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分析
时间:2022-07-07 11:10:58
导语: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持续深入推动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本文基于我国碳排放基本情况,从全球碳交易大背景入手,深入剖析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以欧盟经验为鉴,得出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探索意见,切实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
一、全球碳市场发展概述
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欧盟碳排放系统(EU-ETS)于2005年1月开始运行,成员包含28个欧盟及非欧盟成员国,覆盖该区域约45%的温室气体排放,涉及超过1.1万家高耗能企业及航空运营商。2005年全年实现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3.6亿吨交易金额达到72亿欧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欧盟碳排放系统(EU-ETS)已逐渐进入成熟化的第四阶段,即不仅行业覆盖范围从电力热力部门等能源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航空业,未来可能继续扩展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还将温室气体种类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扩展到一氧化二氮、全氟化碳排放,这将大幅提高减碳规模。美国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协议书》,不再履行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义务,联邦政府也不再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故美国只设有州和地区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13年1月1日,第一个碳交易市场在加州设立,涵盖电力、石化、钢铁、造纸、水泥等行业。日本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既有以JVETS为代表的全国性碳交易体系,还有以东京都ETS为代表的地方排放交易体系。韩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目前,韩国碳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炼油、能源、建筑、废弃物处理和航空等八大行业。
二、我国碳排放和碳市场现状
(一)碳排放基本量
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大量工厂订单,碳排放量一直比较大,但2014年后增速大幅下滑。过去的10年间,我国碳排放量从79.54亿吨/年增长至111.02亿吨/年,年均占世界碳排放量的27%左右。从增速上来看,2014年之前我国受工业化进程影响碳排放量增速较高,2014我国开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方案,碳排放量增速有了明显下滑,且近几年一直保持低速增长,直至2021年受复工复产及极端天气频发的影响,2021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长10%,引发了煤炭发电的增长,从而导致2021年碳排放新高。具体如图1。在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转型过程中,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逐渐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原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1年的77.8%降到2021年的56.8%,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石油占一次能源比重也相继下滑,对应的是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占比上升。这意味着我国阶段性减排降碳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如表1。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
1.试点市场阶段。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7个省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广东,2017年后加入福建和湖北)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交易两类基础产品,一类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R),另一类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①。截至2021年6月,九个试点碳市场累计共分配配额4.8亿吨,累计交易额11.4亿元。试点市场碳价在5.5~42.0元/吨之间,均价为23.5元/吨,低于欧盟50元/吨均价。深圳碳市场碳价最低,为6.44元/吨,北京最高,为47.6元/吨。历史最高点达到122.97元/吨,但仍是欧盟碳价最高点的1/3左右。共覆盖20多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企业。
2.全国市场阶段。2021年7月16日,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上海承担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运维,登记结算系统在武汉,发电企业在2013~2019年任一年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一万吨标准煤)及以上即被纳入配额管理名单参与市场交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3077.46万吨,累计成交额14.51亿元;大宗协议交易累计成交量14801.48万吨,累计成交额62.10亿元。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96%,共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了市场交易②。但总体上仍呈现成交量不足,价格不高的现状。周成交量基本在1000万吨以内徘徊(2022年开年后由于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多地出现经济活动低迷,成交量严重下滑),均价在40元-60元/吨之间,而同期欧盟为50欧元-90欧元/吨,2021年5月才在英国问世的碳交易市场在2021年12月也达到70英镑/吨,随着“十四五”时期八大主要排放行业的相继加入,相信我国碳交易总量未来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具体如图2、3。
三、碳排放交易欧盟经验
(一)取消国家分配,改为控制总量。欧盟碳排放权在以BlueNext、EEX、ECX等为代表的交易所上进行交易,其分配形式包括免费发放及拍卖。在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初期,通过国家分配计划对各国设定免费配额上限,其余再在二级市场拍卖交易,但这种方式难以对各国实际排放碳总量准确预估,使各国为了本国企业利益宁愿高估碳排放,造成欧盟总体碳超额排放9700万吨,过剩的配额带来碳低价,2006年碳交易价格骤降到1欧元/吨,2007年末骤降至0.1欧元/吨。现阶段,欧盟调整为设置欧盟碳配额总量,且总量逐年递减,各成员国的排放上限以第二阶段发放配额的算数平均值为基点,以后按照1.74%的比率逐年递减,各成员国可通过协商争取各自的分配配额,同时扩大碳排放行业范围,使得2016年之后碳交易现货价格出现明显回升,均价5.6欧元/吨。
(二)市场稳定储备和延迟拍卖配额。市场稳定储备于2018年建立,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具体为:欧盟委员会于次年的5月15日发布每年流通的配额总数,2021年后每年的前两年的流通配额的12%需投入至市场稳定储备中,当市场流通总量低于4亿吨时,则释放1亿配额,总流通量低于1亿吨则全部释放,同时允许配额跨期储存。通过此举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配额不能储存至下年导致的年末碳价极低的情况。由于部分行业配额全部以拍卖获得,故通过延迟拍卖配额也可以成为保持碳价格平稳的稳定器,2014年欧盟正式推迟2014~2016年的配额2019~2020年拍卖,此方案一出使得2014年欧盟碳交易现货价格出现了自2010年后的显著回升,短期内有效地调节了碳市场价格。
(三)进入稳定期后限制部分碳信用发放。碳信用,就是碳市场抵消机制中的“核证减排量”,是政府允许非控制企业也可以用减排项目进行注册,可以1∶1等效于碳配额出售。碳信用的出台既可以弥补控制企业的碳配额缺口,增加了市场产品交易种类,同时由于其价格比一般配额低,还可以降低控制企业的履约成本。欧盟在实行碳减排信用自由交易后,由于抵消机制过于宽松导致碳信用价格过低(2016~2020年均0.5欧元/吨),严重影响减排效能的发挥,故2013年后针对碳信用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新项目的注册只对同欧盟签署双边合作或最欠发达经济体开放。
(四)覆盖行业广泛,实施以拍卖为主体。目前,欧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到成员国电力供应总量的40%,随着新能源广泛应用,碳交易覆盖范围也从单纯的二氧化碳扩展至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行业从能源行业、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逐渐增加航空、石油化工等行业,并从2013年开始将拍卖作为配额分配基本方法,电力、碳捕获、运输业从2013年开始实行全部拍卖。
四、欧盟经验对我国完善碳交易体系的启示
(一)设置年总排放量目标并逐年递减,留存配额储备。我国应借鉴欧盟已成功的经验,设置年排放全国总量,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争取,提高碳配额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发放致使碳配额价格较低,维护减排效果,但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阶段,只有电力企业参与,为对冲电力企业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问题,保电力供应,故短期内还不必像欧盟采取逐年递减配额,待其他行业陆续引入后再逐年递减。同时,可也参考欧盟做法,实施配额动态,制定配额回收触发条件,制定收回率、储备时长等参数,结合我国碳市场初级阶段交易量少、价格偏低的现实,本文认为可以储备年配额的5%,当市场总流通量达到1亿吨阀值左右即可释放一定配额,并允许配额的跨期储存,以保持价格平稳,强化市场信心。
(二)强化碳减排信用发放。我国与欧盟不同,目前只在部分试点市场推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全国碳市场尚未推进,下一步为加大全国市场交易种类,可投入适量CCER,通过CCER进一步提升全国碳交易系统活力,如可再生能源(生活垃圾焚烧、生物质利用等)、甲烷项目(污水处理、餐厨处理等)、林业汇碳、光伏风电等项目均可申请CCER以抵消控排企业超排配额,从而获得一笔附加收入。待我国碳交易市场陆续引入其他行业、日益成熟后,再严格CCER认定范围,充分发挥CCER在我国碳交易市场中的调节作用。
(三)引导碳金融产品深入。目前我国市场上有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融资租赁类的碳中和ABS产品及少量碳远期、碳回购、质押碳产品,但广度远远不够,随着碳市场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碳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对打造成熟碳市场愈发重要。未来我国应尽快设计碳期货,完善碳期权,并强化金融机构中介职能,提供交易服务,更主要是作为做市商,获取部分配额后匹配买卖双方交易需求,以增强市场流动性和丰富性,提升碳定价能力和碳市场国际竞争力。
(四)引入多元主体市场,逐步提高拍卖比例。鉴于我国正处于减排初期,全国交易系统只有2225家电力企业,而受电价国家调控影响,无法将发电企业减排成本有效转移,生态环境部此前表示,考虑在“十四五”期间,将石化、化工、建材、有色、航空、钢铁、造纸等其他碳排放量高的行业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在市场参与者充分条件下,再逐步提升配额拍卖比例,直至完全拍卖,引导市场交易良性循环。
作者:李长春 王振勇 刘佳欢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
- 上一篇: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探讨
- 下一篇:法医物证司法鉴定职业风险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