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职业价值观培养和实践

时间:2022-07-07 11:56:18

导语:乡村振兴下职业价值观培养和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振兴下职业价值观培养和实践

随着我国乡村发展的目标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如何发展成为时代叩问,也亟需我们作答。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维度,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激增,如何有效激发“乡情”“村志”,培养“乡土人才”,是新时代我国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就目前而言,在乡村振兴的呼唤下许多优秀人才涌向乡村,在乡村建设中发光发热。但乡村囿于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所限,其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依旧突出,这与职业价值观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漏相关。一是社会认知偏差。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秉持“乡村经济落后、工作环境恶劣、发展空间有限”的刻板印象和认知框架,对于乡村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二是教育引导缺失。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基地,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践培训基地都集中在城市场域,学生几乎没有亲近乡村、了解乡村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多数院校更青睐于设置师范、工商等热门专业,涉农相关专业则设置较少。三是培育对象单一。社会对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指向高等院校学生,对于本土村民的培养几乎是空白。

为给乡村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职业价值观培养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相向而行,依据乡村特点,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具体的实践路径有价值引领、实践导向、顶层设计、师资建设等。首先,强化价值引领。一是要着力打造乡村思政课。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与乡村振兴的融汇点,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机制和教育机制。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和扶持。包括积极解读农村创新创业和就业优惠政策、完善乡村就业服务资源和权益保障体系,激发人们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其次,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乡村发展实际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规划,从省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专业人才到乡镇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二是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立足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筹协调,提高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再次,重视实践导向。高校可围绕农产品种植与销售、农业教育培训、农村生态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教学实践,不断深化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此外,还可依托“以赛促学”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此外,一些针对当地村民的培训要着力引导村民树立“爱农业、爱农村”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村民的生产管理能力、设备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如,广西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持续加强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满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最后,加强师资建设。一是引进专业人才。高校应以职业价值观培养为指向,引进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农业领域专家、农业科技拔尖人才,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课程的有效性。二是强化教师培训。高校要定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通过定期考核和教学测评,推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价值观培养及实践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顿,需针对职业环境的新变化、乡村振兴的新需求、人才培养的新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调整和多方面的改革。对此,经湘潭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3月出版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一书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及实践的研究读物。该书内容包括劳动创造美丽人生、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功成还需有匠心、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正当时、成果巩固与分享等8个章节。每一章节均引入经典案例,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价值观培养与劳动教育实践过程有机结合,着重剖析劳动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该书注重教育教学目标、认知明理与价值塑造、身体力行及实践感悟,是推进职业教育的“行动图”、增强职业素养的“指南针”。

作者:田蕾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