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时间:2022-07-14 10:00:33

导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德和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教学内容功利性明显和德育实践活动有限等问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分段、分级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探索活动四个方面探讨渗透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其中,“学科安排”部分指出“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为主”,针对中小学各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1],开始全方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课堂的渗透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作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探索学科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渗透意识策略,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坚定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代表和包含着最根本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文化、家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内容是提升民族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其渗透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知识和动力,有助于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将相关教育理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分析能力较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比较容易受到虚荣攀比、金钱至上等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对小学生展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对处于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就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跟进课堂教学进度,而忽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等情况结合起来,更多集中于刻板列举和讲解课本,忽视除教材之外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较少有针对性地进行延伸和拓展,难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功利性明显

国家提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性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整体而言,小学更注重要求学生识记学科知识和掌握、应用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育的展开,即使开展各类活动,也更多的是应付学校各类检查的需要,很少去研究学生道德品质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内容功利性明显。

(三)德育实践活动有限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实践和德育的展开同样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缺乏细致、深入的转化过程,加上专门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本来就少,导致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困难。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指南”中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列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强化学科渗透意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渗透策略,以充实、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从根本上坚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才是根本。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思想、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比如,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等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等的传统智慧与美德,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等的传统工艺文化。在传统智慧与美德方面,又可细分为二年级下册“我会努力的”的自我肯定,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多样魅丽”的求同存异,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的修身养性以及一年级下册“我爱我家”的以孝为先等主题[2]。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用好、用活教材,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加以呈现。一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都涉及“家”的概念和主题,但涉及方向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差异,立足教材并加以深挖,在教学中寻求渗透的最佳契合点[3]。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单元时,笔者立足教材,选择从“孝”文化入手,让学生在课前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与不易。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平常对父母的言行进行反思,自己可以完成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并且设计家务“能手卡”和“承诺书”,让学生在发言交流后签订“承诺书”,回家将自己所做家务记录在“能手卡”上,学期末由家长与教师共同展开评比活动,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践行“孝”,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弘扬传统美德。在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的“活动园”中,同样涉及“家”的概念和主题,教师应立足教材并深挖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完成《朱子家训》教学后,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摘抄,并分享学习感悟;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在课后深入搜集古代优秀的家风家训,并撰写读后感,充分调动学生动笔思考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传承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分段、分级进行教学

“指南”中比较笼统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大学段,并表述了不同学段的层次要求。但是小学阶段共涉及六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区分只是接受程度、身心发展特点各有差异,比较笼统。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在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分段、分级的循序渐进原则,分年级设定不同教学目标,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呈现渗透教学的系统性、阶段性,从而展开具有进阶性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整体上实现渗透教学的可持续性。从整体教学出发,尝试将小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内容加以划分:一、二年级的渗透教学重点定为传统智慧与美德,以民间故事形式加以具化;三、四年级重点定为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以传统节日形式加以具化;五、六年级定为传统工艺文化,以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具化。如在一、二年级的渗透教学中,考虑到低段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起步阶段,课堂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展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一课时,学生在前几课时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在此基础上,以“我们每一个人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教学主题,引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一方面让学生敬畏自然,从而爱护大自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传说中主人公的勇敢、善良等美好的品德,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设置“中秋节为活跃家庭气氛,在吃月饼时与家人分享一个与中秋相关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的故事情景,引入《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民间故事小视频,并联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一诗,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带来跨时空、跨学科的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学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考问题时更多以形象思维展开。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这一现实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逐步改变道德与法治属于传统、枯燥说教课程的呆板印象,将课堂教学生活化,用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渗透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宜过于“高、大、上”,而应该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从生活小事中留心观察以学习传统美德”,以阅读角中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一关键语句入手,带领学生通过宗悫的故事,发挥想象感受其内心世界,明白“明志”对于人生的重要激励、影响作用。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小事来畅谈自己的理想,将“明志”美德与学习重要性相结合,告诉学生追求理想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的人生道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笔者创设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书包背在身前,感受妈妈怀孕时大腹便便地行走、学习,小心翼翼下台阶等生活细节,让学生充分体会生命最宝贵的含义。在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体会父母承担着的家庭责任重担,同时理解、感受父母之爱。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深入理解传统美德,深刻体会“孝”的内涵。此外,教学活动也应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对于小学生而言,来自身边的例子更具说服力,同时往往也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美德在学生心里的内化。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实际生活,选择最佳契合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渗透教学。如在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的教学中,笔者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规律等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后续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生活中见到的小动物习性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情感方面实现由喜欢小动物向保护动物、保护自然和敬畏自然以及尊重生命等主题的升华[4],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社会实践探索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教材上、课堂上,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往课外延伸,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探索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领悟。一方面要大力展开自主探究。针对部分小学生独立意识不强、自立能力较弱的现状,在渗透教学的实践探索活动中展开自主探究,与自强不息、自立自主的传统美德本身便具有契合之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要进行项目式归类学习。将原来教材知识中类似的内容进行归类,统一到一个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渗透教学。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让学生在较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围绕明确的项目教学主题,小组内成员合理安排,根据各自任务展开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技能掌握和知识学习,有助于学生强化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真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施文英 单位:平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