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表演教学和创作方法的分析

时间:2022-07-08 10:59:09

导语:小品表演教学和创作方法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品表演教学和创作方法的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什么是小品表演,明确了小品在表演教学中的衔接作用,指出小品表演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力与文学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小品编导能力对学生未来演艺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并且,本文还从小品创作方法与规律出发,对如何积累生活素材、怎样明确小品的主题立意、小品事件的选择如何具有情节性以及怎样创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等问题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小品;表演;教学;创作方法

小品表演,是一种内容短小、精炼的表演艺术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初,小品表演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崭露头角,便一路走红。小品的长度一般在十分钟左右,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它们或是诙谐幽默,博人一笑;或是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又或者是语言辛辣,针砭时弊,引人深思;可以说,小品表演已经成为了深受广大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一、小品教学的意义

(一)小品教学的衔接作用

小品表演,在表演教学中是演员基础训练的重要手段。它是衔接基础技术和舞台创作方法的中间环节。它与一般的表演练习不同,一般的表演练习,人物的行动比较单一,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心理活动也比较简单。而小品则要更加地复杂一些,它要求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有明确的中心事件、合理的矛盾冲突。并且,它还要能蕴含某种思想和情感主题,能够给予观众一定程度上人生的启迪与价值的思考。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锤炼

小品表演训练,不同于剧目片段训练。它需要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自己去构思与创作小品剧本。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观察、想象等创作能力。现今大部分学习表演的同学,他们重视“演”,而不重视“编”。对现有的、现成的剧本过度依赖。而让他们自己去构思创作新的小品时,往往感到捉襟见肘、畏首畏尾。还有的同学,由于把握不住小品构思的特点与技巧,创作出的小品往往缺乏生活的气息、思想的深度与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在表演时,人物行动内在情感线索模糊、行动依据不充分、缺乏合理性,最终导致表演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学生未来长足发展的保障

好的构思与创作能力,不仅是提升表演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位演员未来职业长足发展的保障。放眼如今的演艺圈,像姜文、周星驰、徐峥,以及在2021年因自编自导电影《你好,李焕英》而荣登票房宝座的贾玲。在这些优秀的演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卓越的演技与高超的编导才能相互辉映,使得他们的演艺之路光芒万丈、粲然夺目。

二、小品构思创作方法

小品在表演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与创作中,我们又该怎样去构思和创作小品呢?

(一)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

生活是小品创作的来源。小品的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被誉为“小品之王”的著名剧作家焦乃积,就特别强调小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为了创作小品,他亲临明星演唱会的现场,去真实地感受“崇拜文化”“偶像效应”。通过冷静细致地观察,他成功地捕捉到了粉丝身上那种狂躁、荒诞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行为背后内心荒芜、信仰缺失的精神状况,成功地创作出了让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小品《追星族》。我们要观察生活,首先就需要我们走进生活,用细致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不仅要观察他们的外貌体征,言谈举止,更重要的是在观察同时感受与思考,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我们拿“聊天”来举例:你和某位朋友聊天,你感到非常愉快。经过仔细分析思考,原来这位朋友不仅知识渊博,你所谈论的话题都在他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并且他还能够给你一些新的知识与观点,让你们的谈话能够顺畅进行。朋友还总是很尊重你的观点,不时地对你进行肯定和赞扬。在聊天的过程中他神情专注,乐于倾听,这些都让你感到非常愉快。而有的人你和他聊天总让你感到不快,让你不愿与他交流,这样的人不仅孤陋寡闻,闭目塞听,还盲目自大,夸夸其谈。和他谈话时,他的目光不是躲闪游离,就是面露狡黠。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文化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都比较低,在思想上固步自封,很难去倾听与接纳他人的观点与想法,也很怕自己既有的认知受到挑战。所以当别人对某事提出观点时,他们也总是会先用“不是”作为开头去回应他人,然后再谈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人,了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与规律。当然,一个人的直接生活触角,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许多时候,我们间接的生活体验往往也能给我们带来创作上的灵感与刺激。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读到的、看到过的视频、图片等,这些都能成为小品素材的来源,扩大生活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二)小品的构思要明确小品的主题立意

通俗来讲,主题立意就是小品的创作者通过小品要向观众传递什么、表达什么,要给予观众怎样的思考,或者要给予观众怎样的启迪。这是在构思小品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小品的主题立意,往往表现在具体的小品情节之中。例如:小品《别给差评》中,电商女青年由于外卖小哥不肯帮她收走垃圾,而坚持要给外卖小哥差评,两人为此爆发了矛盾。在这里如果我们只是单一表现电商女青年如何百般刁难外卖员,二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那么这个小品,观众可能感觉到的只是女青年的刁钻蛮横或者是外卖小哥的艰辛不易,显然立意单薄一些,也缺乏一定的深度。我们不妨想想,电商女青年与外卖小哥,二人都是属于服务行业,女青年可以对外卖小哥差评,那么女青年的客户能不能给她差评呢?换句话说,女青年可不可能遇到蛮横不讲理的客户呢?显然,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在小品中,当女青年志得意满,为自己“斗”走了外卖小哥而沾沾自喜时,突然她收到一条客户要投诉,并扬言要给她售卖的产品差评的消息时,她又会怎样?她一个劲儿通过语音信息,向客户解释道歉的窘迫形象,和刚才她刁难的外卖小哥又是否相似?当她一通忙乱后,坐在沙发上,疲惫不堪,从她怅惘的眼神里,观众是否读到了比争吵更加深刻的含义?显然,如果我们在情节上这样处理,那么主题就比单纯地争吵,单纯地表现蛮横与弱小深刻得多。施暴者在结局中又变成了弱势者,小品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题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害怕苛责、渴望宽容,而每当急火攻心、火气上涌时,却往往会不顾及对方尊严地暴跳如雷、恶语相加。87版《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为什么能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除了优美的旋律,它的歌词更是道尽人生的真谛:“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生途漫漫,试问万丈红尘之中,谁又不是负重前行。多一分理解宽容,少一分刁难苛责,这也许是我们能够给予生命中每一个萍水相逢,最真诚的鼓励和最深切的祝福。所以,一个好的主题立意,能够让观众非常迅速、准确地领会你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还能引发观众积极思考,让观众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收获有益的人生启迪。

(三)小品事件的选择要具有情节性

不是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能够成为小品中的事件。一般小品中的事件,具有较强的情节性。我们经常讲到“情节”二字,但多数情况下,许多创作者对“情节”二字的理解却似是而非。情节简单来讲,就是影响人物关系变化的事件。什么是人物关系的变化?简单来讲,就是在小品中人物情感态度与认知发生了改变。比如,两个朋友,如果本来关系就很好,那么小品里只是表现他们如何好、如何好,就很难构成一个小品。又比如说,两个多年没见的好朋友,小品里只是表现他们见面后如何寒暄,如何怀旧,直到小品结束他们也还是一直在那里感叹过往时光,那也不能称为小品,只能算作一个生活事件,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表演练习,而不是小品。如果,原本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在小品里由于某个误会而剑拔弩张,最终真相大白,误会解除而重归于好,那么这个事件就能称其为一个小品。因为这里面人物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由好到坏再到好。经过误会双方都懂得了友谊间信任的重要,由此,人物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一个小品的事件,要具有较强的情节性,要影响到人物情感认知的变化。例如,宋丹丹与黄宏表演的小品《手拉手》,女青年因购买到劣质高跟鞋,于是愤怒地找到老板,要求退货。黄宏扮演的老板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提出用强力胶为她补鞋。不料强力胶竟将二人手黏在一起,两人挣扎一番无果,只得无奈地原地坐等化胶。二人谈论起现实生活中各自令人哭笑不得的遭遇。彼此诙谐的语言、机智的调侃以及乐观善良宽容的生活态度,使二人由紧张对峙到相见恨晚,进而彼此心生好感。在这个“退货”的小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男女青年前后情感认知的变化。因此,小品中的事件要具有情节性,要在小品中去思考与设计可以使人物之间产生情感认知变化的情节。

(四)人物形象要具有真实感

小品创作是生活到舞台的艺术化过程,小品的情节是虚构的,小品中的人物也是剧作者想象创作出来的。小品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可信,是一个小品能否成功的基础。小品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感除了要求人物的动作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征、符合人物的欲求之外。最重要的是,小品中人物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要符合生活的规律。在实际的表演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编导的小品,由于忽视人物情感变化发展的过程,而导致小品失真。前一秒还是“自私自利”的人,后一秒立马就变成“慷慨解囊”的人。为了完成高尚立意而不惜放弃对人物心理的细致表现,生拉硬拽,缺乏人物情感逻辑的真实性。应该说人的情感发展是螺旋式、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直线型、一蹴而就的。人在做出某种决定、进行某个行动之前,他都有着多方面的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越是细腻、生动,也就愈能展现人物形象的真实。在这一点上,无数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例如,由魏明伦编剧,讲述戏曲艺人苦难人生的川剧《变脸》第二幕中,当膝下无子却一心渴望孙子的爷爷“水上漂”,发现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狗娃竟然是女孩儿后,“水上漂”愤怒不已,他给了狗娃盘缠干粮让她离开。狗娃却苦苦哀求、不愿离开,承诺自己会比男孩更加勤快,认真学本事,听安排。面对灵巧可怜的狗娃,“水上漂”动了恻隐之心,但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变脸绝活“传男不传女”的行规,让“水上漂”收起了那一丝恻隐与同情。他毅然将狗娃推上岸,自己驾船离开。任凭狗娃在岸上如何哭求,他也不再回头。直到狗娃“扑通”一声跳入水中追赶小船,“水上漂”才如梦初醒。在千钧一发之际,人性中的善良最终战胜了观念里的愚昧落后。“水上漂”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将狗娃从冰冷的江水里救了上来,留在了船上。这段戏中,“水上漂”从要抛弃狗娃,到最后留下狗娃,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合情合理,符合逻辑的。尤其是“水上漂”对狗娃是“赶”是“留”的辗转思考、利弊权衡,真实细致再现了老汉内心的矛盾与纠结。狗娃的痛诉身世、哀求承诺,到最后不顾生死跳入江中追赶“水上漂”的小船,这些合乎情感逻辑的行动,将一个乱世中受到损害的幼小心灵表现得真实可信、催人泪下。要构思创作一个好的小品,除了要有观察生活的能力,还需要对小品中的立意、情节、人物等多方面地去考量。小品构思创作的方法很多,但纵观那些优秀的小品,它们都具备了上述谈到的方方面面。小品的构思与创作是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有深度地分析理解人物的一种极好的训练方式。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演水平,更能够成为学生未来职业长足发展的动力。

作者:李哲皓 曹鹏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