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质量研究

时间:2022-07-19 08:48:33

导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质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质量研究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可以为社会新格局的构筑提供良好支撑。从履行社会管理以及执法监督职责的角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防范审计风险的同时,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出发,结合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审计质量行

政事业单位不同于常规的企业单位,虽然不需要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应该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全面做好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为各项业务活动及经济活动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能够对基础业务、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保障单位平稳、健康运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新的发展环境下,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如何实现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内部审计风险指在财务报告中存在着重大的错报或者漏报问题,又或者单位在经营管理层面存在漏洞,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认为财务报告合法公正,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风险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合理的内部审计意见,又或者在面对发现的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具备可操作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潜在性。行政事业单位本身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1],其本身的主要职责是履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及执法监督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风险具备一定的潜在性,可能导致相关人员在面对审计事项时,出现错误判断,提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从而影响单位决策的制定以及长远发展。例如,在审计结论错误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能产生相应的职务变动风险,影响相关领导职位的变迁;其次是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贯穿了相关工作的全部过程,在所有环节都可能出现,这也使得其具备了持久性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开展的时间节点范围较大,持续时间长,虽然其确实可以更好地发挥出预期效果,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有效控制,不过较长的持续时间也使得不可控因素更多,同样会引发更多的内部审计风险问题。例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财务审计,忽视了内控、绩效等其他审计,使得内部审计风险不断扩大,给单位造成了长期性的影响;然后是不可控性。外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具备可控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能够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分析和评估,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损失,与之相比,内部审计风险的很多诱发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控制难度大,想要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实现对于风险的转移[2]。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一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参考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其本身在法律体系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法律强制力明显不够。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出台专门面向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法规,这也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二是制度不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中,一味的关注日常管理和统筹规划,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不够重视,存在着制度规范不全的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执行。而在欠缺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开展内部审计,存在着内部审计意见不准确、内部审计评价不恰当的问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3]。

2.2审计模式落后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依然是沿用以往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能够进行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错漏进行查找,对弊端进行预防,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观念淡薄,没有能够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考量,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更是无从谈起。很多时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都仅仅是针对账表中的数字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对技术错误进行纠正。对比风险导向型审计,传统审计模式缺乏对于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因素的考量,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增大。2.3审计机构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单位内设机构,一般在单位副职的领导下实施相关工作,为单位日常管理提供服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设置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很多时候所谓的独立都仅仅体现在形式上,实际上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级,独立性和权威性严重不足[4]。单位党组、党委或是主要负责人的重视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关键,而从当前看来,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限制,很难保证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内部审计一旦丧失了独立性,其所具备的权威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无法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2.4人员能力不足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着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缺乏合理性,多数都是财会专业的人员,仅仅经过了较短时间的培训就开始参加工作,虽然取得了内部审计的资格,但是存在着内部审计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实践经验较少,工作能力不达标,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从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基础的角度展开审计工作,影响了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容易形成相应的审计风险。同时,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存在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5]。

2.5评价体系欠缺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中,存在着评估体系欠缺的问题,没有能够形成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多是依照自身的经验进行判断,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弹性,可操纵空间变大,增加内部审计风险的同时,也会对内部审计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强化策略

3.1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进行指导。应该对《审计法》进行修订,确保其能够很好地契合内部审计法律方面的相关要求,明确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推动两者的相互衔接,推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快内部审计机制度的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6],实现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认清内部审计和其他审计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打造出全新的制度体系,以内部审计风险作为导向,针对传统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弥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对一些无法规避的风险进行转移。

3.2优化内部审计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不仅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还必须重视风险的规避、转移和控制,提升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率。针对当前内部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及时对观念认识做出转变,优化内部审计模式,推行相应的风险导向思维,减少内部审计带来的风险,从技术层面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将内部审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7]。

3.3合理设置审计机构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角度,应该做好内部审计机构的科学设置,切实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以此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及客观性,确保其能够为单位重大决策的制定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高度重视机构建设工作,配备具备较好专业资质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对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缺失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考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始终与单位管理层保持紧密联系,配合直接负责制度来保证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在第一时间送到单位高层管理人员手中[8],尽可能减少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另外,在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设置的同时,也需要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和完善,定期做好内部审计机构职权、功能和业绩的考核工作,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带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积极参与到内部审计机构的研讨会议中,掌握最新的信息,立足宏观层面,对单位整体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判断,了解内部审计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对机构设置理念进行调整,为管理层提供具备前瞻性的风险规避建议,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4提高审计人员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人员培训制度进行完善,打造出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在有效规避审计风险的同时,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为了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当前正在实施的培训制度进行优化创新[9],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重视对人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为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角度,需要定期对人员培训经验进行总结,对照阶段性的培训成果以及人员反馈的意见,对单位内部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培训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填补。可以适当的增加专项培训的内容,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确保其能够通过参与培训来了解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强化风险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可以在人员培训制度中,融入继续教育相关的内容,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汲取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前沿学术成果,同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能力。

3.5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陈旧的内部审计观念进行转变,带动单位审计模式的优化创新,构建起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对以往内部审计模式落后的问题进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该及时对自身的观念认识进行更新,明确内部审计流程存在的不足,立足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流程,构建起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依照相关标准和规范,针对组织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检查,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做好相应的指正工作,帮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将评价指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10]。

4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内部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考虑内部审计风险的潜在性、持久性以及不可控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风险红线,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持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切实做好制度建设工作,优化内部审计模式,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能力,构建起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在防控审计风险的同时,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滕晓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1):98-100.

[2]王艳红.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策略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4):104-105.

[3]高瑞恩.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21,(36):116-118.

[4]李鹏.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探析[J].商讯,2021,(35):134-136.

[5]晁凤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措施[J].财会学习,2021,(34):148-149.

[6]张金莉,张曦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3):146-147.

[7]何聪.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商讯,2021,(32):140-142.

[8]范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与创新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1,(21):100-102.

[9]叶苏.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J].财经界,2021,(30):155-156.

[10]张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1,(29):122-124.

作者:邓凌云 单位:安徽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