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税制体系路径
时间:2022-07-27 14:35:09
导语:双碳目标下绿色税制体系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可持续发展经济理念下,本文主要通过对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主体税种的研究与分析,搭建系统性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发挥绿色税制体系功能,实现绿色税制与降碳需求协同增效,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税制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有关建议,进而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绿色税制体系;碳达峰;碳中和
1绿色税制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提出了具有环保特点的绿色税收的经济学概念。然而直至现在,绿色税收仍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但在荷兰国际财税文献局出版的《IBFD国际税收辞汇》中,“绿色税收”被解释为:“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所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因此,绿色税制体系不是专指一种环保税,而是各种具有环保功能的税种的联合。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诸多环境问题。碳排放量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简单意义上碳排放量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在某一时刻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
2中国绿色税制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环境保护税征税范围较窄,征收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实行的环境保护税覆盖范围有限,有许多领域尚未涉及,如光污染、白色污染、车辆污染物排放、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征收范围的有限大大影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另外,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尚未形成完备的征管制度,存在环保资金筹集制度不完善、使用监督不到位以及环保资金专款专用问题等。
2.2税收政策统一性和协调性仍需加强
我国绿色税制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税收政策统一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应当建设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城建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相关税种协同发展的绿色税制体系。目前,不同税种的主体目标取向各不相同,导致彼此间协调配合也不足。虽然都对环境保护的经济生产活动给予了一定优惠,但是调节力度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税收功能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仅凭靠环境保护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当前资源税方面征收系统不够完整,征收范围尚有提升空间,如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等都不在征收范围内。消费税方面,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征税对象应当进一步加征或提高税率,如塑料包装品、一次性木筷等。车船税方面,对于高尾气排放量的车船提高征收税率,应加强监控体系。城建税方面,对于主动进行环保研发的企业减免税负,对于污染排放连年累加的企业增加税负。增值税和所得税方面,环保行业范围尚不明确,对于环保节能产品应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加强企业环保的主动性。
2.3绿色税负较低,不利于提高企业及个人的治理主动性
在环境保护税税负低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及个人往往会选择负担较低的环境保护税而放弃环境污染治理,不利于环境保护和长远发展,与设立环境保护税的目的背道而驰[2]。反之,如果环境保护税税率较高,企业需承担较大的代价去排污,就会主动去管理、约束、治理污染排放。而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税税率普遍偏低,亟须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整。
2.4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有待丰富和提高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对节能环保行为长期有效的支持,难以形成长期激励。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种类较少,大多以税收减免为主,对于主动进行环保节能行为的企业更应当实施优惠税率、差别征税、税收返还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企业实施环保节能的主动性[3]。
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难点
3.1能源结构碳比例过重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重大挑战。中国能源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高碳、高煤的系统,据统计,绝大部分能源都消耗在各生产和服务部门,与个人直接相关的生活耗能较少,因此亟须改变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应用低碳环保能源。
3.2产业结构高碳行业占比高
世界公认的高碳且难减排的行业在我国占比较高,如煤炭、钢铁、石化和水泥等行业。而产业结构占比高和能源利用效率低都是降碳的难点所在。应当结合我国产业特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和信息数字化,加快企业主动重视绿色创新产业发展。
3.3部分地区碳能源依赖性强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需求仍保持刚性增长。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很多地区对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趋势,尤其是部分西部地区仍以高碳工业行业经济结构为主体,较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型,容易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既要满足居民现阶段能源安全需求,又要推进能源结构稳步转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3.4低碳清洁能源仍需挖掘与推广
核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投放与应用仍有一定局限性。核能的开发成本和建设管理要求都较高。中国水力资源开发程度虽然已经较高,但是受到地域地形限制。太阳能和风能仍不够稳定,难以长时间稳定供应。生物质能的热量较低,替代煤炭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也要考虑对农业生产部门的影响。总而言之,替代能源的铺设成本和开发技术仍是突破性问题。
4关于完善中国绿色税制体系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4.1健全环保节能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性支持
绿色税制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政策支撑。自从我国2018年征收环境保护税以来,税制运行较为平稳,对于企业既有反向倒逼功能,也有正向激励功能。但目前出台的政策较为单一,仍有调控空间,联合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城建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构建一个完善的税收体系,对于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大积极影响。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政策角度出发,把握好绿色税收、绿色预算、绿色投资等工具,引导企业转向或从事绿色低碳能源行业,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行业发展的环境。但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更要注重企业转型风险,保障市场经济运转正常,防止发生过度反应,结合各地情况深化改革具体政策的实施[4]。
4.2推动主体税种协同发展,发挥财政税收功能
构建和完善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多项主体税种协调配合的绿色税制体系,有效发挥财政税收作用。我国最终要建成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要加强环境保护税与资源税的配合,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是辩证统一的。提高对环境有害产品的流通税率可以提高其破坏环境的成本。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有色金属、森林和湿地资源等,更应当被涵盖在资源税征收范围内。消费税可以通过收入分配调节的途径,发挥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针对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在生产或批发销售环节征收一定的消费税,进而控制资源过度开采问题。车船税方面,进一步引导电动节能汽车研发与推广,引导绿色出行。同时实行差别化征税,对于尾气排放量大的车辆给予较高的税率,促使人们低碳用车。城建税方面,对于从事高污染行业的企业以较高的税率征收税额,对于从事低碳节能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所得税方面,可以通过对环保节能产品、环境保护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降低企业及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成本。
4.3加大征管力度,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
统筹推动各地健全绿色税种征管协作机制,开设绿色税种申报专窗和咨询专岗,宣传相关环保优惠政策,实现绿色纳税无死角。数智化时代下,利用好大数据智能征税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构建税收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征税纳税工作持续增效,做到精准纳税。在推进绿色税制体系落地过程中,加大与生态环境部门等部门的合作,提高涉税信息精准度,深入开展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涉税信息不仅范围广,而且数据复杂度高。税收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信息误差。在收集涉税信息时就必须加大征管力度,确保企业税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大偷税漏税惩罚力度,严禁出现虚假税务信息。因此,平台的信息共享功能用处颇多,多方位多角度监管涉税信息,不给违法企业留空子。
4.4加强企业降碳排污主动性,制定适宜和丰富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加强每个企业降碳排污的主动性,“双碳”目标的实施进程才会更加顺利。应当设立更多种多样的税收优惠方式来吸引企业主动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例如,利用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差别征税、税收返还等多种形式,对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技术研发和使用环保新能源等行为予以支持与鼓励。为了协同“创新”与“绿色”,应当设立多种多样的税收优惠方式,提倡和鼓励企业在绿色的基础上研发新技术,以及加大氢能、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研发利用。
5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值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时期,应当尽快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以环境保护税为核心、多项主体税种协调配合的绿色税制体系,发挥税收政策对企业生产行为的调节作用,协同资源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多税种,形成对企业的长期激励,鼓励企业形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行为体系。通过扩大征收范围,提高环保税率,加大征管力度,完善征税信息共享平台,制定更加丰富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助力企业绿色生态化发展,加速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有效发挥财政税收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书博,霍德鑫.“十四五”时期的税制改革趋势研究[J].税务研究,2021(2):20-25.
[2]张思茵.我国绿色税法之体系定位与制度完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4):1-5.
[3]牛丽敏.浅析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J].商讯,2021(4):90-91.
[4]郑晓瑛.中国绿色税收环保效应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20.
作者:贾岚 李子怡 刘鹏飞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 上一篇:BIM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的应用
- 下一篇: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