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中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观察

时间:2022-07-07 10:32:57

导语:针灸联合中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观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针灸联合中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观察

周围性面瘫是面瘫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酗酒、劳累、血糖高、面部受凉均可诱发此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感染嗜神经病毒有关,尤其是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周围性面瘫多见[1]。该病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以及鼓腮、闭目、抬眉等动作难以完成,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若未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易遗留面肌痉挛、瘫痪肌挛缩等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急性期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阶段,治疗当以缓解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以及防治眼部并发症为主,西医常选用泼尼松片、伐昔洛韦、维生素B1等药物以抗炎、抗病毒、营养神经,但疗效不甚理想,同时各类西药普遍存在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甚至出现皮疹、休克等过敏情况[3]。针灸和中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与常规西药合用,有减毒增效的作用[4-5]。笔者于2017年12月-2020年10月应用针灸联合中西药内服治疗周围面瘫患者30例,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6.23±10.95)岁;病程7~48h,平均病程(24.19±5.76)h。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6.31±11.28)岁;病程6~45h,平均病程(24.07±5.83)h。2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纳入标准

1)符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6];2)首次发病,年龄20~79岁;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中枢性面瘫患者;2)由于肿瘤、腮腺炎、手术、外伤等引起面瘫者;3)针刺部位皮肤破损或感染者;4)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5)合并免疫系统疾患或结缔组织疾病者;6)不能耐受针灸、中药等治疗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和中药治疗,具体如下:晨起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5mg/片),30mg/次,1次/天,连服5d后停用;甲钴胺片(卫才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规格:0.5mg/片),0.5mg/次,3次/天;维生素B1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852,10mg/片),10mg/次,3次/天,两者连服4周;口服自拟芎龙祛风通络汤(川芎9g、地龙9g、白附子3g、僵蚕9g、全蝎3g、当归12g、丹参15g、赤芍12g、钩藤12g、蜈蚣2条、木瓜9g、海风藤12g、忍冬藤30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治疗,1剂/天,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为4周。观察组在中西药内服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穴取患侧阳白、颊车、地仓、迎香、翳风、风池、足三里,健侧合谷,发病≤7d(急性期)者,用0.25mm×25mm华佗牌针灸针,阳白、地仓、迎香、翳风、颊车采用浅刺法,进针2~5mm,不做提插捻转,风池、合谷、足三里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5~10mm,留针30min,并用TDP照射患侧面部,1次/日;发病8~28d者,用0.30mm×40mm华佗牌针灸针,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中等强度刺激,进针5~10mm,针刺6d休息1d,留针时间、TDP照射同急性期,针刺时间共4周。

2.2疗效标准

依据文献[7]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判定标准。

2.3观察指标

1)症状体征(闭眼、鼓腮、抬眉、口角歪斜)积分:按症状体征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2)面部残疾指数(FDI):采用FDI量表[8]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分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2个项目,各包括5个问题,躯体功能:根据没有困难、稍有困难、有些困难、非常困难,分别计5、4、3、2分,总分=(5题累积得分-5)×5,总分越高,则躯体功能越佳;社会生活功能:根据所有时间、大部分时间、相当部分时间、有时、少许时间、没有,分别计6、5、4、3、2、1分,总分=(5题累积得分-5)×4,分数越高,则社会生活功能越差。3)抑郁和焦虑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情况[9]:≥50分表示存在抑郁、焦虑,分值越高,则程度越严重。

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2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2。

3.32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

3.42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比较见表4。

4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在神经病变疾病排名中占第6位,为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单侧面神经麻痹和面部肌肉瘫痪,影响患者外观形象、进食和闭目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0-11]。该病通常急性发病,多数经积极有效治疗,可达到临床痊愈,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导致疾病迁延日久不愈,发展为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如何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或避免后遗症发生,是治疗该病的主要目标,也是临床的难点所在。周围性面瘫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卒口僻”“吊线风”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常因患者正气亏损,卫外不固,风邪侵袭,邪正交争于面部,筋脉失濡,经络不畅,气血痹阻,面肌弛缓不收而致病[12]。此类患者急性起病,1~3d或数小时症状即达高峰,因存在严重的面肌瘫痪,影响进食、饮水、闭目等日常生活行为,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所以治疗上常需配伍养心安神解郁之品。笔者自拟芎龙祛风通络汤,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上至巅顶,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地龙性寒味咸,清热定惊,通经活络;白附子、僵蚕、全蝎三味药,取“牵正散”之意,具有祛风止痉的功效;当归、丹参、赤芍活血祛瘀,丹参兼能清心除烦;钩藤甘、凉,清热生津,祛风定惊;蜈蚣祛风止痉,通络止痛,善治口眼㖞斜、面肌痉挛;木瓜平肝舒筋;海风藤、忍冬藤、夜交藤均可祛风通络,夜交藤兼能养心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以上方药共奏祛风止痉、活血通络、养心安神之功效。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常用方法,能促进面部气血运行,激发经络之气,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势,临床应用非常广泛[13]。观察组在常规口服西药和芎龙祛风通络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取阳白、合谷等8个穴位;其中阳白穴、颊车穴疏风清热,开关通络,合谷穴通经活经,镇静止痛,三者配伍,常用治口眼歪斜;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治口歪、流涎等颜面部疾患;迎香穴疏泄手足阳明经风热,具有通经活络、通鼻窍的作用;翳风穴祛风通络,活血消肿,正口僻,与地仓、阳白、颊车配伍,常用治面神经麻痹;风池穴祛风散寒,疏通经脉,主治中风偏枯,配合谷穴,治偏正头痛;足三里为强壮身心的大穴,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疏风化湿等功效。诸穴配伍,使经络得通,筋脉得养,口角歪斜得以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说明针灸可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闭眼、鼓腮等症状,加快面神经功能康复,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比单纯中西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周菊军 单位:宁波市海曙区西门望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