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课外阅读教学分析
时间:2022-07-12 15:56:54
导语:中年级课外阅读教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阵地之一。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导读,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实践的途径有很多,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广义上来说,心中所思、眼中所见、耳中所听、手中所写皆为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中的语文实践,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带有教育者强烈的目的性,充分考虑受众的身心特点,并科学系统地循序开展。因而,学生应该在教育者的引领下,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并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可谓浓缩着精华。但是,语文教科书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介,只凭借教科书就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能力,是有欠缺的,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书目选择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当下生活的关联的角度出发,注重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
一、书目选择,与教材互为补充,重在培养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久的动力,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阅读客体对主体产生吸引力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适应的课外书籍。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多以直观认知和思维为主,对艳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更感兴趣。因此课外阅读以绘本为主,重点以课程为依托,在语文教学中提倡阅读文化,比如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一年级的小豌豆》等。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孩子们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色彩缤纷的插图、加注拼音的短小课文,让对阅读充满新奇的孩子们意犹未尽。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量的飞跃,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为中年级做好阅读储备,笔者选择了图文结合的《小猪唏哩呼噜》《小屁孩日记》等推荐给学生,书中的人物与孩子们年龄相仿,心理距离近,浅近的故事情节与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当,贴近生活,更容易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随着习作目标需要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阅读重点由趣味性故事转向以叙事性作品为主。此时,人物依然是阅读的主角,以人物唤醒孩子心灵引发共鸣是推荐书目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笔者向孩子们推荐了《一百条裙子》《小王子》《秘密花园》等,让他们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书中人物的命运与情绪。无论是旺达、小王子、玛丽、狄肯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还是故事里和谐的情境、包含的真善美的道理,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只是一个引导,随着孩子语文能力的逐步增强,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独立选择书籍、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此,笔者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展一次“好书分享会”,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孩子们认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认真阅读;其次,在分享会上向同学们讲述故事的梗概、分享的理由;最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阅读交流。在阅读交流这个环节,笔者会根据孩子们选择的书目,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尊重自己阅读兴趣的同时,注意选择趣味性、故事性、教育性较强的书籍。对于阅读兴趣比较特殊的,只要无原则问题也予以支持。一个学期之后,根据大家的推荐,形成班级的共同“推荐书目”,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假期选择阅读。三年级开始,笔者对书目推荐及读书分享做了进一步要求:在关注趣味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作者语言文字的美、人物形象的美等抽象的审美体验,逐步感受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种读书分享,实际上就是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主选择和阅读的能力,让孩子能够尽早地脱离教师搭建的“阅读藩篱”,在书海中自由徜徉,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导读,重视迁移内化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其实就是与人类的各种智慧对话,能让我们的精神丰富起来。但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对话的质量,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提供阅读指导,就是很好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拓展思维空间,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提高阅读质量。中年级的整本书导读就是为了在学生合适的阅读年龄教给他们适宜的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使其分享读书的快乐。导读的方式有很多:直接将一本文质兼美的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自由阅读;或者利用班会,请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谈谈读某本书的收获和乐趣,讲述名人读书故事;也可以由老师现身说法:“我最近看了一本书,特别棒……”更多的时候,阅读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如学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后推荐《格林童话》《稻草人》,学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之后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学了《蜜蜂》《小虾》之后推荐《昆虫记》,等等。这样引导孩子们由点及面,由一个单一的小故事,深入到某一文体,由一片叶子瞥见整片森林,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自省,提升精神境界。
三、阅读习惯是维系阅读活动的永恒动力
阅读只有成为内在自觉且持久的需求,才能真正地受益终身。因此,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是教师的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导读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并引导激励学生按计划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奖励自己。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老师除了及时地督促、引导、鼓励,还要尽可能地多为他们朗读,读得趣味十足、有声有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阅读期待。比如在三年级下学期,有位同学推荐了《淘气包马小跳》,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沙沙沙’的写字声像春雨悄悄地下着。突然,‘嘭’地一声,教室的门被一脚踹开了。大家都被吓了一跳,坐在门边的丽丽更是‘哎呀’一声尖叫了起来。这谁啊,这么不文明?只见马小跳像阵风一样刮进了教室。”这段文字中有较多的象声词,非常形象生动,现场感特别强。老师把握住这一点,通过示范朗读,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使其感受到了象声词的巨大魅力,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老师趁机激励孩子们制定好整本书的阅读计划,适时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精彩片段。老师的融入和引导,使得阅读的过程非常顺利,班里的45个孩子都圆满完成了《淘气包马小跳》的阅读计划。
二是尽量保障孩子们校内阅读的时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多时候让阅读回归本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每天20分钟晨读,营造和谐的默读气氛,师生在教室里捧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不做记录,也不进行交流,当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沙沙的翻书声在教室回响,浓浓的书香也在孩子们中间飘溢。与书的对话在默读中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感染着他们的情绪。可以想象,这种长期的浸染,将使书卷气成为孩子们灵魂的底色。
三是积极评价。中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关注难以持久,但是他们的表现欲望和获得认同的渴望比较强烈。因此要想让阅读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需要经常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设置一些小奖项,表扬激励表现较为突出或是进步较快的孩子。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给孩子展示的机会,比如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等。
四是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其实从时间上来说,课外阅读更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因此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发挥家长的陪读伴读作用,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老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阅读计划,及时分享孩子阅读能力的进步,指导家长开展家庭阅读,鼓励家长之间分享阅读经验。一年级时,我班就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向班级所有家长开放,家长们可以在这个群内分享伴读经验和成果,可以提问,还可以对班级的读书安排提出建议。大家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很多孩子的阅读水平提升很快。
四、读书交流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和升华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如加以适当引导激励,他们便会将这种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产生语文学习的愿望。与此同时,语文学习要落实在语文实践当中,活动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一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阅读活动持久,从课堂延伸至课下,甚至更深远的境界;另一方面,就个体自身而言,实践和学习交融,学会真正使用语文这一工具,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特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有很多种,读书交流便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百条裙子》汇报课上,孩子们由书中的人物品读,到质疑“你像谁”,直至追问自己“我是谁”,在交流中受到了由故事到生活、由人物到自己、由外部因素到内在心灵的触动。《秘密花园》阅读后摘抄的那些优美的语句,读来让人仿佛置身文中,在吟诵赏析中收获自己的语言积累———美的语言我们共享,美的情绪相互感召。“好书分享会”上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讲述,精彩的推荐按语,从书本走进内心,再通过语言呈现,将读、思、说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阅读过程。阅读小报的制作,是一种内化,同时也是一种释放。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阅读进行情景剧的改编、制作读书卡、创编续编,观看欣赏书目改编的电影,等等。这些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收获,使得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展了多元智能,提高了语文素养。一次交流对于一本书的阅读来说是一次终结,但对于孩子的阅读而言是一次穿越、一次庆典、一个仪式,灵魂由此得到滋养,生命成长也更加美好。
五、关注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读书的乐趣
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及学习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内容的喜好、个人生活经历等都有不同。读书就是交流,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欲望和需求。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关注个体的差异,让阅读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读完《木偶奇遇记》后,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匹诺曹的鼻子为什么会变长,小迪却趴在桌上,无精打采。于是笔者轻轻走到他身边问他怎么回事,他不说话,头埋得更低了。课后笔者找到他了解情况,原来他前几天向爸爸撒了谎,虽然承认了错误,但是仍担心自己的鼻子也会变长。其实这表明孩子已经读懂了故事,并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笔者告诉他老师为他知错就改感到骄傲,勇于改错的孩子鼻子是不会变长的;然后又告诉他,老师也为他认真读书感到开心,肯定他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好孩子。小迪如释重负,一蹦一跳地跑了。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师者的任务便是引导孩子们充分行使这项神圣的权利,获得幸福和快乐。在大量的扎实的师生阅读过程中,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的书目推荐、重视迁移内化的阅读指导以及引导延伸、坚持阅读的习惯的养成、升华的读书交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促使阅读教学与课外整本书共读相互融合,激荡起阅读与理解的涟漪。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个体精神成长。阅读是一生的事情,它在孩子们的心里荡起涟漪,让他们学会尊重、宽容、合作,让他们懂得谦虚、敬畏、感恩,让他们变得专注、宁静、热忱……
作者:孟娟 单位: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
-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 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课外阅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