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时间:2022-07-19 11:34:41

导语:高校声乐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声乐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音乐教育是教育和德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属于素质教学的范畴,且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声乐课程是一门极其关键的必修课程,实践性极强。高校的声乐教育基于此时代背景下,应当积极实现各专业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本研究将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声乐引入课程思政路径,首先指出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声乐课程教学评价原则,最终详细阐明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引入课程思政的主要策略,促使师生的思想精神和专业技能获得双重提升。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需求

声乐专业的学生同其他艺术类学生一般,有着独特的特征和气质。其一,在声乐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忽视文化课程知识,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长此以往,使得较多声乐专业的学生思辨能力较差,未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思政课程教育排斥。但是正因为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程,为思政融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声乐专业的学生一般是一对一授课的形式,学生对教师充满敬意,产生信任。作为声乐课的专业教师,更应紧紧地抓牢这一优势,把思政教育渗透在声乐课程中,改善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孤岛”现象。所以,即便在声乐教学中也应当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浸润作用,积极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生产力获得极速化的发展,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物质需求相应提升。但是,基于此背景条件下,人们开始忽视对自我精神的约束,更多地追求经济和物质,轻视责任、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薄弱、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质较差、理想信念模糊等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对学生进行良性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分析声乐课程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方式

在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评价中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公平公正,并在考试和课外作业的考核中融入不少于25%分值的思政内容。另外,在对高校中声乐专业学生的考核中,要关注学生能否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怀和内涵等进行正确的理解,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声乐作品的比重,提倡诚信治学,践行爱国主义和专业学习的统一。因此可提升小组唱、重唱的比例,有效结合课程“增负”,并将其纳入考核中,践行团队合作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评价原则

所谓的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生“学”和教师“教”价值研究的过程。在对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科学化的教学评价,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判断教学结果和过程,正确有效地判断教学活动中的潜在或现实价值。在具体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出发,选择自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种方式,按教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应用和把握,评价声乐教学的水平。同时注意遵从学生的客观成长规律,打破之前的结果性评价,有机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整合。

(三)教学评价目标

在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高校声乐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和德育资源均视为思政工作的载体。注重艺术和技能性的学习,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感知世界、感受生活,提升学生的品位和人格修养。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通过教学评价的形式,实现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全面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政素养。

三、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引入课程思政的主要策略

思政教育注重各学科课程和思政的有效结合,均要求所有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形成协同施力的局面。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实施艺术高校声乐教育,并注重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产生极其关键和独特性的作用。声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创新路径。因此,怎样实现音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亟需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通过红色歌曲激发

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高校声乐课堂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行着,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趋势,遵循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声乐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而高校中的声乐教学注重歌曲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声乐技巧的演唱,旨在促使听众和演唱者在思想上实现共鸣。所以想要内化并表达出声乐歌曲中的情感,需要把控好音乐元素,并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例如《映山红》这首歌曲,深情的歌词结合着优美的旋律:“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歌词像太阳般照亮心中的黑暗,抒发了人们对革命英雄、对红军的崇高敬意。在伴奏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意识即刻回到革命长河,通过演唱歌曲了解蕴含于其中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经典的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在歌曲开头时有一段号笛声响起,隐喻祖国像母亲魅力的身姿,大自然赋予祖国以无限的魅力。而“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这一段歌词将祖国和人们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洋溢着无限的热情,充满着赤子,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说在高校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演唱爱国歌曲的形式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促使学生深刻地领悟歌词中蕴含的故事和情感。

(二)通过声乐作品实现价值引导

声乐作品体现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也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在红色文化中,红色歌曲作为其中极其关键的一种文化资源,代表着人们艰苦顽强和无限拼搏的精神。高校声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声乐课程普遍以传统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唱功、唱法等为主,可从下述两方面角度出发选择红色歌曲:其一,站在学生兴趣的角度。想要促使高校中声乐专业的学生体会红歌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只有基于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含义和文化,紧紧地围绕着新时代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当代学生的审美标准,促使他们对歌曲思想产生共鸣,在声乐专业的教育中不断渗透思政理念。其二,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在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选择的红色歌曲和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共同发展,并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同自身相适宜的红色歌曲,促进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因学生间的专业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接受和理解歌曲上也存在差距,因此在选择红色歌曲中,教师应当致力于实现学生意识和审美的一致,尽量同学生的学习程度相符,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红色中国梦》时,歌词“盛世浩荡山河巅峰,五千年的复兴梦……中华民族与众不同”,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理解歌词。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伴奏,展现出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这首歌曲是高校声乐课堂中引入课程思政的完美体现,符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爱国情怀,通过对声乐歌曲的学习和延长,真正实现歌曲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明确思政教育和声乐课堂的关联

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积极引入课程思政的概念,促使得很多高校纷纷申报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符合当前教育背景主要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相关联的方式和经验。尝试把思政教育引入高校众多的课程专业中,基于当前大发展、大繁荣的课程融合背景下,高校声乐专业更应积极地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和思政教学受众目标具备一致性的特征,为二者的有效协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中声乐专业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在其积极引导下能够保证学生全面化的发展和积极成长。高校中的声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的浸润,思政教育是对学生精神文明的培养,声乐教育以美育为核心,将上升“美”为“善”的层次。高校中的思政课程,注重对道德、法律、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等内容的强调,而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正逐渐形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习惯,不断苦练自身专业,促进专业和经验的成长发展。可见,课程思政和声乐教学的结合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应积极研究出能够符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在各方面展开实践“演练”。

(四)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但相应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例如很多艺术性院校轻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单纯注重艺术培养,使得一些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较低,但是却有较为扎实的艺术和专业水平,呈现出两者之间的极度不平衡,且无法有效融合的现象。针对这类情况,作为高校应当积极促进教师的双重提升,并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制度以改善现状。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当接受当前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另外,高校还要聘请教授定期开展讲座,实施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工作,在课后共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洽谈,以便能够为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提供保障,极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五)高校声乐课程思政要

注重情感体验思政教育融入声乐专业,能够使高校中课程思政和声乐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但是因思政教育注重于思考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声乐是一种感性的创造和表达。所以在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共鸣。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可播放歌唱家的演出视频、范唱等方法,加强对声乐专业学生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同时要规范歌唱的咬字、气息和共鸣等要求,以此促使高校声乐专业学生更好地体悟声乐作品中的深层次情感。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在完成好上述工作的前提下,要注重把思政教育渗透于其中,实现和学生的积极沟通与交流,通过作品引导等的方式促使高校声乐专业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师还要强调学生“说”的能力,积极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能说、敢说和会说等能力,在学习声乐作品后要能表达所感、所想,升华学生的情感,促进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程度。例如在高校声乐教材中编入歌剧,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优选唱段,对课程实施设计和安排,适时组织声乐专业学生排练歌剧选段,带领他们欣赏红色经典的歌剧唱段,在实践中促使声乐专业的学生能够重温英雄事迹,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感知作品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选唱《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时,整个剧目的背景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描述长征中的众多历史事件,因此引领学生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极为重要。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彭政委对妻子的思念以及对战争胜利的期盼。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扮演其中的角色,辅助他们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直观地感受中国革命者的努力和牺牲,整体上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持久、更深刻。

四、结语

在声乐专业融入课程思政最直接、最关键的方式,就是传唱红歌,将人们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声乐教学中红歌教学和演唱,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向往,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让产生精神支柱,指引着学生不断向前,并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陈榕.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小学教育本科声乐基础高音练习“大跳”音程的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5):204-205.

[2]周梅梅,刘祎.兵团高校声乐教学之我见——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艺术评鉴,2021(8):70-72.

[3]葛海河.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声乐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05-107.

[4]王霞.“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90-93.

作者:刘敏 吴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