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

时间:2022-07-07 11:32:44

导语:乡村振兴下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振兴下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

自然是一种独立于文化的力量,也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发展方向、演变方式及传播载体大部分取决于自然因素。与其他文化样式相似,中国音乐既依民族不同而各呈异彩,也因环境差异而各具特色。只有充分认识中国音乐的文化起源和地理环境,才能完整把握中国音乐的全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区域特色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文化象征符号”的传统艺术样式,凝结着乡村文明的基因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助力乡村振兴有“声”有“色”的重要文化名片。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研究不仅对了解中国音乐的整体共性与地域特性大有裨益,对于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弦。可以说,文化语境是中国区域特色音乐文化生成的重要场域。在各个区域迥异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及文化习俗影响下,不同区域音乐风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西北音乐豪爽直接、异域风情;中原音乐开朗奔放、热情淳朴;东北音乐浪俏艮劲、诙谐风趣;江南音乐婉约细腻、风格清丽。广袤疆域与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区域特色音乐,区域特色音乐也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以筝乐为例,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实践、演变与创新。随着不同区域的文化逐渐融入到筝乐中,筝乐也形成了众多各具地域特色的流派。“秦筝”的发源地为秦地一带,地理学上的秦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东部地带,地形狭长、地势参差,从而构成了秦地独特的地理风貌。秦人顽强、坚毅,语言硬冲、直接,着装颜色鲜艳,喜食酸辣、刺激,常“一碟辣椒一碟蒜泥”,发源于此的“秦筝”多带有沙哑而高亢、激昂而慷慨的悲壮气势。而江南水乡的温柔恬静、语言婉转,穿着素雅、喜食清淡,则使得“浙派筝”流露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文情调抑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武林逸韵。

再以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更为具化的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剖析。钢琴作品《秦俑》正是音乐作品立足于地域文化经典例证。秦俑是古代文明的历史遗存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是秦始皇生前气象恢弘世界的另一版本。秦俑“多”“精”“美”,可谓千人千面,各有其情。作为陕西地域文化的符号,秦俑具有广泛的认知度。作曲家崔炳元以“秦俑”为创作意象,以区域特色音乐为载体,才能构建出这样一部既具历史底蕴又富地域特色的上乘之作。《秦俑》讲述了铸俑工匠知难行难的辛酸故事,以钢琴这一乐器为切口,唤醒了作品、演奏者及欣赏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审美共通。崔炳元通过巧妙的编曲,塑造了一个“类现实”的场景,将“秦俑”这一区域特色文化概念植入音乐载体中,引发听众对陕西历史、地域及文化的思考和共鸣。该作品既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又不乏强烈的叙事感,在音乐的顿足、咏叹、感慨、激昂中,听众能感受到作曲家崔炳元对人类命运的诘问和思考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讴歌和礼赞。秦俑是底蕴厚重的历史题材,钢琴是节奏丰富的现代乐器,二者的结合成就了区域特色音乐的经典,也让音乐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参照“浮出地表”,深入人心。

总之,音乐只有植根于广袤的土地,才能获取足够的文化养分,音乐也必须在原生文化语境中萌生、延续及发扬。一旦剥离了原生区域,音乐就会如同绿植离土一般枯萎。因此,中国音乐的发展必须实现原生文化语境“迁移”与接续,将区域性的文化特质融入其中,以达成区域文化传播的旨归。而乡村振兴下的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研究,既是中国音乐“改弦更张”的必经之路,也是乡村振兴下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共同指向。对此,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5月出版的《基于区域性特点的音乐艺术风格研究》一书为我们研究地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提供了参考。该书着重从不同地域文化角度来论述中国地域音乐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中国地域音乐的起源及演变,为读者理解中国音乐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和观点,也必将为乡村振兴下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带来启示。

作者:王倩 刘谦 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