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歌的美学意义分析

时间:2022-07-10 16:15:48

导语:布依族民歌的美学意义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布依族民歌的美学意义分析

【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映着各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日常叙事,体现着当地的文化偏好和历史沉淀,带有极强的区域性文化色彩,也是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在民风、民俗中的映射。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高海拔的云贵高原,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人文气息。这里大多数地方都生活着勤劳、古朴的少数民族,他们与天然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用辛勤的劳作换取大自然的馈赠,用独特的智慧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歌曲。布依族民歌是贵州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旋律色彩、歌词意境都非常独特,已成为布依族民族社会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体。本文围绕《迎客歌》和《好花红》这两首经典布依族民歌,从旋律特点、歌词层次和演唱风格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意义,帮助人们了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和民情观念,推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布依族民歌;美学建设;迎客歌;好花红;贵州

一、音乐与美感的关系

《乐记》有一个很有名的论点:“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一观点说明了音乐与言语的关系,它认为歌唱起源于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音乐是言语的延续、加工和延伸,它阐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美与善的关系。回顾历史,人类创造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音乐只是整个人类艺术宝库的一小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感到若有所失,因为音乐的作用实在有限,功能也相对单一,既不能阻止战争,也不能解决温饱,但是,音乐就像一把有靠背的椅子,让我们在长坐之后有短暂的依靠和片刻的舒适,音乐既能用于预祝得意的人奋马前驱,也能安慰失意的人来日方长,更能带给人富裕后的幸福和愁苦中的慰藉,这便是音乐“无用但有趣”的价值内涵——看似音乐没有实质作用,不能提高生产力、创造GPD,但是,音乐能唤醒和激励生产者的心理,使输出的产品不再冷冰冰和无趣,而是变得更有意义并更有导向性。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可以人为赋予音乐以各种可能并不存在的假想意义,并想当然或者自圆其说地在上面寄托我们的思想感情,这也是音乐存在的意义之一。更何况,音乐不但可以表达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还可以传播地区的音乐文化。如果说,音乐和写作、舞蹈等艺术形式有区别的话,那么,可以说音乐比一般的语言更能“直逼心扉”地传达情感,更重要的是,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

二、贵州布依族民歌的美学渊源

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文化是绵延不断、曲折向前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默默推动?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笔者经过研究调查发现,环境文化和地缘一直以来就密不可分,二者是一对天然盟友,其内在属性非常和谐,如果田野调查积累的时间够多,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那就是任何一种文化跟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密切相关,民歌也不例外。学术界曾将贵州称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孤岛”,因为贵州省境内遍布崇山峻岭,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自古以来,地势险要造成贵州省交通不便,天然的地理隔断使社会联系变少,人与人之间交流意愿降低,文化虽然缓慢发展,但更新和融合频率变低,其土生土长的民族生活习俗和世袭劳作方法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文化相对独立。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夜郎大地之上,有一个古朴典雅却又不失灵性的民族——布依族,布依族是这座“孤岛”上一处靓丽的风景,就像彼岸的少女,亭亭玉立、温文尔雅。贵州的布依族是人口仅次于苗族的少数民族,也是创造古夜郎国主体文化的民族之一。贵州省内的北盘江以及红河流域是现在公认的布依族文化的起源地,这里的自然环境良好,但居住环境因为地势险要而显得交通不便,纵然如此,布依族热爱生活和淳朴勤劳的民族特性没有变,虽然物质贫乏,他们的精神却很富足,布依族人民的性格很乐观,他们会在劳作间隙在高峰旷野、林间梯田里隔山对唱,音调像鸟儿一样婉转,唱者多情、听者有意,这是布依族人千万年以来的习俗——以歌咏志、驱除劳累,而且,他们还以山歌为媒介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为平凡的生活增添动人的色彩。从文化的保存来看,相对闭塞的环境为布依族风俗文化的原始性和单一性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土壤,反映在音乐上便是其音乐特点相对简单、质朴,直抒胸臆。与此同时,布依族习惯“男耕女织”,这种简单的劳动关系也相对“稳定”,看似原始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活传统,又进一步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气质,这种文化内涵体现在“口传心授”的歌曲中,布依族民歌种类繁多,应用于不同场合,如大歌、小歌、盘歌、惠水歌调以及十二部对歌等,它别具一格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极具特色的民歌风格在民族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布依族民歌的研究和分析,深刻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真正体会其民族习俗的来源和意义,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全面挖掘其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充分展现布依族民歌之美。

三、贵州布依族民歌的美学意义

布依族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起源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的赞美,我们只有在理解这一点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布依族民歌的本质。研究者不能仅当一名旁观者,而要作为见证者和当事人真正置身其中,从现实的人的审美情趣出发,乐在其中,才能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只有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布依族内在的民族特性和精神文化驱动因素才能浮出水面,使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对其内在艺术价值进行思考。布依族的音乐作品或多或少都传达了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下面以两首经典的布依族民歌为例,从旋律特点、歌词层次和演唱风格等方面分析其美学意义。一是被称为“雅乐”代表的布依族《迎客歌》。《迎客歌》属于“盘江小调”,俗称“小打”,是一种仪式类的民歌。这首歌旋律非常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可听性很强,让人一听就如痴如醉。伴奏乐器一般是月琴、二胡和箫筒这三种,分属弹拨乐器、弦乐器和吹奏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小调”旋律优美,音调相对集中而协调,和谐而不散漫。《迎客歌》歌词篇幅不长,比较口语化和即兴化,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比较工整。歌中唱道:“尊贵的客人来到了门口,请主人把酒和茶拿出来,拿出来,出来迎接我们,迎接我们。”“我们围着桌子坐在凳子上吃喝,感谢你了主人”和“让你操心了主人”,内容主要是客人自己的叙说,反映了布依人大方洒脱、热情豪爽、不拘礼节和威武勇猛的性格特征,不难看出宾客双方关系亲密,客套又冗繁的礼仪对他们来说已略显多余,但歌词直白的同时并不失礼数,坦坦荡荡,宾主尽欢。唱腔用到的口腔共鸣比较多,低声区和高音区大都直接用真声来唱,演唱时带有颤音,而且普遍带有方言的咬字发音。在演唱时搭配具有布依族舞蹈风格的形体动作,边唱边跳、左右摇摆,整个音乐演唱气氛显得直白而质朴,热情而欢乐,体现了布依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二是布依族经典民歌《好花红》。《好花红》起源于贵州省惠水县,传唱于20世纪初的贵州地区,在黔中地区尤为流行。时至今日,惠水县等地每年都会举办民歌大赛,其中《好花红》是必唱曲目。这首歌的背后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英俊的青年水与天上月神下凡的仙女红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非常喜欢唱歌,寨子后面的小河边竟成为他们私下见面切磋歌艺的地方,他们经常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相约来此对唱山歌,互诉衷肠。有一次,正值四月刺梨花娇艳开放,流水潺潺、月光朦胧,此时此刻,二人触景生情,水先唱:“好花红哎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上,哪朵向阳哪朵红”。红接着对唱:“好花鲜来好花鲜,好花生在刺梨尖;好花生在刺梨上,哪朵朝阳哪朵鲜”。二人以好花红为歌头,借物喻人,敞开心扉,一首一首的深情地唱着,传递着爱意,最终唱到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生活。这首有着质朴歌词和动听旋律的歌曲体现了淳朴的布依族人民对美丽的花朵的赞美与爱护,折射出布依族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感悟,既表达了他们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旧社会的摒弃,更体现了布依族人骨子里坚韧向上、永不认输的精神状态。从歌词来看,乐句构思巧妙、对仗工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刺梨花的颜色——红色,它象征着热情和向上,也象征着布依族人民的性格,再苦、再累都不放弃对美好阳光和生活的热爱。到了歌曲的第三段,“金花凋了还会有哎,情意去了不再来哎”更是让整首歌曲的意境进一步提升,这就是淳朴的布依族人民,这块土地就是我们的家乡,正是这块充满人情味、充满活力、充满爱的土地,才孕育了这么多勤劳能干、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人们。从旋律来看,这首歌曲为四声羽调式,音域为八度,歌曲跨度较小,以“6”为主音,每四个乐句的结尾都有一个下行小三度的转音,使整首歌的旋律浅吟低唱、迂回曲折、娓娓道来。从唱腔来看,这首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多地运用了“转音”,配合直白、不假思索、直抒胸臆的唱词看似俗气,却是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让人心潮澎湃。这两首歌只是布依族民歌的小小的缩影,但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发现布依族民歌的一般特征。总的来看,布依族民歌一般旋律比较简单,多采用同样旋律反复演唱不同歌词,朗朗上口,让人一听难忘。而布依族民歌的歌词大多都是源于布依族人的生活,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经验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充分表达了布依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词中蕴含的乐观、质朴甚至幽默的精神更体现了当地人民和自然相互交融的生活场景,也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对“生命从哪里来,往何处去”的终极追问。四、结语中国民歌内容和形式都丰富多样,各地区、各民族的歌曲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经典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换句话说,每一首歌曲实际上就是传统风俗演变和人文历史的活化石,尤其是歌曲中的“意”和“境”,绝非仅靠史料和编年就可以保存下来的,而是要通过当代人深层记忆的保存和唤起才能得以真正保存。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以为自己曾经忘记的那些记忆又浮现在脑海中,让每个当事人都感到韵味无穷。布依族民歌来源于布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的审美活动,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民族的世代延续慢慢铸就了一部宏大且鲜活的历史,那就是布依族民歌,贵州布依族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站在当下,用现代的美学观念来审视,布依族民歌是沧桑、古老且隽美的,不仅仅因为“民歌是一切歌曲创作的源泉”,更是因为这些在生活仪式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这些民族音乐可能是贵州多民族审美情趣的最早来源。通过对布依族民歌的美学分析,我们能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瑰宝,传承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袁冬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