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扶贫审计思路及建议
时间:2022-07-25 09:16:46
导语:乡村振兴扶贫审计思路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五年过渡期,国家审计机关仍需开展扶贫、脱贫检查,充分发挥扶贫审计的作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以2020年中部六省扶贫审计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例,试图丰富乡村振兴扶贫审计基础研究,指出审计机关应创新乡村振兴扶贫审计工作思路,提高乡村振兴扶贫审计覆盖面,推进专业化、复合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振兴跟踪审计与专项审计,重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审计,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实。
关键词:乡村振兴;扶贫审计;专项审计
一、文献回顾
目前,学者们围绕乡村振兴、扶贫审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开展多项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一是扶贫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意义研究。石恒贵利用2016~2019年22个省级横截面数据对扶贫审计促进脱贫攻坚的效果进行检验,认为扶贫审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能促进扶贫治理能力,能够在国家扶贫治理中发挥政策落实、督促整改、免疫防御等作用。二是扶贫审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础理论研究。黄越认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会对乡村审计模式、主体、客体、内容、技术手段和结果落实等产生影响,应加强乡村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厘清和更新乡村审计主体、对象、客体、标准和结果等乡村审计要素的基本含义。三是扶贫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王晓红认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应从完善乡村审计制度、加强乡村审计人才培养和推广现代化审计技术应用方面为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人员和技术保障。于文波认为基层审计机关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亟须找准定位、统筹谋划,围绕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立足维护群众利益、聚焦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展开审计监督。综上,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现有文献对扶贫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在后扶贫时代,针对贫困户情况的复杂性、新脱贫户的不稳定性、脱贫户的迷茫性,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如何促进贫困治理,在扶贫审计方面较少进行全面、完整有效的研究和探索。鉴于此,本人以中部六省为例,基于“现实基础-思路分析-方法构建”的逻辑,试图丰富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扶贫审计的基础研究,为新时代大力开展扶贫审计提供方法启示。
二、中部六省后扶贫时代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020年,全国各地加强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六稳”“六保”,各省审计厅对2020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扎实推进了乡村振兴审计,围绕“治已病、防未病”工作目标,在真改、实纠、严防上持续用力,切实推进整改工作落地见效。中部六省是我国的粮食和人口大省,在乡村振兴审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审计署公布的中部六省的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及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为例,列举了中部六省在乡村振兴扶贫审计相关情况。山西省主要对5个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及后续扶持情况审计,发现部分扶贫产业项目效果欠佳;资金使用不规范5.4亿元;配套设施不完善。河南省对53个贫困县和13个非贫困县进行了脱贫攻坚审计,对104个县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个别产业扶贫项目效益不佳;对脱贫不稳定户的动态识别精准度有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需加大力度;部分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项目绩效不佳。安徽省组织实施17个县(区)健康扶贫、5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发现违规收取贫困患者医药费420.2万元;套取基金、资金292.77万元;违规报销费用20.07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不够精准;少数产业项目与搬迁群众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湖北省组织对16个县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发现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不科学,部分资金分配不够合理;部分资金使用不规范、不及时;项目运营效益不佳,带动作用不明显;部分项目进度缓慢,资产核算不规范。江西省对3个县的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对11个市本级及29个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部分建设项目管理有待提高;个别地区部分高标准农田未按设计施工,质量不达标;个别地区部分农村公共厕所管护不到位,影响公厕使用;个别地区个别乡村产业发展项目未发挥效益。湖南省重点对17个县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上,部分县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或虚报建设进度、未按设计施工或项目建设选址不合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部分县农村污水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后期管护不到位;涉农资金管理上,存在未及时拨付、超范围使用、违规套取、摊派涉农专项资金。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主要开展的是扶贫资金使用的专项审计,还有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扶贫审计报告中指出的各项违规问题,都得到有效整改或正在整改,整改效果明显,威慑力度较大。但审计过程存在部分问题。一是扶贫审计覆盖面虽比较广,尚未做到全面覆盖。以安徽为例,安徽省易地扶贫搬迁共有7个市19个县纳入计划,搬迁安置任务全部完成。2020年共开展了5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范围不到30%。二是事前审计未发挥最大效力。如,湖北省发现部分乡县村“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不科学”,湖南省发现“项目建设选址不合理”,这些产业发展项目和建设项目的问题是在当地审计机关组织政策落实审计阶段发现的,说明在事前立项阶段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因而可能导致国家扶贫资金浪费,影响乡村振兴效果。三是绩效审计的力度不够,还需要提升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山西、河南、湖北和江西四省都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四是在后扶贫时代涌现出新情况,如安徽出现违规收取贫困患者医药费、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不够精准;湖南人居环境整治出现问题。这些新问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乡村振兴扶贫审计思路
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实现了经济脱贫,群众生活得以改善,在精准扶贫基础上,审计机关更需重视精准审计。在增强脱贫户自身“造血”功能基础上,审计要关注乡村振兴项目的事前审计和绩效审计。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重视动态跟踪审计和审计结果公示。(一)提高扶贫审计的覆盖面,在精准审计上“下功夫”。从上到下打造扶贫审计全国、全省“一盘棋”工作格局,逐步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扶贫审计全覆盖,推动扶贫审计向纵深拓展,关注乡村振兴项目重点难点,精准识别审计的风险点,提高审计效率。(二)事前审计要前置,充分发挥审计预警作用。同级审计机关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政策制定与规划,对乡村振兴项目可行性分析、立项与论证、资金预算、资金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及时在项目动工前发现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可行等问题;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中潜在的高风险隐患,起到“防未病”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项目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三)事中审计以扶贫资金审计作为载体,重视绩效审计,始终坚持“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原则。关注产业扶贫资金从分配、拨付,到使用、管理的资金流向,提升乡村产业扶贫项目效益;重视绩效审计,重点关注各专项项目的绩效和使用效率;依法揭露和反映资金被虚报冒领、挪用、违规使用、滞留沉淀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治已病”,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当好财政资金使用的“看门人”,确保扶贫资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四)事后审计要加强督促整改,重视审计结果公示。审计机关通过后续跟踪审计,既要客观揭示乡村振兴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套取资金、截留挪用、随意更改用途等情况,又要指出资金项目进展缓慢、使用效果不佳等绩效问题,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扶贫项目,找出乡村振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增强审计监督效力。同时,还需要重视审计结果的公示制度,构建公正、透明型的权力机关,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促进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落实。
四、乡村振兴扶贫审计建议
(一)创新乡村振兴扶贫审计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审计覆盖面。审计机关应加强和扶贫、民政、住建、人社、林草、农业等部门的联动,依法及时采集各个部门业务数据,形成审计监督合力;开发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快速精准锁定疑点,提高审计分析的系统性;并坚持财务资料审查和业务资料审查结合、疑点筛选与实地核查取证相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和数据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乡村振兴审计覆盖面。(二)推进专业化、复合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各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扶贫产业各不相同,审计任务日益繁重,迫切需要加强专业化乡村振兴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审计人员要明确政治站位,将“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服务意识始终放在首位;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在职审计人员提供适应乡村振兴审计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常态化培训;要选拔和招录审计人才,有针对性地向大数据审计、自然资源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与乡村振兴项目相关的审计岗位倾斜;要加强廉政教育和抗压教育,审计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杜绝腐败,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坚定、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乡村振兴审计队伍。(三)强化乡村振兴跟踪审计与专项审计,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实。审计机关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关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有效结合乡村振兴跟踪审计与专项审计,加强动态跟踪,做到事前科学预警、事中及时跟进落实、事后公正反馈监督,对于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产业项目及与农民群众利益直接挂钩的民生项目,更要注意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连续性,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公正性,在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重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审计,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全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审计机关可以开展对乡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为抓手,关注乡村领导干部在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时,对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等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落实情况;在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农村环保设施项目建设以及乡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中,避免出现乡村领导干部盲目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现象,为建设“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提供审计监督与保障。“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乡村振兴是继精准扶贫后又一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扶贫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波,杨宵.后扶贫时代国家审计促进贫困治理的制度供给研究[J].审计研究,2020(06).
[2]石恒贵,田梦.扶贫审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机制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01).
[3]黄越,李娇.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农村审计的作用机理剖析[J].财会月刊,2020(23).
[4]王晓红,史向军.新时代国家审计服务乡村治理路径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01).
[5]于文波.基层审计机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定位[J].审计月刊,2018(03).
作者:龙霞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 上一篇:特色生鲜农产品电商销售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双线混合式课程思政路径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