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及策略

时间:2022-07-26 11:01:56

导语: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及策略

【摘要】利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推动水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文章主要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智慧水务视角下的水务数字化转型策略

【关键词】水务行业;智慧水务;数字化转型

1引言

为创建美丽文明城市、加强城镇化建设,国家对水务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水务行业以智慧水务理念为引导,立足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行业现状,全面分析水务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根据相关企业数字化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并明确数字水务发展趋势,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供水、排水、水环境治理等问题。

2智慧水务概述

智慧水务也指水务信息化、数字化,和传统的人工信息传递、走访等工作有很大不同,可以将传统水务工作中的具体流程、基本要求和内容等,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转变为自动化、多终端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最终形成信息化水务工作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比如大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分析等,主动、智能化地获取关键性信息,以此辅助决策和执行既定的水务工作。当前已经有许多具体应用,比如视频、图片识水、河道箱涵盖流、水力模型风险评估等。对水务行业而言,智慧水务建设可以实现环保、绿色、发展的水务建设理念,为水务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3水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3.1水务数字化转型机遇

3.1.1产业发展引领当前水务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促使水务产业新格局逐渐形成,拓宽了水务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提出加强产业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力度,要求产业向低耗能、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对此,水务企业的业务向着上游水资源节约、下游水环境治理转变。一些小企业纷纷整合、集中,打造水务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一体化格局,部分中小企业细分水务领域,综合布局。在市场化经济环境下,部分产业链开发商也发挥产业效应,通过合并融资,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加强了行业数字化平台建设、设备升级、新技术和工艺研发。在此发展趋势下,智慧水务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团队加入,各种新技术、新理念、资金和人才的加入,有效推动了水务产业转型升级。在各种新机遇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中,传统水务企业纷纷创新升级,逐渐向着规模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数字水务理念下,实现了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业务拓展等环节的创新发展。3.1.2政策鼓励当前,国家、地方、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水务发展政策,为数字化水务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也为数字化水务转型营造了发展空间。①国家政策在顶层规划、目标指引、发展战略扶持上提供了机遇。提出信息化建设、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且以《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通知》的形式,要求各企业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此实现智能化发展。②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水务企业数字转型路径和实践探索。给出发展数字政府、智慧企业的相关措施和方针,为水务企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③当地责任部门通过各项对策,提高了水务企业的数字化发展能力,对企业转型指明了目标、任务和方法。3.1.3市场驱动的活力数字经济为水务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活力。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产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人们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根据相关数字经济统计分析,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由2006年的3.5万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20年的39.3万亿元人民币。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上升了38.7%。我国“十四五”经济发展规模指标中也指出,未来数字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会增长10%,其中数字化红利价值显而易见。3.1.4技术驱动在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下,传统水务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以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有效构建了水务数字化运营场景,为智慧水务带来4大优势。①实时感知。通过异构系统和智能设备连接,可以实时、全方位监测水文和水质变化情况。②有效连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数据共享。③智慧应用。通过物联网、数据库、智能决策技术,促使洪涝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服务等业务实现了综合控制和运行,促使管理更加高效。④协同运行。在水务综合信息化平台上,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调度、跨区域管理,有效保证城市供水和排水。

3.2水务数字化转型挑战

3.2.1问题各城市水务系统复杂、流程繁琐、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行业数字化和环节数字化无法对接。水务企业顶层规划力度不足,发展路径和方法不科学,水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企业战略目标不符,导致应用系统管理松散。水务运营环节对接不顺利、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供排水精细化、标准化较低,基础保障不足,运营管理成本高、节能效率低。多个企业仍然处于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数字技术支撑力不足,在应用数字技术、数字资源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水务行业产业链和用户链有待完善,数字化价值变现能力差,生态链构建问题大,新服务不足。3.2.2挑战当前,智慧水务建设难点多,虽然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但是运营模式、认知、技术等创新还不足,主要受到传统供排水模式、理念的影响,传统业务和数字化技术还没有充分结合,数字化转型直接促使传统业务模式退出舞台。在数字化转型中因业务、组织、流程和链条方面的壁垒问题,在全业态水务数字构建上进展缓慢。此外,水务企业的传统理念、排水工艺与新技术融合还存在问题,多元化、多维度技术支撑体系还有待完善。

4水务数字化转型策略

4.1加强水务工作和互联网的结合

水务行业需要将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一体化数字水务结合空间,创新水务管理模式、把握行业新形态、引用各种新技术,以此打造智慧水务个性特点。依靠数字水务空间,提高水务管理运营能力和水平,拓宽业务范围,挖掘商业价值,提高水务创新能力。①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建立节能、高效的新型水务数字化运行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建立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数字管控平台,构建全域智能感应体系,通过多维、多领域数据共享和共建,打造数字全景化的智慧水务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创建城市供水、排水、治水的数字生态系统,以此实现全业态平台化管理,有效推动水务生产、运行、服务、管理、决策的一体化建设。②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打造全链智慧水务产业生态圈,整合内外资源,深度产业联盟,有效发挥企业优势,创建特色水务产出品牌、服务品牌,最终依靠全域产业链,促使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深度融合,最终推动水务产业健康发展。③以用户互联网为核心,创新水务商业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服务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具有优势和标准化的服务,提高企业与用户的黏性,打造网上特色商城,为多领域用户提供更加个性、高端的服务。

4.2构建数字水务标准体系

行业需要加强重视,立足于国家标准、立项要求,建立标准智慧水务建设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有效解决传统智慧水务建设交叉、混乱的问题。对此,在具体建设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疏通具体流程、整体规划、综合布局,细化各层级、各模块、各环节标准,有效指导水务建设。另外,相关管理单位、水务企业、高校、开发商和建设单位等,都需要全面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全面参与到智慧水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网络信息平台等,构建先进、适用性强、可靠的数字水务标准体系,最终推动智慧水务的规范化发展。

4.3提高智慧水务数据质量

水务企业需要利用新技术加强数据更新和数据精准性,对于重复数据、错误数据、不全数据、数据异常等问题进行整改,以此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最终为厂站能耗统计、产品销售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结果,确保管理人员更加精准地进行水务决策。另外,企业需要注意数据导致的设备故障、运行不稳定问题,对此通过数据更新和整改,有效解决隐患问题,最终确保供水和排水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4.4加强技术研究并提高技术效能

新技术在水务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和水务应用深度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供排水处理工艺模型、管网水力模型、智能优化算法等[1-2],具体需要有两方面。1)智能规划利用数字模型对工程位置、范围进行明确,并对工程规模、参数进行优化,对工程预期效果进行评估,以此保证项目规划和投资的科学合理,最终为区域总体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为厂区建设、管网建设提供量化评估手段。2)智慧运行在我国监测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发展下,促使供排水厂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调控转变,促使厂区各岗位、各环节实现无人值守,工艺和流程的智能化,推动厂内生产建设的稳定、高效运行。另外,依靠新技术也可以根据管网实际运行情况建立动态化水力模型,对水力系统进行调度,并依据预测算法、人工智能分析法,对管网、管路运行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解决。可通过事前模拟强化管网控制,便于科学调度,确保水力系统稳定运行。

5结语

未来,水务行业需要以新视角来看待当前的发展,注重跟随时代潮流,主动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明确数字化水务发展的难点和关键点。①加强水务产业数字化发展,完善数字水务产业价值链、经济链、生态链,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需要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②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数字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创新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完善智能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智能水务业务流程、推动水务模式创新,以此实现智能化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董海天.关于“智慧水务”平台系统的构建及关键技术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2):22-24.

[2]张岩,张磊.论智慧水务平台科研数据管理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3):90-91+98.166

作者:王君晗 单位:西城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