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探讨
时间:2022-07-14 09:43:27
导语: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独特的,都有差异,班级制教育背景下,教师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只能以“喂饱”大部分学生为任务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一些有潜力的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被绕得云里雾里,慢慢地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一、制订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制订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当然要先考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然后也要顾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从学生考虑,然后灵活地用到学生身上去。要关注一些领悟能力较差、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为他们制订基本的学习目标。当然,也要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制订一些发展性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让全体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制订一些在他们接受范围内稍高的目标,给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目标为:(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角、指出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2)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其中(1)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目标(2)和目标(3)主要是为学习中等生和优等生设计的。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应的目标后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有更强大的动力向下一目标前进,层层递进,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探索实践多样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教案,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抓住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起来。怎样可以让学生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都能有所收获呢?那老师就要用好上课中的一些学习材料,让学生摆脱固定思维,充分开动脑筋,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教学“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时,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2,于是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说说生活里的“一半”以及你想怎样表示出“一半”。由于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学习材料,里面有一个桃子的图案,一张圆形纸片和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于是有了以下情形:生1把圆形纸片分成两半。生2把“苹果”分成两等份。生3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撕成两半……在全班交流讨论后,可以发现有很多表示“一半”的方法,于是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出这样一个分数,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但这时大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简便之处和必要性。于是老师继续引导:那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四份,你又能怎样表示呢?慢慢地,14,15……更多的分数出现了。这时候,还有学生选择用纸片折一折的方式来表示。这时,老师提问:“如果平均分成100份,你还能用折纸来表示吗?”终于,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一致认为还是用分数来表示比较简便。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表示“一半”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体会产生12的过程。一开始,学生会觉得自己的已有经验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没必要学习新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已学经验已经不够简便,有新的更简便的方法。这时候,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从旧知过渡到新知,接受分数这一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从而实现从整数到分数的知识迁移,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做铺垫。
三、设计高质量的作业练习
作业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与练习,能让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但是,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很少从多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查;内容相对陈旧,缺少融入生活的作业,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创新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影响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敢于摒弃那些“食之无味”的习题,创设一些有层次、有趣味、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在适度作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学习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教师也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如在布置“圆”这一单元的练习题时,可以设计基础练习(C等级)、加强练习(B等级)和挑战练习(A等级)三个层次。如下:(C)()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所有的直径都(),直径是半径的();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B)在一张宽6厘米,长1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一个圆的周长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厘米,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A)公园里要新建一个花坛,它的平面图是一个环形,它有()条对称轴。如果这个环形的内圆周长是12.56厘米,环宽1厘米,那么外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其中,基础练习以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这些基础知识为主;加强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基本能力;挑战练习则侧重知识的逻辑培养,强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教师会鼓励学生优先完成基础练习和加强练习,挑战练习可选做。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能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逐级突破,也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生活是数学的起源。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学习一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需要进行一些直观操作活动来帮助理解。更应该在课后走进生活,把课堂中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常,老师布置的作业以书面练习题为主,不利于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甚至有可能让学生迷失在“题海”里,产生抵触情绪,身心受到伤害。因此,除适当的书面作业外,老师可以根据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实践动手类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活动,调动口、耳、目、手等多种感官,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他们多维度发展。例如,在学完“角的初步认识”前两课时后,有如下课后作业需要学生完成。1.找一找: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能找到它们吗?2.指一指: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说说各部分名称。3.画一画:把你找到的角试着画下来,看看是什么角。4.做一做: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5.比一比:固定一个角度后和同桌比比哪个角大。6.说一说:说说怎么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此项作业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找、指、画、做、比、说多个操作环节,让学生从书面作业中“跳出来”,能更积极主动地去亲身感受和体验,从多个角度来巩固角的知识,感触更深。再者,学生有了一次这样的实践操作体验,在之后认识其他图形时,可能也会联想到用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获得持续性发展。
四、鼓励发展性教学评价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个体的差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要更多地进行过程性评价,而不是只注重一次的结果。比如老师在一个单元中设计了多份分层练习,一位学生的情况是CCBAA,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前期只能掌握基础的知识,稍有落后,之后不断突破,最后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由此看出,他在这一阶段中不断努力,进步很大,老师应给予表扬,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另一位学生情况是AABCA,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整体水平较高,但在多次练习中波动比较明显,较不稳定。因此,老师可以找合适的时间和学生聊一聊,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帮助他缓解压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说,评价者不仅仅有老师,还有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这样多渠道的评价能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获知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如在学习“周长是多少”这一综合与实践课时,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中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最好的一份作业,老师集中进行展示,全班再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简单的互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如果没把所有图形都画出来或者有错的话,就可以马上改正。如果觉得自己完成得不错,那也可以毛遂自荐,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也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正是发展性评价的特征,这样的评价突出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总体来说,承认并认真对待有差异的学生是老师应该做到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差异当作是一种教育资源,以促进老师寻找更好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学生共同进步!
作者:朱李君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中心小学校
- 上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索
- 下一篇: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