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管理跨界融合与创新
时间:2022-07-26 08:57:36
导语:新时代艺术管理跨界融合与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场馆、艺术事业和艺术服务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展现艺术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力量,应积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基本形式,充分发挥艺术创作带来的社会价值和跨界作用,释放发展动力,以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现实需要。
艺术管理作为兼具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专业学科,应在新形势和新景观下,对标商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等,发挥其跨界作用,激发其发展动力。具体而言,在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机制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领域的变革和重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管理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从当前发展环境来看,新文科广跨界、泛融合,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发展,传统文化和认知形态逐渐难以适应新一轮全球化发展。通过综合高校深耕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激活艺术管理广域融合、泛在创新的功能特点,在凸显院校优势特点的同时,促进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和科技化转型发展。此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能在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在坚实人才的基础上推动文化治理创新发展[1]。
分析艺术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创新
基于美好生活需求创新艺术管理虽然当前信息化环境给艺术管理带来了无限可能,但这也使艺术行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所以,相较于线下艺术,云端剧院、阳台歌手、线上虚拟音乐会和云游博物馆等艺术力量越发蓬勃发展,在探索出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因此,在创新跨界融合下的艺术管理时,要让丰富的艺术资源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基于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极度渴望,构建艺术叙事场景或举办线上艺术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管理的作用。艺术具有极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事业,所以创新的关键是艺术资源的转变方法。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用“互联网+艺术资源”创新艺术管理时,要将人文关怀和经世致用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在艺术市场过度商业化的当下,积极与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进行人才连接,适当减少艺术的商业价值,提高对艺术社会功能的重视程度,依托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激发艺术的文化价值,树立大文创思维、大人文远见,实现对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机制和方式的优化;依托该创新路径,将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打破艺术传统样式和类型的局限性,使其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基于相关市场拓展建设有章度的艺术管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艺术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大众对艺术行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加上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相关消费日趋活跃,尤其是新兴领域的艺术产品与活动,在丰富了艺术内容的同时,也为艺术管理和相关资源分配带来挑战。因此,在跨界融合和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艺术管理创新时,要明确把握社会对艺术的诉求,结合艺术市场拓展方向,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群众多元化的艺术消费需求,在人工智能和艺术之间寻找突破口,具体如下。第一,关注当前时代环境下群众出现的多元化艺术消费需求,优化艺术服务。在开展具体专业学科创新工作时,要明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使用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放眼未来社会变化与智能融合发展趋势,创造高品质艺术供给,依托供给侧改革引领艺术进步、审美提升,提高整体艺术文明水平。第二,寻找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艺术与商业、艺术版权与机械复制的突破口。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艺术发展方式改变,催生了大量艺术品消费需求。为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创新时要把握艺术与科技临界面,比如结合人工智能的自我深度学习和艺术创造的情感个性表达,打造艺术管理专业新业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2]。例如,影谱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AGC推出了一种新的视频图像,使视频能够实现智能化自动处理;微软公司开发了人工智能App“小冰”,这一程序的出现间接改变了人们的绘画方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输入想要的绘画,能够生成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第三,艺术管理的创新要注重多元化媒介的发展,立足于媒介发展改善人工智能技术属性,依托其跨界特点改善跨民族、跨地域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例如,抖音App上的中国功夫、中国刺绣、中国曲艺、中国古琴以及中国茶艺等频道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记录与分析。以受众为中心,依托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改善艺术管理市场环境。以上海某国际艺术节为例,其推出了“艺术教育、天空”等特色板块,并面向所有受众开放,人人都可以参与活动,这极大地增强了艺术与受众的互动。202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智能“云签约”模式和10个国家的10个演艺机构代表签订了第一批合作备忘录。通过人工智能体系,人类在工作与交流方面更加便捷。面向市场供给创新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不仅是新兴交叉学科,还是跨界融合的一种形式。在当前数字化生活场景增多、多元化消费提升的发展趋势下,要想进一步促进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就要面向市场,立足于学科交叉,开展针对知识的融合创新和数字化的教学方式革新,提高文化管理教育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依托泛在式的学习体系让艺术文明素质成为艺术教育的终身目标。因此,创新跨界融合下的艺术管理,不仅要进行单一学科和单个专业的转变,还要探索、尝试新型艺术产业领域、数字文化领域和互联时空领域。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学科融合、业态交叉的艺术发展需求,针对交叉学科领域新专业方向的融合趋势开展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创新,比如智能音乐信息科技、数字表演、视听艺术与学科、智能媒体等。培养专业人才最好采用研学社群的方式,通过建立项目群和导师群,集结业界人才,打造跨界人才,实现艺术管理专业学科结构的优化,从而满足社会对新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落实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时,还应结合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消费变化,比如目前受人们喜爱的无接触、泛在式的互动式场景体验,打造具有较高黏合度的艺术管理。黏合度的提升不仅需要结合互动体验和数字文化,还需要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度。对于艺术管理而言,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因此可以围绕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以此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还要提高对学科场景融合的重视,充分发挥先进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在打破时间、空间的数字文化消费和深度沉浸的数字体验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人们未来生活的主要场景,实现对艺术管理沉浸式数字场景的打造。除此之外,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将其作为内容生产、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重要空间区域,通过面向未来社会重启的认知进行文化管理专业生态的重塑,以此推动专业学科长远发展[3]。
思考艺术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路径
深刻认识全球化格局与中国化使命,落实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自艺术管理进入中国以来,相关研究与发展不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专业学科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落实的内容多是西方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经验。因此,在开展艺术管理跨界融合工作时,要注重基本国情与本土化发展,结合相关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与经验的同时,对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进行融合创新,在双循环战略思维下,构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艺术管理的跨界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借鉴国外艺术管理体系时,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复制和套用,而是要根据未来艺术机构发展的艺术管理趋势,积极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学科话语权的构建挑战,进而在借鉴中完善本土化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同时,扎根于中国艺术市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视野广阔、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专业。
数字智能与传统艺术的跨界融合
在信息化环境下,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具有融合创新的潜力,艺术市场也不例外。当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市场与实体经济正处于逐渐融合的状态,艺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愈发精准。在该发展趋势下,艺术管理应立足于自身高水平、广范围和深层次的业态融合基础,积极与数字智能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应充分体现艺术管理的人文属性,将艺术体验和生态经济进行有机融合,围绕中华优秀文化呈现独特的文明价值。在与数字智能进行深度跨界融合时,要注重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尤其是艺术遗产。此类资源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与见证,沉淀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在当前文化背景下,此类艺术资源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通过全面融合数字智能与传统艺术,能够使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应顺应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变革趋势,通过科技进步推动艺术变革。具体而言,在艺术管理中使用数字媒介,将网络空间作为文字、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内容的创作阵地。这不仅为艺术家、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较大的做事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创作的准入门槛,比如非遗绒花制作等。从传统艺术传播的角度来看,通过数字智能的深度跨界融合,能够极大地优化传统艺术的传输速度、内容和广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在5G网络普及的当下,人们甚至可以体验到由身处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共同演绎的零延时音乐会。除此之外,数字智能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融合还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近几年,有关数字智能赋能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应用愈发广泛,比如“教育技术+”“互联网+”等,通过混合教学、虚实结合等方式打破了艺术教育的原有模式,从而实现了艺术管理创新与知识传授的源流相生。融合技术以大数据为首,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构建了数字化环境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优化了新时代艺术管理学科。此外,在利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艺术的同时,要注意此类技术具备的无限复制特性,以及艺术创作的低门槛特性,对此,相关部门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利用健全的政策法规规范艺术市场交易,将具有市场远见、艺术素养和管理科学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管理跨界融合创新体系中[4]。艺术管理的泛在融合和纵深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首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往来带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多元借鉴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在这一发展环境下,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融合建设工作中,应立足于多元化精神需求,丰富、革新艺术公共服务供给,依托文化之力为激发与保持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支持,整体性地提高群众创造力,以实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在具体跨界融合创新中,要正确掌握人民的精神诉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依托泛在融合的艺术通识知识对艺术管理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依托纵深发展的专业学习领域将优质文化资源盘活,促进艺术市场活跃、艺术产品生产及消费,不断提升艺术供给方式方法、内容和工具的创新性,将其作为艺术管理融合发展的方向[5]。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管理进行跨界融合,促进其创新发展,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当前知识、学科、学术和话语评价体系等内容,提高对基础学科作用的重视程度,推动新文科建设,增强文化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开展艺术管理跨界融合工作,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内容,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依托坚实的人才基础使专业学科得以顺利对接新兴市场,改善传统艺术发展,打造特色优势艺术领域方向,从而深化文化自觉,促进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科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博.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4):2.
[2]范睿仪,宋芳仪.基于新文科的艺术管理跨界与融合——2020第二届全国艺术管理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1(01):150-153.
[3]周福英.构建“跨界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大学,2020(35):82-84.
[4]李缘.艺术、科技与管理的跨界及融合——兼述2019年第三届文化艺术管理(上海)国际会议[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01):155-158.
[5]汪海荣.媒体融合环境下艺术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2020(23):149-151+153.
作者:李雪琪 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
-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
- 下一篇:初教育思想对乡村语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