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

时间:2022-07-19 08:54:28

导语: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适用性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助力整体治理效能提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治理效能

一、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修订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新要求,也凸显其在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目的是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对于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对重大风险防控的日益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理论和实务中逐步显现,因而越来越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水利科研单位的实际状况,对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二、水利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审计形式,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发展与深化,逐步实现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2006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最坚实的法律依据和保障。2010年12月,国家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现行在用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是2019年修订印发的,强调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审计边界和经济责任的内涵,为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发展阶段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必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实现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是助力水利科研单位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央对水利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水利科研单位的市场经济活动参与度日益提高,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对内部治理效能、资金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内部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发挥“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功不可没。鉴于经济责任审计兼具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双重监督职能,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更有利于水利科研单位对资金使用、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运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在防范重大风险的同时,能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助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维护正常的科研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为水利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结果日益成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直接关系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正是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特殊性,审计涉及面广、审计时段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以及公众期望值高的特点,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相较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更低的风险容忍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具有较强的审计风险控制能力。纵观审计发展历程,此审计模式是最先进的,因此,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在有效揭露和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浪费、贪污舞弊腐败等问题的基础上,更能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完整,增强工作透明度,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效。

三、水利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水利科研单位应用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在于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包括内控制度)可能引起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舞弊的动机因素,恰当识别重要风险域和量化风险度,并将风险识别及量化贯穿于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严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切实保证审计成果质量。

(一)计划阶段:审前调查与风险识别相结合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要将风险识别作为审前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主要立足于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层面,按照“宏观战略分析—业务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建立财务数据与单位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可能产生风险的源头对领导干部履职的重要风险域进行专业判断。一是宏观战略分析,主要通过调查、走访及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宏观政策、行业背景、法律监管环境等;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合作单位、供应商、科研成果与奖项等;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运行模式、组织机构等。这些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存在潜在风险。二是业务环节分析,主要围绕宏观战略在各业务环节的具体体现和反映,聚焦被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廉洁风险点,一般关注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内控制度、目标任务、考核指标、财务管理、单位文化等因素。三是剩余风险分析,剩余风险是在宏观战略和业务环节分析的基础上,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控制指标体系及控制效果而得出的风险判断。基于所识别的风险确定需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风险评估和分析性复核相结合

水利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内审部门对所属二级、三级单位或者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依据其任职期间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管理经济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及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情况做出的综合评价。笔者结合水利科研单位的特点,聚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将其经济责任归纳为科研发展责任、管理决策责任、财务管理责任和岗位廉洁责任四部分。实施过程中要将风险评估和分析性复核相结合,努力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通常情况下,审计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主要依赖于分析性复核程序,管理决策责任、岗位廉洁责任属于定性范畴。定量分析是指风险的量化,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量化方法是建立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期望资金额、统计数加总、模拟法、决策树等方法,对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计算不确定事项可能产生结果的范围,将科研发展责任、财务管理责任中的内容量化为数据,为控制风险提供直观的控制尺度。在实操中,风险量化取值存在一定困难,单一的风险事件可能引发多个后果,人们认知程度等主观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使得风险量化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风险量化注重综合运用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等分析工具,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以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

(三)检查阶段: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相结合

长期以来,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侧重于查找科研经费管理、财政财务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对效益性目标,由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注重成本管理和控制,无法同利润中心一样进行收入成本控制的效益核算,该目标在审计实践中被弱化。

(四)处理阶段:结果运用和完善治理相结合

审计结果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是审计价值的具体表现。一是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任用、日常管理监督相结合。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职务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存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同时,注意总结归纳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将其作为干部谈心、提醒和警示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审计结果与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治理效能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虽是领导干部经济履职行为的评价,但都是依据对单位内控体系等系统分析实现的,也是对单位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经济体检”。通过审计问题切实整改,实现督促被审计单位健全规章、完善内控,有效提升管理治理效能的最终目的。三是审计结果与巡视巡察、执纪问责相结合。将单位历年来的审计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范围,考察其“经济体检”的结果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状况;对审计中发现的涉嫌重大经济损失或违规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严格依规依纪追责问责。

四、新时代水利科研单位应用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在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水利科研单位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需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审计工作更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强化规律性认识,增强风险意识,提升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作为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其具有天然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优越性,但目前水利科研单位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还不足,且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此模式的接受度不高,其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的推广运用仍然受主观认识方面的制约。笔者认为,对此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思路观念,推广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可先行先试,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把握新发展阶段,增强职业素质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方向目标确定后,人才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性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单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特别是需要具备统计、计量和信息数据模型等专业技能,对经济活动或事项的风险水平进行量化。笔者认为,水利科研单位需要配备能力强的审计队伍,专业方向从会计与审计转向水利、科研等行业宏观政策和经济管理方向,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新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搭建云技术平台,提升审计质效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特征是风险评估,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运行环境,广泛收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业绩考核等信息,逐步建立较为全面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不同风险域和风险度,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其中,信息技术和审计软件作为云技术平台的基础,依据软件模型建立与各项数据之间的处理、分析、对接。同时,加强非现场审计数据的应用。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抽样风险更加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水利科研单位无论是在审前调查的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风险评估的数据处理阶段,云计算技术手段的运用还不够理想,具体问题与整体情况、单一时点与趋势分析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被审计领导干部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开发和推广运用云技术手段是推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也是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强.从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论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调整[J].审计研究,2005(2):78-81.

[2]郭郁婷,韩建军,何勇.经济责任审计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7):64-65.

[3]赖梅芳.全面质量管理在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水利,2012(17):57-59.

[4]陈小辉.风险导向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研究[J].会计师,2021(7):71-72.

作者:杨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