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理论如何构建满意人生

时间:2022-07-12 14:44:29

导语:生涯理论如何构建满意人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涯理论如何构建满意人生

“心理学应当成为通识教育”

申宇辰是1991年出生的辽宁姑娘,上中学时,她一度热爱文学和写作。“高中时期,我喜欢观察周围同学,给他们创作一些‘人物小传’,描绘他们的言谈举止、勾勒他们的内心世界,感觉很有意思。”因此,在高考后,申宇辰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可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反而陷入迷茫:“我发现自己好像并非那么喜欢这个专业。”好在大一时间比较宽裕,申宇辰闲暇时就跑到其他学院四处转悠,蹭他们的课听,几个月后的某一天,她推开心理学院的一间教室,听了一节“社会心理学”,老师在课上简单讲解了“人的行为与动机”,听得她眼前一亮,此后申宇辰频频来心理学院“蹭课”。津津有味上了几堂课后,她终于下定决心:这才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二时,申宇辰果断转到北师大心理学院,开始研习心理学,并于四年后前往台湾辅仁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心理学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不断学习,你可以对人性、人的行为、认知、动机、情感等方面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所以,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应当成为一种通识教育,如果大家都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对于各自的职场关系、家庭和睦、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帮助。”骤然跌进一片海来到辅仁大学读博后,申宇辰意识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果说本科时接触到的知识是一片池塘的话,那么读博时接触到的知识就是一片茫茫大海。在池塘中,我可以游刃有余地玩水嬉戏;可当骤然跌入海洋时,周围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水,心里就会不自觉地涌上一股迷茫和无力的情绪,我甚至担心自己能否顺利毕业。”申宇辰说。这是申宇辰求学生涯中一个“混沌期”,课堂外大段的空白时间让她心慌。她既缺乏研究方向和明确参照物,也缺乏关于学术研究上的正反馈,对于如何清晰解构所学到的知识,她总觉得少了一些关键的东西。“那阵子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感觉一天下来什么都没做成,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愧疚感。”这时,申宇辰下定决心,也许可以把研究方向先放一放,到校外企业中找一份实习工作。当时有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通病,例如对员工工作职务的职责、权力、工作条件等界定不甚明确,申宇辰就尝试着运用学到的知识将之加以完善。随着实习工作的不断推进,申宇辰解决问题越来越得心应手,每当实践中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她便重新埋头书山,从理论中寻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充实的生活让她仿佛在海面上看见了灯塔的光芒。“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学得似懂非懂的那些知识,通过实践的对比和参照,得以慢慢地被消化和运用了,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脱离了焦虑的樊笼后,申宇辰学习和工作之余也不再总窝在家读文献和论文,而是进行体育锻炼,或抽时间和朋友出去逛逛台湾的各大风景名胜,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让学习和工作压力下紧绷的心情得到充分放松。“读博的这六年时光,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时期,它让我从内而外都有了质的飞跃。”

构建自己满意的人生

2021年11月28日,25岁的年轻摄影师鹿道森独自坐出租车来到舟山海滩,将灰色风衣和一部定时发送遗书的手机搁在岸边礁石上,轻轻一跃,坠入汹涌波涛。而在更早一些的2020年10月13日凌晨,一名大连理工的研三学生不堪种种挫折,在实验室中自缢身亡,在遗书中他写道,希望下辈子可以做一只猫。“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家的生活压力普遍增加了,我之前曾跟学生们提到过一个概念,即‘社会原子化’,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因此,当下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活。”申宇辰欣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刚出生时就患上了罕见的佝偻病,身体羸弱不堪,5岁时得了一场严重的肺炎,求学生涯中还经历过两次车祸……因为这些经历,阿德勒曾深受自卑困扰,后来他在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一个人的经历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但会对人的命运造成影响。如果我们将某种特殊的经历作为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必定会被误导。环境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意义,我们却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人生状况来改变命运。受到阿德勒的影响,申宇辰的研究方向也致力于引导学生们找到自己满意人生方向,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我目前正在做的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如果早些年,大家听到这个概念,会下意识认为这个方向只和工作有关。实际上,生涯规划的广义范围甚至可以覆盖到整个人生。大家如何构建自己满意的人生?如何在热爱的领域取得成功?用阿德勒的话来说,这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课题。所以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助人课程。”如今,申宇辰在给学生们上生涯课程的过程中,也会时常收到学生的一些反馈,除了学生们对学术理念的理解,还包括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扰和烦恼。这些反馈也在不断推动她的研究和思考。“心理咨询中有个名词,叫作‘个案概念化’,如果有三个学生都向我问了同样的问题,他们背后的原因或许不尽相同,如何进行精准的分析,这就需要我对理论有一个很深的理解。”申宇辰说道,“人是很复杂的,所以研究也是无止境的。所以我始终处在一种边学边讲的状态中。”

丢下椅子,走出房间

申宇辰的课堂往往会将应用和理论相结合,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尊重学生们的多样性。“有的学生可能上着我的课,突然找到了探索方向,于是就跑来找我请假,打算出去实习。这样的情况我会替他高兴,说明我的课程对他有启发。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他们的兴趣就在于学习理论本身,打算往后做‘职业规划’,用理论助人。而剩下的一些学生,他们听课是为了解决自身困扰……总之,多种多样,我的课堂理念在于尊重学习者的个人需求。”课后,申宇辰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多层作业,对想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布置偏重理论和学术性的作业,对怀有困扰的学生,则布置更偏重于探索、反思和计划方面的作业。在南大教书,也让申宇辰观察到了一个微缩形的社会百态。“我想起这么一个游戏,叫‘抢椅子’,音乐一响,一些人开始飞快冲向房间中央那些空椅子,剩下的人们不明所以,但在周围紧张气氛的带动下也跟着跑,同样去抢椅子。音乐结束,没抢到椅子的人们满心焦虑,预备去抢下一轮的椅子。这一抢,就抢了好几年。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许多人其实根本没必要留在这个房间跟其他人一起抢椅子。”有的学生很功利,是天生的“卷王”,他们总是那一批最快抢到“椅子”的人,而有的学生则过于理想化,这样的学生时常对未来充满焦虑和不安,如果没有合理地对未来进行规划,他们毕业后往往会被动留下来和别人“抢椅子”。“其实学生们还在上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就会反复提醒他们,希望他们可以提前对生涯进行探索。当然,并非是让他们大一时就决定往后的人生要做什么,只是希望他们能行动起来,多探索,多思考,而不是等到快毕业,才匆忙规划,这样将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年龄相近,学生们的困扰,申宇辰基本都经历过,感同身受下,她希望学生们能少走弯路:“其实,南大的学生们都很优秀,我需要做的只是在一些关键的点上,对他们稍加引导。”如今,申宇辰依旧在研究和教学的路上不断地前进,当谈及对未来的期待时,她认为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每度过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化蝶”般的质变。上一次“蝶变”发生在博士毕业,而现在,她正身处通往下一次“蝶变”的路上。

作者: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