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质量与实践
时间:2022-08-08 08:48:28
导语:大学生信息化能力培养质量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并不断探索农学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人才,农学类专业学生在信息化能力方面的培养更加应该得到重视。然而,因为当前农学专业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科交叉欠融合,学生学习目的模糊、知识跨度大、课程标准不清晰以及考核评价方式存在弊端等问题。文中提出的具体措施是经过多年探索农学类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且经过多次教学改革实践后得出的方法。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化能力
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加快“四新”科的建设,高等院校已成为新农科建设的主阵地。然而,我国的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缺陷,部分高校不重视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培养模式相对较落后等现象。新农科背景下对于农学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要做出相应改变才有可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时代[2]。农科建设的核心重点工作就是农学类学生的教育工作,农学类学生的教育工作要走协同发展、多元发展、融合发展的道路,同时结合产业优势,为农学类学生的教育注入更多新鲜动力,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3]。
1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在我国,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慕课、网络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如同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不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其原因是信息技术能够将声音或图像等多种数据形式融合在一起,把原本抽象、复杂的内容转化成生动、直观并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进而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4]。如何结合信息化课程建设我国高等农林类专业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深思。通过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并阅读大量文献后总结出目前大多数高校农学类专业开设的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5个方面:(1)学习目的模糊目标不明确是农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5]。(2)知识跨度大,学习困难针对农学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而言,其性质不同于大一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两类课程在逻辑思维上有着很大差别。程序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分析问题、编码、调试等步骤才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逐渐形成程序设计思想。因此面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农业专业学生,首先要培养逻辑思维才是最重要的[6]。(3)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导致学生在实验课过程中多数面向的是课本中验证性的实验,却没有将农学类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生编程思想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本专业的知识,造成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缺失[7][8]。(4)教学模式单一《Pytho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基础》等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许多应用型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均属于技能型课程,然而老师一般都仅借助多媒体满堂灌形式授课。(5)课程标准不清晰,考核评价方式存在弊端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大多数高校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相似,即期末考试成绩由机考成绩、实验成绩以及平时出勤考核三部分。
2提升学生信息化能力策略
目前很多院校开展了程序设计类MOOC的教学,然而迅速发展的MOOC也逐渐暴露出不乐观的方面。授课过程中过度使用MOOC,反而会造成学生情绪波动或者是答疑不及时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14]。本次研究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根据OBE的理念[9],制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方案。期望在之前MOOC+翻转课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同步SPOC教学模式,并且制定出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大纲,对于线上课程资源设计、线下教学中的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有所改革,不断探索出适合农学类专业学生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中的教学模式,即将OBE融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课内外互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10]。
3具体措施
主要包含3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第二,合理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第三,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接下来分别从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设计三方面阐述具体措施。
3.1课程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设计以《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通过引入校内SPOC中该课程教学视频,并插入MOOC中未涉及到的相关章节的视频(由授课教师自行录制的操作视频课程),重构课程知识内容。(2)教学考核和评价设计为了避免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现象,对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课程考核围绕以能力为中心开展全过程考核,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编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程考核经常化、过程化和多元化[11]。建议采用基于能力提升的测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是在授课前就让学生明确课程的目标和测评的要求,目的是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教师编写课程标准,注明教学内容,写出每个模块的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要具体到可操作可量化,这样一来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就可以给出合理综合性的评价[12]。
3.2课程的建设
(1)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建设针对农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学校已自建MOOC,所以选择超星、爱课程平台。(2)教学资源建设利用VB高级语言开发QQ登录以及聊天界面,或者微信、抖音APP的界面等,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老师们依据MOOC资源,不断完善授课内容,自行录制短小、精悍、易懂的操作短视频以便学生不断巩固学习内容[13]。
3.3教学设计
(1)线上-准备好课前教学环节工作教师按照授课计划提前发布推送学习资源及相关任务,学生接收到通知后,根据任务清单,使用移动端设备(如手机)或者PC端实现在线的学习。教师通过后台监控了解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通过进入讨论区和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提前通知学生在某一时间段进入在线课堂进行直播答疑或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诸如签到、抢答、主题讨论、分组答题等在线功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为面对面的教学环节的开展做好准备[14]。(2)线下与线上结合-组织好面对面教学环节工作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改变授课地点全部在实验室,并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努力上好每一堂课”的理念,为不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要避免第一次课就讲授大量理论知识。接下来教师对线上的学习情况进行介绍,接着阐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提问、答疑、测验或者阐述的方式进行。在实践环节时,教师布置程序任务并以此为主线开展分组探讨。通过开展诸如“头脑风暴”等趣味性的活动,跟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实验课中学习的知识同所学专业课内容结合起来会更有成效。譬如,农学类土地盐碱含量、农产品腐蚀速度等实验数值的预测,再如植物保护、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森林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数据的分析和管理等实际案例[13]。将以上有趣的案例同实验内容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实验新课题,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3)线下–巩固和拓展课后教学环节工作课后,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后作业,自主录制讲解操作视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推送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广度和深度的思考,教师通过平台对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不断的查找原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后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案。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都有设定必要的考核和成绩占比,就是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挑战,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程铃钫 赖晓燕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上一篇:红色文化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 下一篇: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