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分析

时间:2022-07-18 11:43:42

导语: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技术分析

摘要草地夜蛾属于一种暴发性、迁飞性害虫,被我国纳入《一类病虫害作物名录》,自发生以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迅速扩散的原因,科普了草地贪夜蛾4种虫态(幼虫、成虫、卵和蛹)的识别特征及危害特点。同时,提出了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技术,为田间有效识别和防治草地贪夜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识别;危害;防治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害虫,原产于美洲大陆,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由于商贸全球化运输和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加之受季风因素的作用,草地贪夜蛾2016年1月随货运达到西非,截至2018年12月仅用两年时间就入侵了撒哈拉以南的40多个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也门和缅甸。2019年1月确认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省江城县,至2020年10月,包括华南、华中、华东全部和西南、华北部分区域,27个省(自治区)的1541个县(市、区)见虫。2021年,截至5月6日,我国14省399个县见虫,发生面积262万亩。我国大部分区域适宜草地贪夜蛾繁衍,在我国1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南区域(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部分省区)形成周年繁殖区,在北纬28~31°即6℃等温线至10℃等温线之间为越冬区。而玉米又是我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所以,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直接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因此,准确识别草地贪夜蛾,科学观测,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迅速扩散的原因

草地贪夜蛾能在我国迅速扩散蔓延主要因为,一是国内外虫源量较大。与我国领土邻接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境外虫源不断迁入;我国周年繁殖区内虫源持续繁衍,为草地贪夜蛾北上江、淮流域提供虫源。二是虫源迁入区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繁殖危害提供栖息场所。三是迁飞性害虫气候条件适宜。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它的移动变化影响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风力强劲,故在我国形成北扩东进的迁飞格局,区域性迁飞危害,防治更加困难。

2草地贪夜蛾特点

一是食性杂。寄主植物众多,常见粮食作物等76科353种植物均可受害。在我国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但今年在云南、广西等地也开始危害甘蔗。二是繁殖快。草地贪夜蛾一年可以发生多个世代,成虫一生可以多次进行交配产卵,不滞育,产卵900~1000粒多者可达2000粒。三是迁飞快。草地贪夜蛾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晚可借助风力迁飞100公里,若风向和风力适宜迁飞距离更长,产卵前可达500公里的迁飞距离。四是危害重。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并且在新叶丛中和果穗上钻蛀危害的特性,可取食茎、叶片、雄穗、果穗等多个部位使玉米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玉米苗期遭受虫害危害最重,可减产10%~25%,甚至毁种绝收。五是防控难。3龄以上幼虫多类化学农药有抗性,且对部分转基因玉米有抗性,缺乏自然天敌,寄主广泛,避难植物较多。

3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的危害症状

1~3龄幼虫极易隐藏虫体,一般藏匿在玉米叶片的背面或钻蛀到新叶丛中取食危害,被害叶片可剩半透明的薄膜,类似于“窗孔”状;低龄幼虫还具有吐丝危害性,吐丝后借助风力扩散危害;4~6龄幼虫取食叶片表现为不规则的长形孔洞,虫害严重时可将玉米取食为“光杆”状,致生长点死亡,影响玉米的后续发育,对玉米的危害性更大。此外,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植株的位置和破坏水平与作物种类、处于何生育期及幼虫本身的龄期有关,高龄幼虫还具有暴食性,取食量占其一生中总取食量的80%,所以6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

4草地贪夜蛾的识别

4.1幼虫识别特征

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体长较小为1.7毫米,需要仔细辨认,头部黑青色,体色为黄、绿色。2龄幼虫头部颜色发生变化改变为橙黄色,体色为褐色。从3龄开始,腹部第8节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斑点和头部“Y”形纹开始出现,这是识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特征。3龄以下幼虫,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或者带回饲养一周,特征即明显。4~6龄幼虫头部颜色多变,且颜色跨越较大,多呈黑棕或者橙色,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有多条黄黑交错的纵行条纹,此时头部“Y”形纹特征更加易于识别,体长30~36毫米。

4.2成虫识别特征

草地贪夜蛾雄蛾体长16~18毫米,体色以灰棕色为主,前翅边缘顶角处有一个大白斑,翅中部有呈黄褐色的环形纹,环形纹下角紧邻一个白色楔形纹。雌蛾比雄蛾略大,雌蛾体长18~20毫米,身材娇小,前翅无明显特征,翅面颜色以灰色、灰褐色、灰棕色为主。雌蛾和雄蛾的后翅均为灰白色,翅边缘有一条窄褐色带。田间实践发现,草地贪夜蛾会由于运动等造成翅面鳞毛缺失,以上特征不明显,需仔细辨认。

4.3卵块特征

草地贪夜蛾的卵主要产在叶片正面、新叶下部叶片背面或叶鞘处,由卵粒堆积成卵块,上有浅色鳞毛覆盖,常由100~200粒卵堆积而成,幼虫孵化后即可向周围植株扩散取食危害。

4.4蛹的特征

老熟幼虫一般在土壤中化蛹,也可在植株的果穗或叶腋处,蛹为椭圆形,红棕色。

5防治技术

5.1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是抵御草地贪夜蛾危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国还没有抗性或耐受性好的玉米品种,所以针对周年繁殖区内草地贪夜蛾发生严重的地区,也可通过种子处理预防玉米出苗后受害。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培育健康植株,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氮肥施用量,从而减少草地贪夜蛾雌蛾产卵量,也是抵御其侵袭的一种手段。适当提前播种,使玉米生长较为关键的苗期和抽雄吐丝期与幼虫期交错,并且种植期茬口一致。利用“推拉策略”,在田间种植有驱赶作用的植物“推”和有吸引作用的植物“拉”。

5.2理化诱控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采用性诱剂、杀虫灯、糖醋盆方法进行监测和诱杀。性诱捕器是前被广泛应用的监测、诱杀手段,主要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化性,如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性成虫的特点,进行监测和诱杀,降低田间雄蛾数量,从而降低雌蛾的交配率。杀虫灯主要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但最佳的波长和效果评价还有待于后续的试验研究。糖醋盆诱杀则是一种较传统的防控方法,糖醋盆是将糖∶醋∶水∶酒按照3∶4∶2∶1的比例放置于田间诱杀成虫。以上方法在成虫发生期都能实现诱杀成虫的目的,有效控制成虫数量从而将降低成虫产卵。

5.3生物防治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控包括天敌、病原微生物、生物农药防治等手段。利用天敌进行防治,一是利用自然天敌,二是人工繁育和释放天敌。自然寄生性天敌包括短管赤眼蜂、茧蜂等。捕食性天敌则以捕食蝽、瓢虫、蠼螋为代表。根据印度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效来看,寄生率和田间羽化率分别为71.88%和71.74%,防治效果较好。病原微生物包括白僵菌、绿僵菌、病原线虫、核型多角病毒等。除此之外,类黄酮类生物碱、苦素类似物等植物提取物对草地贪夜蛾的毒杀、拒食或生长抑制也有明显作用。以上方法辅以化学防治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5.4化学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防治仍是目前防控的主要手段,但草地贪夜蛾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防效较差,易产生抗药性。此外,杀虫剂的选择要根据幼虫期的危害特点和不同玉米生育阶段,在幼虫3龄期之前针对主要危害部位进行防治;根据该虫夜间取食的特点,在清晨和傍晚施药。在做好田间侦查的基础上,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田块进行挑治,可选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克/亩,对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6~20克/亩,对水25~3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作者:徐千惠 单位: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