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策略
时间:2022-07-17 08:55:54
导语: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教育信息化政策,然后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建设现状,接着说明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的价值,最后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的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人事制度;信息化;应用型本科院校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生产力。新的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推进人事制度体系和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人事制度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制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而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又直接决定了人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1]。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破数据壁垒,统筹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进行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已成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关注的新领域。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设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萌芽期。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3],此阶段虽未直接提及教育信息化,但已指出教育振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第二,生长期。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5];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网络教学、知识共享、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6]。第三,快速发展期。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要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7];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从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等方面,对整合信息系统、优化治理能力等具体实施行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提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8]。至此,在政策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网络服务平台、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相应的发展框架。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到数字资源共享,再到如今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政策意识与导向是其不断提升、创新的有力保障。第四,深化改革期。新的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完全置身于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教育无缝衔接,不断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由此进入深化改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9]。文件从政治高度勾画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四维一体”局面和“五大发展”措施,并以战略规划的形式保障、引领教育信息化有序推进[10]。概言之,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不断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不畅,缺乏统一性
随着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融合门户等平台的推广使用,人事制度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但受制于各部门科室之间人事工作缺乏统筹规划,人事、教学、科研等职能部门只掌握部分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信息数据,存在沟通渠道不畅通、业务流程不规范、问题反馈不及时等问题。例如,在进行岗位设置时不能立足全局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并根据岗位要求和编制数量优化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合理配置师资力量,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人事信息管理功能,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同时,教职工只是被动了解人事政策和规章制度,不能随时把握政策的核心要义,更不能主动参与政策的探讨执行,这也严重阻碍了政策的落实落地。
(二)数据冗余,缺乏时效性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人员录用、职称评聘、岗位调动、工资福利等具体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同时教职工个性化需求多样、成果业绩表现多元,因此信息系统容易出现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传递效率慢、数据格式不兼容、数据矛盾不相容等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经常需要根据上级要求或教职工需求,随时进行数据采集存储、整合检索、统计分析等操作,尤其是涉及人事档案查阅、信息上传下达、业务流转审批等环节时,受时空的影响,难以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从而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时效。鉴于现阶段人事制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何把信息整合好、把数据维护好、把资源利用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教育者不断思考和探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的价值
人事制度是关于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涉及教职工从入职到离职退休、从上岗到调动晋升等的全过程,关系到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及高校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质量[11],具体指管理人员在一定人事政策规范下,为推动高校发展而采取的制定执行人事制度、协调整合人事关系、管理处置日常事务等的一系列活动,这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学决策的基础。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人才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人才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办事环境的题中之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简,以及对数据支撑决策要求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数据存取、处理、分析等环节中的多、快、好、省等优势逐步显现,故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对于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全面助力高校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的内容
(一)工作模式方面
随着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改革也有必要不断融入信息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例如,人事系统中教职工的基本信息、岗位调动、绩效考核、业绩成果等数据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维护,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在传统工作模式下,数据的维护、交换和使用需要占用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利用信息化平台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在线编辑、修改和审核。此外,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完成业务申请、审批等流程的线上提交、一键办理,让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务。
(二)业务协同方面
除需要人事部门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还需要其他各部门科室之间的统筹规划、配合联动。具体而言,教学部门要负责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竞赛、学科竞赛等信息的管理,科研部门要负责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创作成果等信息的管理,而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工作中还经常涉及多部门的信息整合和材料审核。同时,通过打造信息化融合平台,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让科室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业务协作、数据联动,保证信息获取及时、准确、一致,从而使沟通协作更加高效联动。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组织“51251”人才培育工程申报审核期间就充分运用了信息化申报审核系统平台,借此实现了教职工分项目申报,部门科室划分权限审核,提高了申报审核效率。
(三)科学决策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以准确翔实的人事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因此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数据维护的及时性决定了人事信息的质量水平。信息化为数据分部门审核、管理和维护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可能,有助于业务人员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采集、存储、整合、检索和分析。具体而言,高校可通过规范字段名称、限制取值范围等方式确保录入信息的科学性,并采取统筹分配审核权限、合理安排专人管理等方法提高采集信息的准确性,接着将经各相关职能部门、所属二级院系审核通过的信息上传汇总,最后部门、个人根据各自使用权限获取所需数据。如此“多源”信息融合共享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一性,为领导者从“拍脑袋”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提供数据支撑。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信息化改革的策略
(一)增强管理意识,形成工作合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信息化管理意识,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使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配合和承载管理手段,从而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用率。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全局出发,整合资源、梳理流程、统筹规划,与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等校内各部门密切协作,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业务优化重组,形成工作合力;转变传统模式,创新工作思路,利用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线上面试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推进日常工作的开展,并通过在线培训、网络问卷等方式提升包括二级院系人事或综合秘书在内的各部门人事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业务素质,使其掌握新的工作思路和业务流程,从而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具备一定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
(二)健全制度流程,抓好工作落实
信息化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而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准则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信息化制度,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人事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全校信息化建设与人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落实,在适应教职工具体功能需求与实际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当前人事部门工作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健全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补充包括管理人员职责、权限、规范在内的有关网上业务办理的申请、流转、审批等流程和标准。例如,人事信息系统可根据不同管理角色设置相应权限,使用者应按需申请权限,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在制度和程序上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有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平台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平台建设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大数据时代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智慧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和技术指标[12]。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快教职工电子档案和信息库建设,根据人事管理日常工作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统一规范标准,完善人事信息系统,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例如,系统字段设计名称要规范一致,取值范围要符合现行国家通用标准,以便数据在部门之间进行迁移和共享,打通“信息孤岛”,破除“数据烟囱”,去冗从简,实现“一张表管理”。同时做好数据更新、平台维护等日常工作,可将部分审核权限“放权”给相关职能部门或二级教学单位,部分个人“变量”信息由教职工自行维护,从而实现数据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的目的[13]。基于此,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线上跟进和处理业务流程,以便随时随处提取适合各种工作需求的有效数据,实现远程办公、移动办公,切实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进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四)创建自助服务,保障信息公开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的“催化剂”,可以突破传统模式信息流转慢的束缚,为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保障。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梳理业务流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积极开展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校园融合门户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了线上自助服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业务的办理时间,还能有效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进而有助于打造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自助办理模式。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利用“申报人承诺制”与“部门审核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线上申报审批,并通过开发建设APP客户端、增设阅读“承诺条款”关联“下一步”的环节、授权使用“在线电子签章”等方式将教职工业务办理需求量较大的业务转移至线上操作或改为自助打印,让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学校可以为教职工主动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便利,以便其及时了解把握学校改革发展方向,从而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制定提供正确导向。
六、结语
人事制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之一,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事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14],促进了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管理模式从被动的传统事务型向主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必须重视以信息化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人才引进和使用、人事管理和考核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大龙 刘兵强 张婷婷 宋霞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上一篇: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作用
- 下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银屑病发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