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及破解路径
时间:2022-08-05 09:09:57
导语: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及破解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在促进城乡协调、改善、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表现出“内卷化”倾向。通过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出发,将SCP范式运用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寻找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的成因,然后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去内卷化”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SCP范式;内卷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乡村旅游掀起浪潮。美丽乡村成为人们选择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以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为核心的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有机结合了乡村风貌和旅游观光,是各地区发展旅游的亮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旅游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对于促进城乡协调、改善乡村人民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从现实出发也要看到,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还存在着市场主体薄弱、弱、政府主导性过强、发展效益等问题。在质量和效益两方面,都离新时代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出构成基本认识的“内卷化”倾向。鉴于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寻找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的形成原因,探索破解“内卷化”的相关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内卷化与乡村旅游内卷化
“内卷化”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研究联系较为紧密,目前,广大学者用“内卷化”概念来解释我国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2004年)最早提出“内卷化”概念,具体是指当社会或经济体达到了最终的形态以后,不能形成稳定状态,也不能转变成其他新的形态,只能在内部不断循环发展,使其变得更加复杂[1]。经济学家格尔茨以爪哇的水稻农业为例进行研究,将“内卷化”概念深入运用到了农业经济分析中,指出在农业用地面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劳动力不断投入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水稻产量却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就是“内卷”。随后,我国学者黄宗志通过分析华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将中国农业的“内卷”现象提了出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2][3]。此后,越来越多领域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将“内卷化”概念运用到相关问题研究中。高水红(2020)发现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内卷”现象,并指出“内卷化”的本质就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是社会或者经济体没有实际效益提升和发展的变化和增长。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卷化”是指: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不断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只在量上有所增加,其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难以符合新时代“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当地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其拥有突出的人经济、生态等价值,发展该产业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地区劳动力就业,并且乡村旅游产业是关联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可以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推动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正因为乡村旅游产业具有以上特征,国家和各地区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由起步晚、起点低、经验少、力量弱,使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境,暴露出诸多问题,“内卷化”倾向开始显现。
三、基于SCP范式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成因
(一)市场结构
旅游市场结构具体是指涉及旅游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如旅游企业、政府、游客之间的相互关系[5]。旅游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旅游市场的集中度情况以及旅游产品差异化等构成旅游市场结构。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统计报告得知,截至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有1000个,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人数为12.07亿人,与2019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30.9亿人次相比,下降了60.9%,主要是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上乡村旅游空间不可移动性,给乡村旅游按下了“暂停键”;2019年我国旅游业营业收入为达到6.63万亿元,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仅为8500亿元,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旅游营业总收入的12.82%。由此可知乡村旅游村的数量较多,但是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较小,旅游市场集中度水平相对较低。在产品差异化方面,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产品差异化小,同质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没有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地方特色,多数乡村地区并没有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达到“一村一特”要求。在市场进退壁垒方面,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由于产品差异化小,市场集中度低,从而形成了进入壁垒较低,退出壁垒较高的特点。由于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再加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刺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导致进入壁垒低,由于乡村旅游中,相关服务领域的资产专用性强,沉默成本大,再加上制度不完善,使得退出壁垒高,这也导致了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低效率。
(二)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市场行为是指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政府、村民、社区、旅行企业等相关经营主体在市场结构的约束下,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绩效如利润、市场占有份额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为措施。在价格行为方面,价格竞争过度。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产品差异化小,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使得价格行为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从而造成了激烈且低端的价格战,一些旅游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采取一些不合理的定价行为。在非价格行为方面,非价格竞争又不足。首先,由于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相关法律法也是处于发展过程,还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缺少创新与竞争,使得产品差异化竞争较弱。其次,由于大多数旅游企业受自身和客观约束,没能真正意义上对品牌竞争进行规划及实施,使得品牌竞争也不明显。最后,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希望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来实现这些目标,但由于各种环境条件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使得很多结果适得其反[6]。
(三)市场绩效
首先,我国乡村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总数正在大幅增长。从宏观上看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但是从微观上看,必须弄清楚的是乡村旅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景区门票,而围绕旅游核心要素的大部分住宿和餐饮行业却处于亏损状态,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旅行社、饭店、酒店等业务管理不善;另一个是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导致相关旅游企业利润率低下。其次,从利润水平来看,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处于向外部延伸的阶段,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旅游市场扩大,相应的旅游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整体上市场竞争激烈,就经营主体而言,其力量较弱,不具有竞争优势。总体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市场配置效率不高,相关的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虽然量在增长,但发展速度缓慢,没有形成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尚未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内卷化成因
1.乡村旅游市场主体薄弱受制于乡村旅游起步晚、起点低等问题,乡村旅游市场主体薄弱特征较为明显,与新时代所要求的组织方式不匹配。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目前其经营主体大多是家庭或者个体,采取自发性的农家乐经营方式经营。虽然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外来资本的投入,但受制于乡村景区分散、开发难度大等约束,也只能采取家庭或者个体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就造成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民宿、餐饮等行业没能达到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水平。并且,这种经营方式很难找到自己乡村具有核心吸引物的亮点,不能因地制宜的定位自己的发展特色,造成乡村景区辐射力度及知名度都不高的现象。再者,经营主体小、散、弱就意味着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及监督,就会造成很多地方盲目、无序地开发,使的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带来无序竞争和资源消耗,降低了经济、社会、文化效率,从而带来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卷化”。2.政府主导力量太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企业大多选择开发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落后、发展缓慢的村庄,这样的特征就导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就要采取政府指导的发展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主导力量越来越强,同时,又这种主导力量所带来的弊端也显现出来。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政府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颁布相关的政策引导,实施管理规范等来刺激及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人才、技术、土地、组织、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坚实大保障,可以看出其主导力量十分强硬。但是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还得靠乡村的内生动力,如果政府一直维持这样对待主导力量,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吸引外界资金的投入,而越来越依赖政府,让市场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造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引起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卷化”。3.乡村旅游发展效益不高前面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用SCP范式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一方面存在规模小、市场集中度水平低,产品差异化小、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突出,市场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等问题,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在价格行为方面,价格竞争过度,在非价格行为方面,非价格竞争又不足。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乡村旅游发展效益不高,如下表所示,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接待人次为30.9亿人次,同比增长了3.00%,乡村旅游收入达到了8500亿元,同比增长了6.25%。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与全国旅游总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与乡村旅游的人次增长并没有保持一致,且每年的差距逐步增大,表现出“内卷化”特征。
四、乡村旅游业产业内卷化的破解路径
(一)因地制宜布局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最初起源于农业旅游,不同于大规模的城市旅游和景观旅游,其本质是一种“农业景观+乡土文化+旅游”的农文旅融合的旅游。因此,破解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时,政府及相关旅游企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在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结合本地乡土文化,注重生态、文化等的保护和传承,合理布局乡村旅游产业。首先要充分利用发挥当地资源环境,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力度,打开全面布局、全景开发的宏观格局。其次是围绕自己乡村特色定位,进行景观、村容村貌的改善。对现有农村违章建筑进行合理拆除,对危房进行及景观进行修复,整治农户庭院、建筑外观,提高村容村貌,突出乡村特色,美化乡村旅游产业环境。
(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产业成为许多乡村地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然而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产业去“内卷化”必须考虑如何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促进乡村游提质增效。首先,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采取“企业+合作社+村名”、“党支部+企业+村名”等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主体,盘活闲置资源。通过科学公平划分空闲的农房、土地、闲置的学校等建筑物、相关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景观以及旅游资源等,促进资源转化为资产,以入股的方式将农村的各项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其次是加强乡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打破原有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业态。将乡村旅游产业同种养殖业、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精准设计其深度融合路径,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的特色的产研学文化、观光体验、生态旅游、康养文旅等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产业主要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核心要素展开的旅游活动,是一种服务业,而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个人素质与技能水平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破解乡村旅游产业“内卷化”的过程当中,应注重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建设旅游人才队伍。一是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让这批复合型的人才积极主动产业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次是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当地居民的内生动力,定期开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居民,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四)推动政策优化,提供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保障。结合相关政策,向镇政府、县政府申请乡村振兴产业扶持资金。村干部及相关负责人走访对口扶持及县级龙头企业,宣传乡村优势产业,实施“点对点”引资。吸取村民闲散自有资金入股合作,选取地区涉及“三农”信贷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合适的融资担保产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小贷款,增加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人才保障方面,注重培养和引进结合,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乡村人才制度改革。
作者:余美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式与策略
- 下一篇:探究书法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运用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