于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翻译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因此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校企合作,提高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认知。同时,也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加强学术交流和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充分了解翻译实践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思维和生活等信息,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大有益处。
(四)教材建设
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专业教学,要注重对客观主体需求进行演示和翻译表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专业的教学体系并提供新型的翻译学习材料。生态翻译专业的教学重点,需要符合“三原则”“四条件”“五个性”这几个要素。一是在翻译教材中建立一种良好的知识生态关系,加强翻译知识与生活之间,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之间以及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二是在教材中应拓展翻译含义的外延。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适应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三是教学选材要来源于生活,强调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教材中,要突出译者的能动地位,强调人和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四是教材里要提出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为衡量译作的标准[7]。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可以将选择理论作为指导,以翻译产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水平与客观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个生态范式的全新教材翻译专业教材体系。教材的选取方面可以关注材料的真实性、翻译的可操作性、内容的真实性、水平的切合性和练习的针对性等。复旦大学陶友兰就在其研究著作中,对我国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的建设,进行背景和历次资料调研,介绍了历年来我国翻译教育专业和相关教材的设计、应用、实践情况。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翻译教育领域基本上采用全新的翻译教材、教学生态系统、教学内容,来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互动教学与学习关系,并促进翻译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外部环境的联动关系。而对翻译教材的教学应用,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翻译主体要明确翻译观点,转述并带动学习者与外部环境及其他关联知识的有机协调,翻译的教学资料和题材可以从公众号、视频音频网站、电视、电影等多种网络资源中获取,呼应时代发展。
四、结语
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必须优化专业结构,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担当时代使命。翻译专业教学不仅是为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而是要培养翻译专业学生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服务来获得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交流,助力国家区域战略,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生态翻译教学系统强调诸多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本文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建设等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达到动态平衡,才能提高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翻译专业教学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教学外部环境[8]。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语专业结构调整途径和范式转型:从1.0到2.0[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3):138-14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32(1):34-36.
[3]蔡基刚.高校翻译专业范式转移:从翻译专业(1.0)到语言服务专业(2.0)[J].上海翻译,2019(4):54-59+95
[4]蔡基刚.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纪念《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发表22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2020(1):44-57.
[5]崔启亮.语言服务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杂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9(2):8-12.
[6]崔启亮.MTI翻译技术教学体系设计[J].中国翻译,2019,40(5):80-86.
[7]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6+95.
[8]刘珊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教学观探析[J].今日财富,2020(14):11-12.
作者:高海波 陈安玲 单位: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 上一篇: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
- 下一篇:体育教学与核心力量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