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分析思考

时间:2022-07-08 17:53:03

导语: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分析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分析思考

【摘要】钢琴演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儿童钢琴演奏教育不仅能提高儿童的钢琴弹奏水平,也能够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变更、重组等来自儿童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探索和体验,所以,儿童钢琴教育还应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学校应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引导幼儿更好理解钢琴艺术和文化底蕴,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儿童钢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应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普及教育在我国得到空前发展,少年儿童成为了学习钢琴的主体,很多孩子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由于年龄偏小,他们在学习中难免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教师的选择、家长的作用、兴趣的培养、如何养成好的练琴习惯、钢琴考级等,为了让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钢琴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钢琴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念、方法和基本内容运用到儿童钢琴教学中,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针对现有钢琴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希望对儿童钢琴启蒙阶段的教学带来启发。

一、儿童钢琴教学概述

(一)主动性

主动性(initiative)是指个体依据自身的意愿设定目标或指导自身的行动,并脱离外力驱动的行为特征。在主动性活动中,推动个体行动的是内在的需求、动机、理想、抱负或价值观等。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主动性反映在个体心理社会性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个体在3~6岁这一阶段有可能会形成的正向品质。具有主动性的儿童如果得到家长的认可,就会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乐于控制外界事物,并逐渐形成目的意识。这一系列心理发展将会为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和创造力开发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3到6岁是培养孩子主动性的重要时期,在儿童的幼年时期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会对儿童的人生起到积极作用。儿童钢琴教学的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主动性。

(二)兴趣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变更和重组来自儿童对自身喜爱事物的探索和体验。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对儿童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充满兴趣和好奇,儿童才可能主动获得新的生命体验,从而实现心智的发展。在儿童钢琴教学实操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儿童兴趣的培养,摒弃“填鸭式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儿童准备足够的素材和自由自配时间,提供同伴接触机会,鼓励其大胆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要保证其自主地参与活动。此外,教师不应忽视学龄前儿童的差异性,要对其因材施教,保证其全面发展。

(三)创造性

创造性(creativity)也叫创造力(creativityability),源于拉丁文creare一词。指个体生产创造有社会价值的较为新颖的作品的特性和能力,因此又叫“创造力”。新颖代表个体可以另辟蹊径地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社会价值说明创造性的产出有利用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或道德价值等。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创造性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又以发散思维为核心。根据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从环境制度和个性养成两个维度去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

如今,学习钢琴的学生低龄化特点显著,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钢琴,为了使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中学习钢琴,钢琴启蒙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儿童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图谱、语言、声势、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儿童学习识谱、节奏、视唱,培养儿童的听觉能力、歌唱能力、表现能力,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钢琴教学中来,并全身心投入到钢琴演奏中去。在玩耍的过程中,幼儿通常会产生主动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教师为孩子设计的学习活动通常都由2个以上的儿童配合进行,个体在活动中参与合作、比较、沟通、支配与被支配等过程,会渐渐产生自我效能意识,将个体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整合到主体的社会关系中。例如,有很多传统儿歌童谣通过语词节奏、语音韵律、节奏律动、旋律曲式来表达情感。在幼儿学琴的启蒙阶段,教师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感知、思维等能力,使儿童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乐感和音准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传统教学中追求外在价值的教学模式,选择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提高钢琴学习的灵动性和趣味性。要想让学生不再厌倦钢琴学习,教师需要抛弃枯燥式的死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奥尔夫教学的精华,并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音乐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灵中,让他们更加热爱艺术和人生。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Karl•Orff,1895-1982)生于慕尼黑远郊的一个巴伐利亚军人家庭,其家庭生活充满了浓厚的艺术与文化氛围。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一种将音乐、舞蹈、戏剧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五卷本《学校音乐教材》(《Orff—Schulwerck》)的陆续出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奥尔夫在音乐教学法相关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编撰了《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奥尔夫教育—基础音乐练习》第一卷《节奏一旋律练习》《敲击乐器和手鼓练习》《定音鼓练习》《音条乐器练习》《竖笛练习》等,这些理论涵盖奥尔夫本人别具一格的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形成了奥尔夫音乐风格的基础。奥尔夫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并做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最终结合自己的思想创造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这一享誉全球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将游戏、节奏、声势以及乐器教学法融为一体,为儿童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综合性、原本性、实践性、创造性。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听觉训练

在儿童学琴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其敏锐的听觉能力。要想让琴声打动听众,首先要打动自我,学生要学会倾听自己的琴声,培养音乐听觉。在儿童听觉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在节奏、旋律方面做练习,让学生不断重复节奏、哼唱旋律,培养儿童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元素性”教学为基础,儿童作为演奏者参与到音乐中,教师要发挥儿童的音乐想象力,让儿童随着音乐的律动做出走、跑、跳等动作,让儿童即兴发挥表演,提高儿童的参与力、听力、理解力、反应能力,提高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方法对儿童进行钢琴启蒙教学。

(二)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声势教学法就是把人们的身体当作乐器,利用身体发出响动,这也是人们在情感表达中最常用的方法。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就是把音乐中一些常用的节奏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动作表现出来,“二分音符跺跺脚、四分音符拍拍手、八分音符揉揉指、十六分音符蹭蹭腿。”这种音符表达方法把人的身体当作乐器,用这些最基础的动作发掘人类本性中的音乐天赋,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使孩子们亲身了解到节奏的变化,使他们对节奏节拍的概念更加具体生活,也契合了儿童生性活泼的特点,让儿童对节奏有更深刻的体验。在钢琴课中,教师不一定非要把学生束缚在琴凳上,有时候,教师如果能适当把学生从钢琴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用动作语言把乐曲中的节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三)奥尔夫乐器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即兴原则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是一项比较突出的原则。奥尔夫和门德勒一起制作的带有共鸣箱的乐器(如木琴、钟琴等)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学习过程中,人们逐渐把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中的一些小型打击乐器运用于钢琴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奥尔夫乐器的种类非常多,比如定音鼓、沙球、三角铁、双响筒、碰钟等,这些乐器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但是最好用于合奏,事实上奥尔夫发明这些乐器就是为了合奏。合奏这种形式非常适合幼儿钢琴集体课,合奏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协作意识,也能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认知,训练他们的乐感、节奏感和旋律感,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当学生们作为集体的一分子与大家协作完成一首音乐作品时,内心会有较强的成就感,这会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学习信心。通过亲自参与演奏,孩子们可以在充满音响的教学过程中体会音乐的奥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对我国儿童钢琴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钢琴艺术,为幼儿后续深入学习音乐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杨敏 单位: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