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时间:2022-07-07 18:21:10

导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摘要】教师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能力;联系生活,激疑引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动手操作,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一、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课外、课内相结合,帮助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从中选择信息、处理信息,明确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学习中,并且让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搜集生活中百分数的任务,并让学生想一想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地汇报自己的成果:报纸上刊出的“我国有1.3亿儿童,肥胖儿童占儿童总数的10%”;某种酒的酒精度数是53%;衣服的成分标签上有“75%棉、25%涤”;“明天的降水概率为20%”;“某羽绒服鸭绒占100%”……学生通过课前的搜集、调查,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无处不在。再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到超市寻找带有“千克”或“克”的商品,学生搜集的有:一袋面粉25千克,一袋食用盐500克,一包方便面110克,一桶油5千克。笔者让学生把信息分类整理,学生把以“千克”为单位的商品分成一类,把以“克”为单位的商品分成一类。学生分类后发现,较重的商品都是用“千克”做单位,较轻的商品都是用“克”做单位。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运用,获得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从而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积极投入,感受了探究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数学素养。

二、注重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和交流,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学完了线段的有关知识后,笔者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聊城汽运公司决定增开莘县到青岛的班车,中途经过3个车站,班车运行共需要准备几种不同的车票?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笔者先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不遗漏地数出图上共有几条线段,再提醒学生联系实际:两站间的车票应该有往返票,所以应把数出的线段数扩大2倍,才能正确解决问题。再如,在学生通过探索找出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后,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密码箱,它的密码是一个能被9整除的五位数3□7□6,你能打开它吗?需要试几次?学生跃跃欲试:第一种可能,5个数的和是18,那么共需试3次;第二种可能,5个数的和是27,应共需8次;5个数的和不可能满36,就没有第三种可能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较复杂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加强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魅力、感受数学乐趣、体验数学价值,从而实现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学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笔者设计了“今天我是小主人”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商场、超市等场所,寻找生活中的小数,然后又设计了“我是小小预算员”“我的家庭我做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安排了“我是一名小巧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学具。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其实这时学生对长方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再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制作长方体学具的过程,以及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学具,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再如,学生学习了“米的认识”之后,笔者设计了“小米尺用处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测量讲桌的长和宽。在学生牢固掌握单位“米”之后,笔者又让学生估算会议室、操场的长和宽,从而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联系生活,激疑引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点,设计学生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笔者首先出示了一张班级集体的大合照,然后问学生:把这张班集体的大合照四周镶上金属条,中间配上玻璃,你们能不能算出需要多长的金属条和用多大的玻璃?这样的问题来自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帮助学生学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并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再如,学习了“平均数”后,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通过互相协作开展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也很好地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加强动手操作,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然后让学生拼一拼,看看能否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通过实践操作,学生领悟到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就顺利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知识。再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了两盒火柴,课堂上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并问学生:“10个一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一捆一捆地数,数出10捆,并提问:“10个十是多少?”“6个十和4个一是多少?”最后笔者再利用计数器演示,将问题更加直观化。学生也通过动手实践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要将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要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懂得要学什么样的数学和如何运用数学,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李章军 单位:山东省莘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