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下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时间:2022-07-11 16:14:20
导语:应对人口老龄化下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严峻形势,“十四五”规划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对智慧养老产业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存在老年人难以跨越数字鸿沟、养老产品和服务供需不匹配、养老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稀缺、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出要全方位提升老年人数字信息素养、促进智慧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匹配、着力培养智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等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智慧养老;养老产业
2021年3月11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次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1]。伴随一系列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出台,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促进养老服务业升级,我国迫切需要智慧养老产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与智能终端等计算科学及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逐渐发展推出新型养老方式———智慧养老[2]。与传统的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比,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替代了人力服务,解决了养老产业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投入的问题,并降低了养老产业的投资成本。同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及时性能更快地响应老年人需求,更好地监测老年人生活及健康安全,信息化的智慧养老平台能够合理配置全国各地的养老资源,既能减少传统养老设施引起的资源浪费又能根据采集的老年人需求信息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一、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持续飙升,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重急剧增加。截至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25年其将上涨至全国人口总数的15%,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峰值。面对扑面而来的“银色浪潮”,智慧养老作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新方式,其产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万亿元,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来看,2022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养老产业体系结构初具雏形。自2020年后,基于前期互联网沉淀的无形市场形成有形市场,智慧养老产业进入成熟期,预计到2050年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22亿元,养老产业体系结构完整。
(二)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基地逐年增长
我国主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模范企业发挥“领头羊”的正向作用推进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2017年,三部委共同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联电子〔2021〕154号)和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等文件,更细致地进行智慧养老产业的研究。截至2017年,我国智慧养老仅在部分省份开展了智慧养老试点建设,近年已形成531个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广东省广州市港疗养院作为广东首个“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及时开启系统智慧化升级改造,预计耗资四亿元,有望成为全国健康养老行业的培训基地和学习标杆;2021年初,北京市雄安新区打造了“互联网+智慧医疗”一键式智慧养老工程,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合急救服务以及医疗一体化,为老年人提供“一键式”健康医疗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全覆盖。各地区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社会各方资源推动下,我国的养老服务得到初步推广与普及,但目前大多改革试点集中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仍有待加强试点普及。
(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探索推广
我国首例养老机构查询平台“养老通”在2019年开通运营,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基于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此应用程序。此后,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积极推进和探索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将智慧养老平台建设纳入地方养老发展规划工作中,重庆市渝北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20年7月建立智能养老服务云网络平台,着手构建“一网覆盖、一体服务”的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智能生命圈[3],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与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创建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完美结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照料和医疗机构管理身体健康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15分钟养老服务圈”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的矛盾。上海市依托现有优势资源首先进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网上敬老院”、“微家园”、“智能养老顾问”等平台,鼓励社企联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造了虚拟现实协同联动的社区养老新模式[4]。北京市推出“北京通—e个人”和“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等为老年人提供集养老服务、政府补贴、在线支付一体化的综合支付程序。浙江乌镇新创“1+2+1”的智慧养老模式,即“老年人+常规服务和定制服务+政府”的综合管理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科学的、准确的养老服务。广州市将智能终端和软件平台融入各类线上、线下服务,进行虚拟现实相结合,突出新养老环境下的智慧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精准养老服务。
(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
随着科技支撑老龄化思路的不断明确以及智慧养老理念的不断推广,智慧养老产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创新,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的集成度、智慧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现阶段智慧养老产品主要分为智能家居、智能用品和可穿戴智能设备。其中,智能家居主要包括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人体感应器、SOS报警器和智能门锁等安防装置对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和守护,智能用品是以智能轮椅、便携体检箱、智能药盒为主,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老年人智能手环、智能手杖、老年人智能手表等智能可穿戴服饰,该类产品具有自动健康检测功能,整合老年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进行监测和预警,并且还带有SOS一键报警、GPS定位等功能应对老年人突发遇险紧急情况。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主要依托于现有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老年人的个性化生活需求、慢性病管理、养老互助、日常生活照料、互联网健康咨询等居家健康养老提供相应服务。多种多样的智慧产品和服务通过不同的人机交互形式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二、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养老服务需求方面持续增加,促进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需求的升级对智慧养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国智慧养老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一)老年人数字鸿沟难以跨越
与成长于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相比,当今社会老年人面对新型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极为困难,跨越数字鸿沟的问题亟待解决[5]。老年人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接入”、“使用”和“知识”三个层面。从“接入层面”来看,《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四十九次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3.2%,仍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未能接入互联网,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不便如无法出示行程码出入公共场合等;在“使用层面”老年人对网络的使用方式及程度导致使用网络存在障碍;在“知识层面”,老年人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够对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分辨和处理,容易使老年人处于弱势地位,例如老年人深受电信诈骗和网络谣言的毒害。我们应正确引领老年人快速跨越“数字鸿沟”,积极应对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将其转化为适应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
(二)产品和服务供需匹配度不高
智能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设计的,但在实际提供的过程中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体验感。许多智能产品的操作过程复杂,并且操作界面字体偏小,不易携带等并没有完美贴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智慧养老服务的应用依托于智能产品,而智能产品的使用建立在老年人的数字素养的基础上。多数智能产品的研发过程没有考虑老年人关怀模式,对于认知度和接受度低的老年人来说不够友好,阻碍了老年人接受智能服务,并且由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健康状况的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同。总体而言,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适老化不足,导致产品和服务供需匹配度不高。
(三)智慧养老服务相关人才匮乏
不论是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抑或是居家养老中,专业的护理人员都将担任极为重要角色,从而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需求较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养老机构不应只局限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更应呵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需求,让老年人不仅仅有身体的归属,更有心灵上与精神的归宿。因此,在智慧化融入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提供智慧化服务的企业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更应给老年人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给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对于老年人使用智慧养老产品和接受智慧化服务的过程中,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为老年人提高素质素养,尽快接受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尚不统一
智慧养老服务具备准公共产品性质,供给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目前全国尚未形成关于智慧养老服务的统一标准,在服务规范、质量监控、风险预防、纠纷处理、绩效评估、信息互联等方面亟待加强。2021年6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的通知》(国卫老龄函〔2021〕129号),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响应号召。江西省发布了有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年行动规划,安徽省出台相关政策,强调通过机构、产业、环境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支持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各地智慧养老政策的出台不断地完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探索路径,各地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评估标准不一,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参差不齐,大多地区政府对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不明确。因此,没有明确标准化办法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管,导致市场上出现一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6]。
三、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方位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是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和使用能力。政府应联合社会公益组织等部门加强推智慧养老服务的宣传和普及,与相关企业机构等合作开设公益性专门技术培训班,提高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并辅助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智慧养老产品。社区和公益组织志愿者上门对老年人进行智能养老产品使用的介绍和学习指导,让老年人亲身体验智慧养老服务,通过增强体验感降低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抵触,改变传统养老观念,让老年人逐渐接受智慧养老。总之,积极引导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产品,努力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是带领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智慧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匹配
为促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更贴近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我国应加快适老化产品与技术研发。加强产业指导,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坚持需求导向,多维度考虑老年人对产品服务的各方面需求,努力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精准定位,生产出安全、可靠、实用易学的智慧养老产品。与此同时,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应该结合实地考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老年人使用意愿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进行的调整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社会环境、健康状况和对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对市场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在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同时进一步简化设施操作,尽可能地实现便捷、易懂的操作方式[7]。
(三)着力培育智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专业的服务团体是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为智慧养老行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可建立智慧服务人员资格证书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加强专业人员的规范化指导,鼓励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老年医疗健康护理、卫生管理、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适应社会需求。另外,出台扶持智慧养老服务业的配套政策,培养智慧养老服务老年人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提高智慧养老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
(四)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
智慧养老服务发展需要政策和制度先行,政府要积极推动智慧养老制度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产业的政策体系,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引导和保障智慧养老工作模式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考虑各地智慧养老的发展。根据智慧养老服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从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业务分类、项目实施、项目级别、项目覆盖面等方面制定智慧养老行业的各项规范和标准。与此同时,智慧养老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智慧医疗和养老产业在资金方面可以采取先建后补的模式,增加政府补贴,亦可以进行政策层面倾斜用奖励代替补贴,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8]。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带动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全方位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促进智慧产品与服务的精准匹配、着力培育智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对于解决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养老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养老产业效率,优化养老服务质量,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诗婷 李岳 陈家健 孙晴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 上一篇:相对劣势地区破局产业基金发展困境
- 下一篇:纳米材料水泥混凝土在房屋结构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