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院校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21 11:30:55
导语:行业类院校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新形势下汉语国际人才需求变化
1.1新形势对汉语国际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国家已达到140个。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在这种新形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行各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发凸显,汉语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中亚国家大多要求外国企业聘用80%的当地员工,因此当地中国企业急需大批懂简单的汉语和工程术语的本土员工;从国际市场需求角度而言,中国企业在海外急缺不仅懂汉语,而且通晓或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汉语人才,单纯具备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
1.2新形势下语言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大数据及5G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已成为高校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教育理念也随之不断推陈出新,为语言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与变革。例如: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多媒体、可移动式学习平台技术给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也更为普遍;虚拟现实技术为语言学习创造出更为理想化、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体验式学习。[3]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进一步证明,创新现有高校汉语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学习者的个人发展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1.3“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汉语国际教育服务
汉语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高层次汉语人才和普及型汉语人才两方面。高层次汉语人才涉及行业众多,其培养主要依托各高校的来华学历教育,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目前,国内很多理、工、农、林、医、法等行业类院校也开设了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课程,与综合类或师范类高校相比,这些院校由于起步晚、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不强等,竞争力较弱,但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使其在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占据独特优势,可以使汉语教育与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在注重普通汉语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专业的汉语沟通与表达能力,争取建立更具职业内涵的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国际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与支撑点。普及型汉语人才培养侧重以职业为导向的简单的交际汉语能力培养,主要依托国内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或企业,包括海外孔子学院。针对学生实际职业或发展需求开展汉语教育,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开设短期项目或定向培养,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模式目的性更强,效果更佳。
2现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目前,国内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皆遵循“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的模式,这与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培养通用型语言人才、未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有直接关系。据调查,学生完成学业以后,真正在本土从事纯语言工作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学生在本国从事旅游服务或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相关专业知识和交流技能;部分到当地中资企业或从事与中国经贸工作的学生,往往感觉在专业语言交流上力不从心,无法做到与中方人员有效交流,这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职业汉语培训。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院校慢慢意识到原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何使汉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并准确定位,让汉语国际人才培养走向复合型、实用型道路,已成为很多高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行业类院校在专业化汉语国际人才培养上,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与优势,重新审视和定义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做到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修养及专业交流能力,成为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2课程设置整齐划一
目前,各高校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课程主要有以下课型:汉语综合课(也叫精读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主要的技能训练集中在语言技能上,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学校特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及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缺乏联系。师生在课下基本没有交流,学生无法进行跨学科或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无法帮助学生进入更高层级的学习,因此亟须改革与创新。
3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应进一步明确行业类院校汉语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的课程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抓好相关教材建设,做好人才培养的过程监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使之与专业性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
3.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放宽视野,脱离以知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的新培养理念。结合新形势下国际市场对汉语人才的需求,发挥各校的地域与专业优势,进行多领域、多专业特色培养,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定位,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未来能够以汉语为工具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发挥特长[8]。
3.2以需求为导向,丰富课程设置,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时代的发展促使汉语国际教育从单纯的以语言与技能为核心,转变为与国际市场需求相关联,多元化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打破院系壁垒,整合全校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高校应协调不同院系和学科,实现师资及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具体做法可以是:前半期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后半期依据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及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结合实际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科学安排理论课、技能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继续学习与提升的需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开展定向培养,或通过出口调查、座谈、走访及学生反馈等形式,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不断优化培养规格与课程结构体系。
3.3加强专业性教材体系建设及师资团队建设
专业化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起步不久,在专业性教材方面,除了中医、贸易方向的教材相对成熟以外,其他专业的教材少之又少。要充分重视专业性教材建设,只有使用科学、合理、实用的教材,才能实现特色培养的目标。同时,高校应充分意识到专业化、创新型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拓宽专业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加强针对专业教师的汉语教学理念及方法培训,促使他们了解国际学生的特点和中外文化差异。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国际人才培养,鼓励他们多参加与国际学生相关的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汉语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地学习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
3.4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
高校之间应充分分享各自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全方位交流与研讨,做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形成跨校间课程选修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各校应举办研讨会,就人才培养的规格、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估等方面开展研讨,共同制定专业化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标准,在专业化汉语国际人才培养理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逐步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与评价标准,用以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专业化汉语国际人才培养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4结语
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贸易开展的深入,作为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础,人才培养特别是国际汉语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新形势下国际市场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调整原有的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适当融入专业特色与职业性能力培养内容,使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良性对接,达到多元化培养人才的目的,为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中国科技术语,2015(6):62
[2]纪元元.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评《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27
[3]王志英,闫城宇.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与体制建设研究[J].2016(5):231-237
作者:王永生 郝晓梅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上一篇:初中写作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下一篇:STEAM理念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