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效率的实践

时间:2022-07-07 17:11:13

导语:提高“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效率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高“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效率的实践

摘要:“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等学科方向在本科阶段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具备较系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及方案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实践设计安排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毕业后的设计工作有良好的衔接。因此,不断尝试、反复实践,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住区景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方面的建设与更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热点而涌现[1]。景观设计类课程是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能夯实和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以便与就职后的专业岗位有更好衔接,实现高校的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2]。

一、城市景观的内容与特点

城市景观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综合和复杂,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在宏观层面上,城市景观包含了城市总体的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构建与引导,即立足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并体现、控制、引导城市物质建设风尚,促进城市景观体系的良好形成[3],这就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方向知识的交叉、融合、渗透与支撑。在中观层面上,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内某一特定的功能区域或景观类型的综合性规划及设计,例如居住区景观、滨水区景观、商业区景观、广场道路景观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在主要设计内容以及具体设计手法上均有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这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设计实践部分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要求很高。在微观层面上,城市景观主要针对场地内各类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单体设计或专项设计,如植物种植、场地竖向、建筑小品、景观设施等[3],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杂、广泛,因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以保证设计原则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以物质层面为基础,城市景观在精神层面上还需要考虑美学、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作为将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城市景观具有空间性、系统性、历史性与地域性等多重特征。

二、“城市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它以美术、工程制图、设计初步等多门课程为基础,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绿地规划以及园林设计等相关课程联系紧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设计,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优秀实例的分析,学生须掌握几种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手法和过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城市景观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树立城市景观设计与园林绿地、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等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设计理念;熟悉运用常见的典型设计类别的理论及方法,具备自主学习与掌握其他相关类型城市景观设计要领的能力;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步骤以及制图方法,提高对设计的分析、理解和掌控能力。

三、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常见因素

如前文所述,基于城市景观的特点,该课程中既包含了大量庞杂综合的理论知识,又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作为课堂作业,以便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信息量较大,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容易被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学生由于受到所在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的侧重倾向,使其对课程内容与重点掌握得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城市景观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与其设计相关的国家规范在近年来陆续更新版本,导致部分已出版的相关书籍和教材的内容与现行规范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会对获得理论知识的更替出现混淆的情况。尤其在理论结合设计实践方面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设计进程无法有效推进的现象。在城市景观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住区景观在此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并极具代表性。

四、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符合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突出每次课程作业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因此课程教学在确保必要理论知识讲述的同时,还会以常见的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图纸点评等形式辅助教学。以上这些教学形式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交换设计思维方式,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清晰、更高效地梳理和巩固理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基于这些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激发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还应考虑引入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补充和平衡。“城市景观设计”课程与其他常见设计类课程一样,由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理论部分是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基础,其教学效果尤其关键。在理论讲述阶段,除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外,在课堂中及课堂后分别提出关键概念及基础理论与经典案例,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自主解析,并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及时总结、点评,这种穿插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因而获得更为理想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典型的城市景观类型,如:身处其中的高校景观、校园家属区的住区景观以及学校周边的道路景观,对具象的生活实际加以归纳总结,以此来理解和印证课堂上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入真实设计项目或科研课题

基于当前整体就业趋势与特点,以及我国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较大规模扩招,应用型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大体呈现出设计实践岗位就业和读研继续深造两种类型。因此,在本科阶段专业设计课程中以适当的形式引入真实设计项目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正在进行的相关科研项目并尝试完成其中的某一环节,对于实现毕业前后的职业过渡与衔接,能够起到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实际设计项目的方式,由于考虑到课程进度的具体安排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特殊情况,通常会在3~4个课程设计中选取1个课程设计来自于真实项目,其设计任务书、用地总平面图、相关技术经济指标等均为真实项目略作调整以适应课程作业的工作量要求以及表达深度要求,考虑到相关理论知识、现行国家规范以及课程设置等具体情况,通常是选择某一类型的住区景观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课题的方式,一般是结合不同的课程作业,将教师正在展开的基金项目或理论研究结合具体设计进行。例如在住区景观设计的作业环节中,曾针对寒地城市住区适老化的问题布置作业,学生分组对校园周边不同类型住区开展课余调研,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现场调研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流程,通过小样本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分析,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得出了寒地住区景观适老化设计中现存的常见问题,并在后续的住区景观课程设计中加以改善。通过几轮授课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真实项目以及科研课题的引入具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通过主动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调研与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得课堂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三)调节与控制课堂节奏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的大部分理论教学需要在设计实践教学之前开展,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每一次授课时间至少为三小时,但实际上过于冗长密集的理论教学通常会使学生逐渐感到乏味、丧失学习兴趣,并且授课信息量过于集中,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和理解。因此,除了预先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铺设予以合理安排,教师对于每一次授课的灵活调整至关重要,实现课堂教学动与静的节奏交替,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在理论教学中,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保证一个小时左右的注意力集中,如果在此过程中每15~20分钟适当提出几个即问即答的小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左右。在之后的授课中,结合本次课程的重点安排学生展开短时间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扩展基础知识,并以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最后由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的要点,以此承接新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活跃程度调控节奏,以适当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论

当前国内各高校对培养目标与课程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设计实践类课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勇于尝试融入新手段、新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尤其在当前的科技背景下,学生利用便捷的渠道获取更多专业信息,提升学习效率,并以多样化的融合方式呈现学习成果。设计类课程不仅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应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更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设计能力乃至于理论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于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以及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地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以便达到新时代具有融合特征和探索精神的高等教育新标准。

参考文献:

[1]高颖.高校景观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设计,2021(7).

[2]刘晓克.论基于创新与实践理念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9(13).

[3]姜虹,田大方,张丹,等.城市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3,8.提高“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姜虹 张骏 毕迎春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